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麗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靶抡n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如果要創(chuàng)建靈動的課堂、底蘊豐厚的課堂、適應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課堂,就必須要在閱讀教學中做到“讀進去,說出來”。
一、抓住重點句 走進人物內(nèi)心
每篇課文都有中心,有反映中心的相關句子。抓住重點句,以此作為讀與說的訓練點,可以使課堂結(jié)構(gòu)緊密,渾然一體。如《尊嚴》一課,課文中最能體現(xiàn)年輕人有尊嚴的句子是他回答杰克遜大叔的三次語言描寫,從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思路:年輕人先是“需要我做”,接著是“不能不做”,最后是“現(xiàn)在就做”,三次回答的語氣一次比一次堅定。再往深處去思考,這個年輕人一次一次在戰(zhàn)勝自己,在極度虛弱甚至是生命垂危中還要堅守這樣的尊嚴,讓我們感動?;谶@樣的分析,我在教學中請學生找出描寫年輕人語言、動作的重點句子,并且讓學生來分析重點句子出現(xiàn)的背景,即年輕人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這幾句話,為什么要說這些話,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這三個問題既是對全篇課文的整體把握,又能促使學生圍繞重點句子進行思考。學生通過閱讀能回答出來,年輕人是在饑餓難耐的時候說的,是在其他人狼吞虎咽的時候說的,是在大叔一再讓他吃東西的時候說的。基于對文章的理解,學生還能表達出人物的品質(zhì),“年輕人一直咽著口水,心里在和自己的胃口、生命本能作斗爭;年輕人以原則來約束自己,一有點動搖就想到自己的做人標準”。有了對教材中重點句的把握,學生能順暢表達人物的心理活動,能讀出年輕人的那份堅持與尊嚴……他們真正讀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內(nèi)心。
二、恰當“補白” 借助想象充分表達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睂τ趦和瘉碚f,想象永遠是極富誘惑力的話題,儲存在孩子們想象世界的事物應該成為他們說話的重要內(nèi)容。課文在描寫中,在敘述時,或者在結(jié)尾處,都有耐人尋味的“空白”,給人以豐富想象的空間。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用恰當?shù)恼Z言去填補一個個“空白”,在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促進了想象能力的提高。如《一面五星紅旗》一課,課文中寫中國留學生在漂流中遭遇不幸,一個人流浪了三天才找到一個小鎮(zhèn)。當救他的醫(yī)生提出希望交換他手中的五星紅旗時,他寧可趔趔趄趄地走出醫(yī)院,也不把五星紅旗送給別人。流浪中的三天他是怎么堅持過來的,文中沒有介紹,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到這個留學生在受傷的情況下如何堅挺了三天。這種“補白”有利于學生對人物精神的把握,對全文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初次朗讀了這幾段文字之后進行想象,讓孩子們的小嘴盡可能地“張開”。孩子們結(jié)合在電視劇、小說中看到的情形,表達自己聯(lián)想到的三天,使得這段遇險求生的精彩故事刻印在自己的腦海中。有了這份理解,再來閱讀相關內(nèi)容,學生的表達情感自然就提升了。
課標要求,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恰當?shù)亍把a白”,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多角度閱讀、創(chuàng)意閱讀的時機,文本中的情節(jié)與學生的想象世界就能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既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提高表達能力。再如教學《給予樹》,文中的金吉婭是個善良的小女孩,她為了一個陌生女孩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而沒有給家人買禮物。故事淺顯易懂,文中有個明顯的空白,即金吉婭是怎樣看到給予樹上愿望卡的,她當時在給予樹下有怎樣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了怎樣的心理斗爭?這些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進行恰當“補白”,從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有的學生可能會想到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有過的猶豫,有的學生能想到金吉婭拿上愿望卡又準備放回的動作,還有的學生想到金吉婭讀卡片上文字時眼淚掉下來的樣子……孩子們能想到的內(nèi)容就能表達出來,能表達出來就能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在教師的引領下,這樣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顯得合理科學,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得以訓練,既能讀進去,又能說出來,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三、轉(zhuǎn)換角色 走進他人生活
角色往往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語言和行動。角色的轉(zhuǎn)換所產(chǎn)生的積極效果往往使兒童積極投入自己的體驗,獲得獨特的有創(chuàng)意的感受,為有個性的表達增添色彩。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產(chǎn)生角色感,再通過角色轉(zhuǎn)換體驗不同的感受,從而提高表達能力。教學中,可以采用“如果你是……你會怎么做?怎么說?”的方式,還可以采用親自體驗法,“如果讓你……你會怎么樣?”這樣角色轉(zhuǎn)換后,加深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提升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角色轉(zhuǎn)換訓練中還可以演一演,就是在學生理解文意后,進行分組排演,在排演中,自己的獨特情感需要通過語言展現(xiàn)出來,就會在無形中形成一個有仿有創(chuàng)的情感體驗場,為日后說話寫話創(chuàng)設內(nèi)容。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我引導學生進行表演:你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那么喜愛葫蘆,在小葫蘆剛長出來的時候,一天要去看幾次??墒堑搅俗詈?,小葫蘆竟然一個一個都掉了。你站在“葫蘆藤”下,看著掉落在地上的小葫蘆會說些什么呢?第一位同學馬上說:“我的小葫蘆怎么會掉了呢?”能看出他傷心的神色,但還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成為那個種葫蘆的人,所以不能稱為表演。在第二個學生進行表演的時候,我在旁邊不住地創(chuàng)設氛圍,“煽風點火”——“這可是你最喜愛的葫蘆啊。你每天為了看它,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好。你每天都要和它說上幾句話,它已經(jīng)是你的好朋友了?,F(xiàn)在再來看看它”……聽到這里,教室里極其安靜,在臺上表演的那個孩子靜靜地望著地上掉落的葫蘆,眼眶紅紅的,用哽咽的語氣說:“我的小葫蘆怎么會掉呢?你到底是怎么了?”他的情緒感染著教室里的同學們。這時師生再來齊讀最后一段話,效果相當好。
四、仿說訓練 給學生創(chuàng)設表達的機會
在閱讀教學中,有一些典型的句段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要敏銳地捕捉它們,讓學生進行仿說的練習,訓練形象表達,提高學生口頭表達的水平。教學《假如》時,我引導學生根據(jù)文中的語句仿寫一節(jié)“假如”,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紛紛開始仿說練習:
有的學生說:“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地震中失去家庭的孩子,畫一個爸爸,再畫一個媽媽,讓他們一家人團聚,再也不用一個人傷心落淚?!?/p>
有的學生說:“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媽媽再畫上兩條胳膊。媽媽可以同時做好幾件事情,再也不用因為家務活多而干到很晚很晚?!?/p>
……
仿照典型句段,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激發(fā)了學生語言表達的靈感,他們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構(gòu)建出一幅幅融洽、精彩的畫面,使閱讀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倡導人文關懷,使得課堂教學具有靈動的活力。
五、利用插圖 走進想象天地
課文中的插圖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它能恰當?shù)亟馕鼋滩膬?nèi)容,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審美能力,提高學習語文的效率。在低年級的課堂上,我總是利用課文插圖,使學生在情感上喜歡圖畫,甚至走到畫面中,讓色彩艷麗、內(nèi)涵豐富的插圖成為學生理解、朗讀課文的抓手,引導學生進行直觀圖畫與書面語言的轉(zhuǎn)換,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yǎng)了想象力。例如,《一分鐘》是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文中有兩幅插圖,第一幅表現(xiàn)的是元元追趕汽車的情形,第二幅表現(xiàn)的是元元接受老師批評時的情景。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幅圖,問:從圖中看到了什么?在觀察過后,學生能回答出“汽車開走了”“元元追不上”“元元的頭上都冒汗了”“車站沒人了”等內(nèi)容。有了這些內(nèi)容做鋪墊,學生對元元的“焦急與后悔”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這時再讓學生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來看,元元僅僅是多睡了一分鐘,就造成了這樣的后果,他會是什么樣的心情?相機出示句子“要是早一分鐘就好了”,學生在圖片的感染下進行朗讀,自然是有滋有味。朗讀過后,讓學生再來說說自己的感受,你看到元元滿頭大汗地追趕汽車時想說些什么,你看到元元一個人孤零零地在車站等車時又想說些什么。這樣依托圖片,學生不但提高了朗讀能力,也提高了表達能力,真正做到“讀進去,說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