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鐘玉華
“海南島,中國的夏威夷”;“四川,熊貓的故鄉(xiāng)”……一直堅持以“批評原則”報道中國的德國媒體,近來出現了不少以“正面視角”看待中國的報道。這一現象引起了德國一些人的不滿,甚至傳出一些德國媒體是因為收受了中國有關地方或部門的“好處”才進行有償正面報道這一所謂“爆料”。這一話題在德國引起爭議。
《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朋友弗蘭克是位于漢堡的一家德國主流媒體的國際部負責人。前不久,他向記者展示了他們收到的一大疊來自中國各省的邀請函。這些邀請函大多以境外記者考察團為名,邀請德國記者到中國進行考察報道,并向受邀人提供相關度假項目。記者看到,一封來自中國新疆某機構的邀請函,名義上是報道“第五屆××旅游節(jié)”。還有一些邀請函提供免費的來回飛機票。不過,這些機構在邀請函上也寫得清清楚楚,考察結束后,必須至少推出一篇介紹他們的“深度報道”。對此,弗蘭克表示很樂意接受。
另一名在德國一家電視臺工作的編導也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他幾乎每周都會收到來自中國企業(yè)、機構的邀請,要求報道他們,以期打開德國市場。比如一家中國能源企業(yè)愿意出資讓他們制作一部宣傳片在該臺播放,不僅提供各種制作、活動經費,還提供巨額贊助費。
不過,隨著這類報道越來越多,也引起一些德國媒體的關注。德國新聞電視臺2日的國際新聞專題在報道中國“五·一”時,就有特邀媒體專家表示,中國一些地方政府、機構頻頻“利誘”德國記者。這些記者回來后,寫出一大堆贊美中國的文章。他認為,這是“有償報道”。
對于德國各方的爭議,中國一機構駐德國柏林的代表李女士無可奈何地表示,現在德國媒體對中國方面的報道往往以負面居多,特別是去年拉薩騷亂后,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偏見更多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有主動出擊。她認為,這種宣傳有一定效果,一些德國人看了報道后,加深了對中國的好感。
針對這一現象,外交學院副院長鄭啟榮3日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地方政府、企業(yè)或機構邀請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記者和媒體到中國采訪,實地了解中國的經濟和文化,是一種正常的國際交流形式,是為了促進交流,增進了解。出資邀請外國學者、記者和媒體來采訪和考察,是國際上的慣常做法,并沒有什么利誘不利誘之說。鄭啟榮舉例說,美國每逢大選都會邀請中國的記者、學者去考察和了解美國的大選過程,這沒有被理解成“收買”。國外一些大公司每年也都會出資請一些中國記者去報道他們的新計劃或新產品,這也沒人說是“利誘”。鄭啟榮表示,西方有些人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把和中國有關的很普通的事情也從負面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他們是最應該來中國走一走、看一看的。至于怎么報道,完全由他們決定,賴不上中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