時下流行的“中國面板產能過剩說”忽視了中國內地的現(xiàn)實面板需求、忽視了面板供求的全球性,也高估了中國企業(yè)的資金實力。
中國面板產能過剩。11月中旬開始,這種觀點在媒體上廣泛出現(xiàn)。半年前還處于饑渴狀態(tài)的液晶面板產業(yè),忽然雨水充裕了,甚至要山洪爆發(fā)了。事實果然如此嗎?
先來看看持“過剩說”的依據: 龍騰光電昆山7.5代線、京東方合肥6代線、京東方北京8代線、南京熊貓夏普6代線、LGDisplay宣布在廣州建設的8.5代線、三星計劃在蘇州建設的7.5代線,以及11月份剛剛宣布的深圳8.5代線。這一系列高世代生產線都是近半年“扎堆”公布的,也就意味著,如果這些生產線全部能順利開工建設并投產,大約兩年后,中國內地6代以上的面板生產線就達到了7條,加上目前已有的3條五代線,以及3條4.5代線,從數量上看,似乎是“過?!绷?。
然而,“過剩說”卻忽視了中國內地的現(xiàn)實面板需求、忽視了面板供求的全球性,也高估了中國企業(yè)的資金實力。
從中國內地龐大的面板需求來看,假設這些面板生產線都用以滿足內地企業(yè)的需求,內地企業(yè)仍然面臨供不應求的缺口。中國生產了全球大約一半的液晶電視,但是面板的進口依賴度卻非常高。以2008年的數據為例,電視面板的進口比例近100%,筆記本電腦的面板進口比例約95%,顯示器的面板進口比例為37%!曾有分析師表示,以內地目前的面板需求量來看,如果以8代線的產能計算,中國內地需要6~7條8代線才能滿足需求。從這個角度看,兩年后,中國的面板產能不是過剩,而是仍然不足。
何況,在中國生產并不等于一定賣給中國企業(yè)。目前,全球的面板生產主要集中于韓國、日本以及中國臺灣,滿足著全球的面板需求,僅中國臺灣的友達一家企業(yè),就有13條面板生產線。如果單純以數量判斷,這三地的面板產能豈不早已過剩?
很顯然,正是因為面板的供應是全球范圍的問題,LGDisplay也好,三星也罷,它們在中國建設的面板生產線絕不僅僅供應中國市場,而是向全球的下游廠商供貨。反過來說,如果這些在中國內地生產的面板不具備質量和價格的競爭力,內地的電視生產商依然會繼續(xù)向奇美、LG、友達等面板大廠采購,而不會盲目支持“國貨”。
最關鍵的問題還在于,這7條生產線是否都能順利開工建設并投產。深圳8.5代線計劃投資245億元人民幣,京東方合肥6代線需要175億元,京東方8代線需要280億元。國內企業(yè)自身都不具備這么大的資金實力,必須要靠政府扶持、要向資本市場定向增發(fā),資金是擺在這些企業(yè)面前最大的一道坎。這也是此前上廣電NEC要建6代線、龍騰光電要建6代線,最后都不了了之的重要原因。一旦企業(yè)資金鏈出現(xiàn)斷裂,這些生產線就會胎死腹中。而LGDisplay和三星的投資計劃還要等待韓國政府的批準,是否能夠得到政府的“放行”許可,還存在許多變數。
我個人很理解,“面板產能過剩說”其實是對國內各大企業(yè)包括各地政府一哄而上投巨資建設面板生產線的一種擔憂和不安,擔心中國的面板產業(yè)缺乏國家層面的統(tǒng)一布局,擔心各地盲目投資而忽略了可能面臨的巨額資金虧損。反思固然是必要的,我們也要看到,越是液晶低谷,領先的面板大廠越是不惜巨資投入更高代線的生產線,因為更高代線的玻璃切割更合理、回報也更高。
液晶面板生產本來就是一個“吸金”產業(yè),既然中國決定了要自己掌握面板生產,那就要學會愿賭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