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香 李興華 李慧琰 李自軍
隨著骨科手術(shù)患者的增多以及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使骨科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不斷增加和變遷,使耐藥菌不斷增加及抗菌藥物耐藥逐年增多。為了解本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全年臨床科室細菌送檢標本的組成及耐藥情況,為我院傳染學研究及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jù),作詳細分析以探討其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全年我院15個臨床科室住院患者送檢的標本包括膿、關(guān)節(jié)炎、分泌物、引流液、滲出物、穿刺液、尿等481例,其中男335例,女147例,年齡3~90歲,住院平均65 d。
1.2 試驗方法 病原菌培養(yǎng)標本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二版進行分離,檢出致病菌的標本接種血瓊脂、麥康凱瓊脂,37℃24 h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二版鑒定程序進行鑒定。
1.3 藥物敏感實驗 致病菌及抗菌藥物的敏感性測定均采用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本委員會(NCCLS)推薦的紙片擴散法,藥敏紙片及藥敏瓊脂均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按說明配置。
2 結(jié)果
2.1 病原菌及標本分布 共培養(yǎng)481例送檢標本,分離出致病菌183例;38.05%;未檢出298例,占61.95%;其中革蘭陽性(G+)菌78例占42.16%,革蘭陰性(G-)菌80例占43.72%,非發(fā)酵菌25例占13.66%。G-菌中,大腸埃希菌、枸
作者單位:450052鄭州市骨科醫(yī)院檢驗科(董桂香 李慧琰 李自軍),下肢骨科(李興華)
櫞酸桿菌、腸桿菌、假單胞菌、氣單胞菌為主要的G-桿菌,分別占G-菌的25.00%、22.50%、20.00%、17.50%、17.50%,占G-菌的前5位。在G+菌中以葡萄球菌為主,占G+菌的78.21%。見表1。
臨床送檢標本以分泌物、穿刺液及引流液為主,送檢科室主要為創(chuàng)傷外科、手外科、腫瘤科,送檢標本多為分泌物,檢出率高達98%,引流液、穿刺液100%未檢出。
2.2 病原菌耐藥率 對細菌檢出率陽性均做藥敏實驗。結(jié)果統(tǒng)計:G-桿菌對第三代頭胞類藥物,如頭胞噻圬、頭胞哌酮、頭胞他定的敏感率均在20%以下,喹諾酮類如環(huán)丙沙星的耐藥率也在20%左右,耐藥率非常高;而對頭胞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非常高,平均85%。過去常用的G-菌抗生素中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已逐漸下降。G+菌中,葡萄球菌的敏感率高低依次為環(huán)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分別占90.25%、89.25%;而紅霉素在所有藥敏實驗中敏感率幾乎為0,見表2、3。
3 討論
3.1 骨科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譜中,國內(nèi)外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骨科感染性菌種60年代73%~75%為G+菌,90年代51.7%~78%為G-菌,目前一直繼續(xù)這一趨勢。但本結(jié)果顯示G-菌與G+菌大致相當,分別占43.72%、42.62%,與近年來國內(nèi)外報道的以G-桿菌為主的情況不大一致,而G-桿菌中主要致病菌分布較均勻,不再以大腸埃希氏菌或假單胞菌單-細菌為主[1]。G+菌中,葡萄球菌仍是最主要致病菌,變化不明顯。
3.2 藥敏實驗結(jié)果顯示,G-桿菌對第三代頭胞類藥物的耐藥性強,提示臨床應用時注意,從本表看,腸桿菌科、大腸埃希菌及克雷伯氏菌對三代頭胞抗生素有較高的耐藥性,這與這幾種細菌產(chǎn)超光譜ESBL酶有關(guān)。
3.3 本實驗觀察,G-桿菌對頭胞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高,故在細菌培養(yǎng)出來之前可選擇敏感性高的藥物使用。G+球菌對紅霉素的敏感率為0,已不主張在G+球菌的治療中使用;G+球菌對環(huán)丙沙星、丁氨卡那的敏感率高達76.50%、85.00%可考慮使用,但周期不宜過長。
致病菌的變化及對目前常用抗生素的較強耐藥性,給臨床治療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和盲目性,更提示出人們正確對待和使用抗生素,加強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監(jiān)測的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李興華,等.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對骨科感染性疾病的意義(附1055例分析).中國骨與關(guān)節(jié)損傷雜志,1998,13(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