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磊 童元陽
中國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它的精華,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而且在當代也已經和正在受到亞洲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日益眾多的國家和人民的重視。有鑒于此,如何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極的部分,為服刑人員的再社會化服務,使得服刑人員改造不再走單一模式的老路,而是尋求一條更為人性化和事半功倍的捷徑,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教育的歷史影響
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模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tài)等條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習慣和文化積淀,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它既散見于經典文獻、制度規(guī)章等程式化的客體形式之中,也存在于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guī)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主體形式之內。
(一)傳統文化對于一般教育的作用
孔子云:“士志于道?!敝袊鴤鹘y的價值觀非常強調立志、修身,要求每個人從接受教育起,就要樹立遠大的志向,砥礪自我,完善自身道德修養(yǎng),服務于社會。國家高度重視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將中華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和日常教學計劃之中。編寫傳統文化德育教材,把傳統文化推進課堂。普通教育是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塑造公民素質的重要階段。把傳統文化推進課堂,培養(yǎng)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和高尚道德品質的陶冶。按照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賦予傳統美德以時代精神,圍繞孝敬父母、尊老敬長、誠信守約、勤勞儉樸、樂群利群、公忠為國等教育主題,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流傳不朽的民族精神。 這些不朽的民族精神,將會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思維和品行,指導他們在日后的工作學習中恪守道德底線,秉承優(yōu)良傳統,為民族與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心力。
(二)從一般教育到服刑人員的矯正教育
矯正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再社會化的過程。因為矯正教育是教育的一種特殊類型,這種類型的特殊性取決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普通教育的目的是促進教育對象的社會化,而矯正教育的目的則具有再社會化的特征。
因而,矯正教育作為教育活動的一種特殊類型,其本質并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變化。普通教育的方法、策略同樣適用于矯正教育。這也就為傳統文化介入罪犯的矯正改造活動確定了理論依據。
二、傳統文化之于服刑人員人的品行教化的指導意義
(一)從對服刑人員認知態(tài)度轉變來看
具有重要代表作用的儒家思想首先從“仁”和“禮”約束并教導人們,在服刑人員矯正改造的過程中,“仁義”是應當被放在優(yōu)先位置的。孟子就曾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的認識是人與生俱來的。所以,如何從根本上喚醒服刑人員人的“惻隱之心”,讓他們對自己的犯罪事實有更加客觀的認識,是十分關鍵的。
譬如說,《論語》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論述,講的就是仁人想要自己立于天地之中,也希望別人能立于天地之中;自己想要通達幸福,也希望別人能夠通達幸福。只要能夠將心比心,就是實踐仁義的最好方法了。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換位思考”。教育服刑人員回歸社會,重新做人,其首要問題就是要讓他們學會“換位思考”。為人處事不要有嫉妒之心,不要有怨恨之心,而要推己及人,在期望自己能夠生活得更加幸福,但不應將自己的幸福建立于他人的不幸之上。這是一般的做人道理,雖然從文字表述理解有所晦澀,但其含義卻十分淺顯而深遠。
(二)從對服刑人員行為習慣優(yōu)化來看
中國傳統將文化內涵分為“體”和“用”兩部分。“體”是指中心指導思想,“用”則是用來表現中心指導思想的外部技藝技能。確切地說,諸子百家代表的是“體”,而琴、棋、書、畫等用來陶冶性情的技藝則代表了“用”。在監(jiān)獄場所之中,利用教導服刑人員學習琴、棋、書、畫等技藝,鍛煉并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不至于在閑暇時分無所事事,而是有所追求、有所思考。也就避免了服刑人員在監(jiān)獄中,互相切磋犯罪技巧,進而發(fā)生交叉感染。
再者,學習中國傳統技藝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的輔助教育手段。把中國傳統技藝和儒家思想中的“禮”的主導思想相結合,從根本上轉變服刑人員的行為模式。許多服刑人員自身的文化涵養(yǎng)可能較低,通過一系列的禮儀規(guī)范的訓練,讓服刑人員從一些生活細節(jié)之處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雖然不能完全“知書”,也應初步“達禮”。這也是讓服刑人員養(yǎng)成合乎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三)從對服刑人員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來看
加強服刑人員的道德意識,是完成全面改造任務的重要指標。道德觀念的淡漠,其核心問題在于意志力薄弱,側重于物質生活的享受。對此《老子》中有十分精辟的闡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運用上述理念對服刑人員進行思想和道德層面的引導,首先,得讓服刑人員消除對金錢及其他物質的心理崇拜。在監(jiān)獄文化的氛圍之中,有意識地淡化物質獎勵,多進行思想教育或心理輔導。其次,讓服刑人員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毕胍@得財物,必須經過合法程序,而非通過任何勉強的、不正當的途徑取得。道家提倡“無為而治?!薄盁o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勉強的事,不去做社會道德規(guī)范所不允許的事。相反的,去做那些順應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以及合乎法律和倫理的事情,并把這些事情做好。
而對于如何使得服刑人員消除對物質及其他非分的欲望,佛教的借鑒意義同樣不可小覷。佛教的核心理念是“空”——把所有的身外之物都視作“虛妄”的。為達成這一目標,佛主張“戒貪、戒嗔、戒癡”——擯棄“貪、嗔、癡”三毒,才能將自身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而所謂的“極致”就是在做出自己思想判斷的時候,不會再被外界的任何因素所左右,也就不會由于一時的欲望,犯下對自己一生都產生消極影響的錯誤。
二、關于傳統文化的教育形式的思考
引導服刑人員學習什么,以及怎樣去學的問題,是傳統文化介入服刑人員矯正改造工作的首要問題。首先要激發(fā)服刑人員的學習興趣,其次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通過大力地宣傳和積極地引導,使服刑人員樂于參加學習,樂于接受教育。
(一)傳統文化思想的普及和倡導
傳統文化思想的普及首先應當從有一定文化素質,并且平時表現比較積極的服刑人員開始入手,組織他們建立一個或若干個興趣小組。例如,《論語》興趣小組、《老子》道德小組、佛學興趣小組等類似建制,引導帶領他們研讀一些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也不是不分好壞一并囊括,而是有選擇性地、有目的性地進行學習。同時緊密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傳統文化的經典讀本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發(fā)展和改造的方法和信念,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對中華傳統道德的宣傳和普及中,并不是對“仁義禮智信”的內容進行全盤接收,而是對這些內容進行了現代闡釋,從而更加有利于罪犯的思想改造。比如對于“義”的闡釋,分監(jiān)區(qū)在對傳統道德“義”的解說基礎上,進一步引導罪犯思考:義,還分為廣義的“義”和狹隘的“義”,分為“國家大義”和“個人小義”。其中,“個人小義”要服從“國家大義”,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服刑人員過去盲目追崇“個人小義”,損傷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義,舍本逐末,是與對社會化背景下的公民素質的要求背道而馳。
在興趣小組逐漸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可以安排一些有國學功底的干警進行輔導。或者聯系邀請周邊的學者、教授到監(jiān)獄場所舉辦講座,為服刑人員答疑解惑。也可以在場所內舉辦傳統文化的研討會或以沙龍形式,讓服刑人員在討論會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交流他們的學習心得和真實體會。讓服刑人員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調,采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如相聲、小品、雙簧、快板等藝術形式,讓服刑人員在娛樂中普及道德知識,在笑聲里領悟人生哲理。努力避免那種生硬灌輸和說教的方式。
(二)“體”“用”雙修,相輔相成
傳統文化中的傳統技藝的傳承,也是傳統文化促進服刑人員教育改造的一大措施和途徑。按照中國的傳統觀點,“養(yǎng)心”即是“養(yǎng)性”。而對于“養(yǎng)性”,可以“磨性”——消磨人的生物學上的劣性。因而,采用學習書畫的方式,陶冶服刑人員的性情,學習聲樂來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觀念,學習棋藝來訓練他們的思維,使得服刑人員在監(jiān)獄場所內部找到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無暇念及同違法犯罪相關聯的東西。這也是提高服刑人員改造質量的務實舉措。同樣地,對于教授這些技藝的人員可以從干警內部尋找,也可以采取社會幫教措施,尋求社會的幫助。
(三)同情感教育相聯系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統為基礎的社會單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在內,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充滿了親情、友情和愛情,是每個人難以忘卻、難以割舍的永恒。
對于家庭關系的協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出了“親親”的思想。指的是對待家庭成員要親切、和睦?!墩撜Z》有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毙┚褪恰坝H親”原則的要求。能夠很好地贍養(yǎng)父母的就是“孝”,能夠很好地對待兄長就是“悌”。能達到孝悌的標準的人,都是心地善良,和氣溫順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能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能夠忠于自己的國家,能夠對自己的事業(yè)盡心。只有先能善待父兄及其他家庭成員,然后才能將仁愛之道發(fā)揚光大。于是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賢賢易色與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家庭美德教育,事君能致其身是職業(yè)道德教育,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則是社會公德教育。
由此可見,抓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根本的道德問題上入手,從最能體現人性的情感問題切入。為了與傳統文化中加強服刑人員的家庭(親情)觀念,也為了解決服刑人員與父母妻兒的思念之苦,監(jiān)獄場所可以經常開展一些大型的聯幫聯教活動。譬如,讓家屬與服刑人員共同用餐,共同觀看文藝表演,一起拉拉家常等。也可以開通親情電話,促進親情互勉,為服刑人員打造一個品味親情、感受溫暖、疏通情緒、聆聽呼喚、激發(fā)動力的“多元”平臺,架起監(jiān)獄與社會、服刑人員與親友進行溝通的橋梁,更加有利于加速服刑人員思想態(tài)度轉化的進程。
因而,讓傳統文化介入服刑人員的矯正改造工作不僅是可行的,是對傳統改造方法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更證明了運用傳統文化進行教育改造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幫助服刑人員早日回歸社會的捷徑!
參考文獻:
[1]高瑩主編.矯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
[2]白煥然著.傳統文化與罪犯改造[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3]于丹著.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于丹著.于丹莊子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楊榮國著.中國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作者單位: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勞教管理系矯正教育專業(yè)2005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