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 聰
“土木之變”和“庚戌之變”嚇壞了明朝的統(tǒng)治者,讓戚繼光等人率眾兵把大量的“弓”字橫臥在望京樓至后川口的“刀刃上”。它是在北齊長城基礎(chǔ)上整修后才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叫司馬臺長城。
2006年,我同縣作協(xié)組織的采風活動隨眾而行,游了司馬臺長城。
這次,我沒有登高望遠,只在東八樓和東九樓間徘徊。我注意到了邊墻上有一片磚,每塊磚上都鑄著“萬歷伍年石塘路造”的字樣。到長城管理處查資料,知道其它地方還有“萬歷陸年振武營造”“萬歷伍年寧夏營造”等多種字樣,文字磚以段落分布,互不摻雜。有陰文、陽文、有楷書、隸書、行書等。當時是為準確地考核修邊將士燒磚和建城質(zhì)量的辦法之一,現(xiàn)如今則成了傳遞歷史信息的標記。
磚是土做的。我似乎聽到了晾干的泥坯在窯中燃燒的聲音,帶著希望和夢想迎接火的洗禮。
磚就是土的精靈,泥的魂魄。
土可以長出瓜果、糧食,長成大樹棟梁和花香草茂;土可以蓋樓建舍,為一家老小擋風遮雨,延續(xù)后代,成長身心;土可以燒成瓷器,供人享用。土是神圣的。中國大多數(shù)人幾千年來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耕耘,土就是生存的依賴,就是傳世之寶,土就是中國人民的心魂。北京的社稷壇上埋著五色的泥土,作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象征;據(jù)說女媧補天造人用的也是五色土。
土是一切生命存活的根本。中華民族把幾千年的文化都融進這黃土里,以展示博大的氣度與矗立在天地之間的自豪。我們愛護土地就是保衛(wèi)家園。
可造長城的帝王不想這些,而是用這神圣的土燒成粗糙的磚,讓它們在山之巔受風吹雨打,千百年來被鎖在云霧里,云散云合,總也看不清整個世界。讓它們守衛(wèi)在驕陽下,經(jīng)受風餐露宿……
長城就是一列黃土列車,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苦難、深思和驕傲,也曾承擔過御敵于外的“盾”的使命,是中華民族的龍。然而,為了這些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實在太大了。我似乎聽到了山溝里傳來千百萬人組成的筑城大軍的號角,看到了他們飛筐走索削山切壁、壘磚砌石……有多少男兒累死邊關(guān),又有多少鮮血染紅野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至今鮮活。
如今長城畢竟老了,被歲月剝蝕的青磚再也支撐不起一個民族今天的驕傲。如今,它的御敵使命已盡,疆界之意義全無,只能用老祖宗留下的這份遺產(chǎn)引來國內(nèi)外的人觀光,掙國人和外國人的錢。而現(xiàn)在某些當官的留下什么給后代,去掙外國人的錢呢!恨不得把子孫后代的錢都花光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