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紅
經濟不景氣之下,6月連番上漲的油價,令“石化雙雄”和稅收部門歡欣鼓舞,把郁悶留給了消費者。
6月29日,國家發(fā)改委一紙令下:6月30日零時起汽、柴油價格每噸均提高600元,再加上6月1日每噸400元的提價,僅6月份私家車主的油費成本增加了有100元。
更令人沮喪的是,6月30日零時調價后,中石化咨詢公司首席專家周若洪宣稱,價格調整尚未到位,按定價機制測算,汽、柴油出廠價(不合稅)應調整1000元/噸以上,因而原油煉制企業(yè)仍面臨生產經營壓力。
漲價“硬邏輯”
中國成品油價格調整牽連甚廣而且已形成“硬邏輯”:開始是國際油價上漲,接著中石化喊虧,然后發(fā)改委應時上調成品油價格,消費者隨即抱怨石油行業(yè)壟斷推高油價,之后卻又是一個漲價的輪回。
不過,這次油價上調后沒有得到國際油價的“配合”。6月3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大幅上調當日,國際油價開始轉為下跌。至截稿前,紐約市場油價已由每桶71美元跌至60美元以下。在中國油價直線上漲10%之后,國際油價累計跌幅也超過10%。
“目前國際油價下行,月底看看今年一路上漲的國內油價能不能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林伯強說,根據(jù)定價機制,國內油價下調也是要看是否連續(xù)22個工作日內油價平均下跌4%,目前國際油價如果能再持續(xù)兩周(到7月底),則滿足了定價機制要求。
但6月30日的這次漲價出現(xiàn)了新情況。人們發(fā)現(xiàn),在價格上調以后,國內零售油價比美國油價每公升平均貴1元人民幣左右。
中石化和發(fā)改委坐不住了。先是中石化頂不住輿論壓力向外公布了一份詳盡的中美兩國成品油價對比數(shù)據(jù),力證國內“裸油價”目前仍低于美國。
據(jù)這份對比數(shù)據(jù),以7月6日的油價水平為例,美國不含稅的汽油價格折合人民幣為3.99元/升。至于柴油,美國不含稅的柴油價格折合人民幣為3.83元/升。而7月6日不合稅的國內汽油價格為3.47元/升,比美國低13.03%;不合稅的柴油價格為3.38元/升,比美國低11.75%。
但輿論對其自我論證并未信服。接著,7月10日,發(fā)改委價格司正副司長出面,力澄價格上調是基于客觀,沒有為壟斷利益說話。
發(fā)改委解釋,稅負高低是造成不同國家或地區(qū)油品合稅零售價格差距的主要因素,中國汽油稅約是全美平均水平的兩倍,因此不合稅的石油價格中國比美國略低。
對于社會上流傳的國內油價追漲快追跌慢的觀點,發(fā)改委力辯這是一種誤解,擺出來的依據(jù)是今年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由1月中旬的40美元左右一路攀升至68美元左右,累計漲幅高達70%,而同期國內油價經過三次上調后累計漲幅不超過25%。
賺錢“有道”
但換一個時間段來比較,則出現(xiàn)相反的情況:6月1日至6月29日,國際油價從66.31美元/桶上漲到71.49美元/桶,平均上漲7.81%,而同期國內汽、柴油供應價格漲幅分別為8.66%和9.69%。
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不滿足這些技術性的視覺差別,“發(fā)改委和中石化還掩蓋了更深的問題”。
“現(xiàn)在的定價機制有問題。”韓曉平說。
成品油價格可以細分為三個部分:進口的價格、稅費、公司成本利潤。目前看來,國際市場買來的原油實際成交油價占現(xiàn)行油價的比例為48%。這一部分從6月1日到29日對整個售油價的影響不到0.22元/公升。
而稅費因基本固定,油價上調時在成品油價格中的比例反而下降。這次油價調整中,與稅相關的價格上漲為0.09元/升,漲幅4.08%。
其他相關的公司經營成本利潤,在這次油價上調中則獲利空間最大,增漲幅度接近20%。按2008年中國汽油消費量計算,此次調價石油巨頭每月平均白白增加了12億元的收入。
林伯強說,油價的調價機制是由國家發(fā)改委敲定,理論上用不著石化雙雄干預。但實際情況如何,卻無法獲知。
目前定價機制形成的背景,脫不開中國石化雙雄當前在政府管制和市場競爭中兩不靠的壟斷優(yōu)勢地位。
這種地位讓中石化和中石油有了左右逢源的體制優(yōu)勢。對著市場,可以將經營不善的責任推到政府身上,即使自己經營真的不好也可以用價格管制來掩蓋,來索取巨額財政補貼;對著政府,可以要求油價與國際接軌,把國內開采出的原油賣出國際高價。
成本“黑箱”
大陸成品油煉化成本與石油公司的利潤水平,長年諱莫如深。以至于憑借國有壟斷地位,石化雙雄通過抬高油價輕易將自身的成本外化為社會成本。
中國油價比美國還貴,除了稅費高外,中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副總經理馬新華還給《鳳凰周刊》記者提供了新解釋:“主要是各種交通的費都在里面,大概在20%左右?!?/p>
林伯強介紹,美國這一環(huán)節(jié)成本一般占零售價格的12%左右,中國則占到20%左右,如果從絕對值來看,2009年以來,中國汽油輸送和零售環(huán)節(jié)一般比美國每升高出0.8元,2009年4月比美國每升高1元。
但輸送銷售環(huán)節(jié)成本是個極具彈性的環(huán)節(jié)。林伯強進一步解釋,中國汽油的輸送和銷售成本比美國高許多的原因,是歷史的南北分界和省、市分級的經營模式沒有完全被打破,使成品油區(qū)域管制明顯,缺乏一體化的配送體系,配送效率比較低。而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大部分成品油經營業(yè)務受兩家油企控制,缺乏應有的競爭。
汽油柴油的輸送銷售環(huán)節(jié)成本還算是較透明的。
采油和煉油成本則是一塊黑洞。正由于不透明,政府難以對油企的真實成本進行科學核算與監(jiān)督。于是,中石化、中石油兩大石油公司將采油板塊和煉油板塊分開,然后按照國際最高的油價計算,國際油價低了則采油虧了,國際油價高則是煉油虧了。
拿著國際油價的盾牌,還遮蓋了石化雙雄的人力成本浪費。按雇員人數(shù)排序,在世界500強中,2007年中石油以雇用108.7萬人列第三,中石化以雇用68.2萬人列第五。然而,在全球大約200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業(yè)務的美國??松梨诠?,雇員僅8.6萬名。以2007年三方雇員數(shù)與2008年三方的營業(yè)收入可以大致測算出,埃克森美孚公司是中石化、中石油平均人均營業(yè)收入的26.53倍,這意味著中國石油產品平均人力成本大致是美國的4倍。
加速滯脹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近年來每次在公開場合,抱怨國內油價受累于國際油價,而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真正原因又是國際市場的熱錢在作怪,導致石油偏離了它的真正市場價值。國內油價上調后的7月3日,張國寶再次將視線轉向國際市場。
不過,據(jù)中石化煉油事業(yè)部人士透露,目前國內成品油庫存壓力非常大,僅中石化庫存目前就在700萬噸以上,加上中石油以及延煉、山東地煉,估計總庫存在1000萬噸以上。石油是個高危險因而需高流轉的產品,按理,高庫存應成為批發(fā)環(huán)節(jié)促銷行為的動力。但在河北、山東、陜西等地方性煉油廠的成品油批發(fā)價格每噸普降50元至100元的7月上旬,石化雙雄所直接掌控的成品油卻都基本按照最高上限價格來出售,不為國際油價變化所動。
林伯強說,國內成品油價格的漲幅應該按市場供需情況決定,政府規(guī)定可調最高價,但沒有說不能按一半價格賣,可由于競爭不充分,價格可能無法完全根據(jù)市場供需走。
按每次上漲的最高價銷售,暗合了當前的財政需求。因為納入中央國庫的增值稅本身也是一個水漲船高的稅,價格越高,稅收越高。
中國今年前5個月的公共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8%,財政收入則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遠低于財政部對今年收入增幅8%的預測。大陸在提供煙酒稅后,離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2.5%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韓曉平說,國際石油投機者、中國的石油公司和政府的收稅利益坐到了一條船上,消費者卻坐到了另一條船上。國際炒家投機炒高油價,石油公司跟著獲利,政府稅收也會水漲船高,而坐在另一條船上的消費者只能被動買單。
國際寬松貨幣政策推漲國際油價,石化雙雄不依照自身能力消化外部通脹因素,而是轉嫁于民,傳導到消費領域,加速國內、帶脹和擴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編輯 王何畏 美編 青年
油價一味高企,將把通脹因素轉嫁給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