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琴
【關鍵詞】民生新聞 服務性 貼近性 可讀性
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nèi)容、民本意識、民眾話語有機統(tǒng)一而構(gòu)成的一種新聞傳播模式。民生新聞的產(chǎn)生既與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宏觀背景有關,也是媒體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所做出的調(diào)整和變革。因此,做好民生新聞的報道,不僅是時代的要求,而且關乎新聞媒體自身的發(fā)展和影響力。
民生新聞的含義及發(fā)展
民生新聞是以社會大眾為視角,從社會大眾的需求出發(fā),把社會大眾的身邊事、生活中的事作為報道的支點,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報道與社會大眾的生活、工作、學習息息相關的新聞事件。它的民生內(nèi)容、平民視角、讀者本位、人文情懷、民眾話語等是一種全新的新聞價值取向和態(tài)度,也是以平民立場和視角包裝、處理新聞題材的操作方式,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1987年,《經(jīng)濟日報》推出《關廣梅現(xiàn)象》討論,《中國青年報》推出《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紅色的警告》系列報道,首次將視角切入民眾的生活,形成了民生新聞的雛形;1993年開播的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則標志著民生新聞的真正開始。隨后,民生新聞作為一種主流新聞形態(tài),在我國各類媒體呈現(xiàn)出方興未艾之勢。2002年以來,一批以民生新聞為題材的電視欄目頗受觀眾喜愛。如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成都電視臺的《成都全接觸》等。2001年,深圳特區(qū)報業(yè)集團創(chuàng)辦的以民生新聞為特色的《晶報》,掀開了都市報民生新聞報道嶄新的一頁。此后,一批以民生新聞為主要題材的都市報應運而生,如武漢的《楚天都市報》,成都的《華西都市報》,廣州的《南方都市報》等。作為處于主流媒體的黨報,在關注民生,做好民生新聞方面也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2003年,《南方日報》率先提出了“黨報打造必讀的民生新聞”的口號,并開辟珠三角新聞版和廣州新聞版等民生新聞版塊,努力探索黨報打造民生新聞精品的新路子。此后,民生新聞在各級各類媒體呈現(xiàn)遍地開花的局面。
如何做好民生新聞
寫好民生新聞,要切實貫徹“三貼近”原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以服務人民為中心,圍繞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設計選題。在具體報道中要體現(xiàn)“三性”:
1、服務性。新聞媒體需要為當?shù)氐慕?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但其最終落腳點還是為老百姓服務。媒體在新聞報道時,需要力求多一些百姓情懷,從群眾身邊事入手,報道觸角下移,引導老百姓的參與。民生新聞的親近性和生活化改變了以往高高在上的新聞表達方式,讓更多的人喜歡看表述自己生活的新聞。
但僅僅報道老百姓身邊的瑣碎事、平凡事是遠遠不夠的,要發(fā)揮在公共領域的導向和介入功能,對一些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政策性稿件,從中挖掘新聞點,使報道在具有服務性的同時,也不失可讀性,成為讓讀者關注的新聞。
2、貼近性。民生新聞的基本特征就是民眾視角、民本取向。關注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報道百姓各方面的熱點問題,做好下情上達,反映社情民意;也做好上情下達,做解疑釋惑、排憂解難文章。民生新聞唯有以其本土化、貼近性、低視角、平民化的特點,才能很快抓住受眾。要做到在心理上和距離上與讀者的貼近。
在具體實施民生新聞報道中,要堅持讀者本位,擺脫媒體本位,讓讀者走上前臺;要引導采編人員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采訪,與群眾打成一片,增強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養(yǎng)成扎實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帶動新聞宣傳質(zhì)量的提高。
3、可讀性。做好關注民生報道,需要同時從策劃、選稿、標題、行文、版式、圖片等方面入手,這樣,增強可讀性就會有良好的基礎。一篇報道有了好的主題還不夠,還必須有動人的語言和情節(jié),行文真情流露,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民生報道需要注意的問題
當前,民生新聞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比如就事論事,不重引導,只看到事件的表象,忽視對事件本質(zhì)的分析,沒有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剖析,尤其缺乏對群眾輿論的正確引導。另外,一些媒體強調(diào)“關注民生,關注百姓”,更多的是對生活瑣事的報道,往往和時政新聞、經(jīng)濟新聞,甚至和部分重大社會新聞對立起來。
因此,民生新聞應力避“有聞必錄”;避免出現(xiàn)新聞的商業(yè)化、娛樂化和低俗化,造成媒體生態(tài)污染,歪曲民情,干擾民聲,誤導民意。而要注意公共利益的維護,把握輿論導向,堅持媒介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良知。為此,新聞媒體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設法溝通社會信息、傾聽社會呼聲,另一方面也要借鑒“公共新聞”理念中的“公共意識”,努力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不僅為公民的自由表達提供最大的空間,更注意為國家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建設創(chuàng)造出積極、穩(wěn)定的輿論環(huán)境,努力實現(xiàn)從“小民生”到“大民生”轉(zhuǎn)變;從單純物質(zhì)生活向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并重的轉(zhuǎn)變;從關注市民向關注全體公民轉(zhuǎn)變;從淺層報道向深度報道轉(zhuǎn)變?!?/p>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
責任編輯:姚少寶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