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鳴放 楊翠萍
一、英語語用策略理解
語用策略的研究大致源于言語行為理論的出現(xiàn)。早在20世紀50、60年代,言語行為就是西方語言哲學家們研究的對象。
根據(jù)Austin (1962)的理論,言語本身是一種行為,他稱之為言語行為,也可以概括為:說話就是做事。Austin 將言語行為分為以言指事行為(locutionary act)、以言施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成事行為(perlocutionary act)三大類。以言指事是“關于說某事的行為”(act of saying something),指說話人說出一個具有一定涵義和所指的語句。如,“The knife is on the table.” 這個語句有一定的意義和所指。說話人說出這個語句也就完成了一個表達語義的行為,即言有所述。以言施事是“在說某事的過程中實施的行為”(an act performed in saying something),是說話人在說出語句時想要表達的意圖或達到的目的。如,通過說出“The knife is on the table.”,說話人可能想告訴聽話人刀在什么地方或想要聽話人把刀遞給他,也就是言之所為。以言成事是“通過說的結果或作為說的結果所實施的行為”(an act performed by or as a result of saying)。如,當聽話人聽到“The knife is on the table.”時,便把刀遞給了說話人,也就是說話人言后所取得的效果。Austin 這一言語行為理論對整個語言哲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根據(jù)Leech的觀點,直接或間接地使用語言都是說話人為實現(xiàn)以言施事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種方式或途徑。也就是說,在交際中,人們可以有意識地選擇直接的言語策略表達顯性意義,也可以使用間接策略表達隱性意義。無論使用哪種方式,都是說話人在實施語用策略。由此可見,語用策略是指語言使用的策略,是說話人為實現(xiàn)言語交際的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或途徑。
語言的使用總是策略的,因為人們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需要選擇不同的語言形式。有選擇地使用語言形式就是策略地使用語言。語言形式的選擇是以語用策略的選擇為基礎的,所以,語用策略是言語交際成敗的重要因素。
二、英語語用禮貌策略的運用
在跨文化交際中,盡管人們使用的語言不盡相同,但有一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人們總是要顧及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面子,使交流順利地進行下去。交際雙方為了尊重彼此的面子,需要禮貌相待;禮貌可以通過各種語用策略來體現(xiàn)。 比如,具有跨文化性質的國際交流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復雜過程,洽談人員常常需要根據(j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對象以及不同的場合采取不同的語用策略,選擇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以獲取最佳的談判效果。所以,語用禮貌策略是國際交流中用以維持或提高交流效度的一個重要手段。
根據(jù) Brown 和Levinson的理論,語用禮貌策略可分為積極禮貌策略,消極禮貌策略和間接禮貌策略。下面筆者擬對這三種語用策略在國際交流中的運用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討論。
1.積極禮貌策略
所謂積極禮貌策略,是指在言語交際中用以滿足聽話人積極面子(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許)的要求的策略,其中包括說話人表明與聽話人合作,對聽話人的需求給予滿足和對聽話人及其興趣、觀點的贊賞和認同。在涉外洽談中運用這一策略可以為交流的順利進行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例1.A:Oh,its near lunch time.Hmm...well,we are going a bit slow for me and wont come to any agreement before lunch.
B:You are right.You must be hungry.Its a long time since breakfast.How about some lunch first?
對話表明,已接近午飯時間,A方認為洽談進程比其想象得要慢,午飯前不會有什么結果;B方即刻表示認同,并滿足對方需要用餐的要求。B方禮貌體貼的態(tài)度勢必會贏得對方的好感。
在實施積極禮貌策略時,應注意得體使用禮貌語言,盡量避免過急、冒犯和輕視的用詞。試比較下面例句:
例2.a.You clearly didnt notice that our sales are improving.
b.You may be pleased to know that our sales are improving.
以上例句中,a句語氣唐突,過于直接,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或不滿;b句就顯得禮貌得多。
2.消極禮貌策略
消極禮貌策略是談話中用于滿足對方消極面子(希望自己的行動不受別人的妨礙)的要求的策略。在對外交流中,雙方應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尊重彼此的意愿,不能將個人的觀點或要求強加于對方。這是創(chuàng)造和維持和諧的洽談氣氛所必需的條件。
例3.A:Eric,I would like to have EAU as a partner,if you wouldnt mind.
B:Mr.Faulkner,it seems that you need EAU more than EAU needs your company.
對話表明,A、B雙方正在討論是否吸納EAU公司作為合作伙伴。其中“if you wouldnt mind”表示了A方對B方意愿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洽談中,雙方有時需要通過道歉來表示自己無意在感情或行動上傷害彼此。這也是在維護雙方彼此的消極面子不受影響,以利于洽談友好地進行下去。
例4.A:The regulations are ther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Im afraid we cant allow...
B:Sorry to butt in,Mr.Moreno,but thats actually what Id like to talk to you about.
洽談中的消極禮貌策略有很多。根據(jù)具體語境,可以因人、因事、因時、因地的不同而靈活運用。比如,當需要表明某行為僅僅是一項微不足道的請求時,可以說“I was just wondering...”,“Its nothing much really.Its just that...”等;當為避免對方因欠情而產生尷尬時,可以說“Id be really grateful if...”,“Its no trouble.I have to do that anyway.”等。有時,還需要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詞語,如“As you know,...”,“If thats all right with you....”等來維護對方的消極面子。
3.間接禮貌策略
涉外洽談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內容的復雜過程。在洽談時,雙方的認識和情感有時不完全一致。因此,為了不直接觸及對方的面子,表達一些觀點時需要采取間接禮貌策略,避免直言不諱,以使洽談取得預期的效果。
委婉語用策略和模糊語用策略是談判中常用的兩種間接禮貌策略。這兩種策略都強調“言猶盡而意未窮,余意寓于未言中”,讓對方心領神會。根據(jù)談話場合的需要,當對一些問題不宜正面回答時,或者當需要表明自己的觀點、同時又不傷害對方的情感時,可以采用委婉策略。
有時,受談話場合的制約,洽談人員還會遇到一些不宜直接回答或無法回答但又不能不答的問題。這時,采取模糊策略,避其鋒芒,將輸出的信息模糊化是最有效的辦法。
例5.Your advice is welcome.Well try to see what we can do.
例6.Well contact our manufacturers and try our best to advance the time of delivery.
以上例句中的“try to see what we can do” 和“to advance the time of delivery”表示的都是模糊信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使洽談人員進退自如,處于主動地位??梢?,運用模糊策略可以使涉外交流具有高度的周密性和靈活性。
三、培養(yǎng)英語語用策略能力的課堂教學
上述分析表明,英語語用策略在跨文化涉外交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英語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學好英語語言知識,同時還要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跨文化語用策略能力。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我國學生的英語語用意識薄弱,語用能力滯后,在目的語交際中經常出現(xiàn)語用失誤。在真實的跨文化交際中,學生常常難以有效地將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交相并用。近年來,外語教學界已達成共識,即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而語用策略能力是交際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英語教學有必要重視并不斷加強對學生語用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
目前,關于通過課堂進行語用教學的研究已有不少。有的學者將語用教學分為“精教”和“泛教”兩種;還有的將其分為“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兩種?!熬獭焙汀帮@性教學”強調向學生提供元語用信息,即不同語境中某一語用特征的用法和功能,通過教師解釋、學生討論或相互糾錯等細致的過程,幫助學生學會目的語的語用模式。而“泛教”和“隱性教學”則是把語用知識融入社交過程,通過示例、交際活動等方式自覺地吸收相關的語用信息。一些研究表明,“精教”和“顯性教學”比“泛教”和“隱性教學”更有優(yōu)勢,更易于學生接受。
筆者認為,采用“精教”或“顯性教學”的方法進行語用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語用策略能力納入教學大綱,在教授系統(tǒng)的英語知識的同時,將跨文化語用策略及其用法的知識融入其中。
第二,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語用意識,加強語用學理論學習,并用理論指導、審視教學,自覺地糾正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的偏差,通過設計、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來促進學生的語用習得,把語用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根據(jù)一些專家學者的觀點,對輸入的關注是所有學習的必要條件,而對形式的關注是輸入轉為吸入的必要條件。對學生而言,在學語用時,教師提供準確的目的語語用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活動的開始階段,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必要的元語用信息,即從語用語言學知識和社交語用學知識兩個方面向學生解釋不同文化、不同語境的語用特征、語用策略等;還要注意語用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尤其要強調交際者的年齡、性別、性格、愛好、信仰、職業(yè)、職位以及彼此的熟悉程度等因素在社交中的作用。在提供元語用信息的同時,還要輔之以適合的課堂交際活動,引導學生自覺地關注并吸收相關的語用特征、語用策略及其用法。
第四,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任務為形式的交互式教學模式。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等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通過投影儀、電影、電視、錄像、多媒體課件等形式向學生提供真實的語用示例和教學環(huán)境,組織學生對典型的談判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并利用案例提供的語境或相關網(wǎng)站提供的最新信息背景,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會話、角色扮演等活動。
第五,教師一方面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向學生提供相關材料,設計、組織課堂交際活動;另一方面,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鼓勵他們借助于課外學習環(huán)境,如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通過各種典型的涉外活動等事例,能動地觀察語用策略在國際交流中的靈活運用;同時,教師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鼓勵他們自行設計、自主參與課堂交際活動,在實踐中體驗與評價不同語用策略的使用所獲得的不同效果及其利弊,不斷提高自身在目的語交際中的敏感性和靈活性。
第六,中英文化價值觀念和語用原則上的差異是造成學生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策略能力,需要教師注重自身雙重文化能力的提高,并在教授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增加文化知識的輸入量,培養(yǎng)學生重視中英文化差別的意識。才會有效提高學生在使用語言過程中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四、結語
語用禮貌策略運用得合適與否關系到跨文化言語交際的成敗。以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為目的的英語或商務英語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語用策略的能力。語用學和外語教學的研究成果表明,英語作為外語的語用能力不會隨著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何自然 1997)。所以,跨文化語用策略不僅需要教授,還需要通過真實的課堂環(huán)境和有效的互動性交際活動進行實踐和體驗。關于這一點,筆者只是從理論上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還有待于通過進一步的實踐性研究加以論證。
參考文獻
[1] 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2] Kasper G & Rose K R.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2002.
[3]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4] Searl,J.Expression and Mea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5] 戴煒棟,楊仙菊.第二語言語用習得的課堂教學模式.外語界,2005,(1):2-8.
[6] 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 何自然,張巨文.外語教學中的語用路向探索.山東外語教學,2003,(4):3-8.
[8] 劉潤清,劉思.語用習得的認知特性和影響因素.中國英語教育,2005,(1).
[9] 王得杏.英語話語分析與跨文化交際.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10] 張雪梅,戴煒棟.反饋二語習得語言教學.外語界,2001(2).(責任編輯 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