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偉 曾發(fā)表散文、隨筆多篇,現(xiàn)供職于陜西省漢陰縣政協(xié)。
暮秋初冬,天高氣爽。吃罷早飯,趁著艷陽和風(fēng),相邀三兩文友,駕車到南山,去觀賞象鼻梁的菊花。
車翻過鳳凰山頂,下山轉(zhuǎn)過七道彎,就到了象鼻梁。一下車,麗日中涼風(fēng)颼颼,擺動風(fēng)衣,風(fēng)穿過埡口,就看見方圓幾十里的象鼻梁,圈著下坡的公路,這路邊與溝上,土包與彎頭,草叢與壑旁,星羅棋布密如江波粼動的野菊花,似乎是相約了一年的默契,興沖沖地,齊匝匝地,笑哈哈地開在枝頭上?;拿┎辉傩邼s草不再孤單,溝壑坡梁到處都似乎是七彩泫然,迂回的漢旋路在這里格外顯眼,菊芳隨風(fēng)撲鼻,透著心眼地飄香。
“秋來誰為南山主,漫坡吐芳是菊花”。我們幾個人不約而同地感受,并呤出這句來。走進(jìn)象鼻梁,掐一朵菊花,捧在手中,心里仿佛捧住了暮秋和初冬。臨沂,沂蒙,公社,社區(qū),論壇,博客?
欣賞菊花,我緣于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陶淵明的詩情畫意的理解,每到秋冬季節(jié),便常想象他端著酒壺,注視著西下的斜陽,一杯復(fù)一杯,盡情的陶醉在一大片菊花叢中。菊花傲霜怒放,而有比朝陽更燦爛的清香,人醉臥花叢,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意境。因而,菊花無不為古今文人學(xué)士所贊頌,也常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愛,從屈原的《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毛澤東的《彩桑子·重陽》“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詩句,都對菊花評價極高。
如今,龍崗山城家家都在養(yǎng)菊。然而,在這里賞菊,盆中之菊怎及鳳凰山南之菊。南山之菊,迎著秋風(fēng)綻放,頂著寒霜芬芳;紅的似火,黃的賽金,綠的如翠,白的勝雪,粉的象霞,幻化成了記憶中一幅幅不褪色的剪影,定格在心中。山南之菊,不擇鄉(xiāng)土,無須播育,競相開放在蕭瑟的深秋初冬。人說秋風(fēng)掃落葉,山林不再蔥蘢,大地不再綠蔭,而南山的坡梁上,菊枝花朵漫山一片,艷陽耀眼。“去年移家貴如金,一盆淺淡滿叢深;今來蕭疏南山立,清冷香中對天吟。數(shù)去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菊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負(fù),相對原宜惜寸陰。”時值,我便寫下《南山坡·觀菊》。
南山菊花,象淑女,色彩迷人,淡淡清香,清雋高雅。南山菊花,如君子,威武不屈,高風(fēng)亮節(jié),剛毅挺拔??此茖訉盈B疊的花瓣舒卷無言,其實有好多心語,無數(shù)離奇的故事,都隱藏在那些細(xì)密的花芯里?!昂倩ń脏渎?,群芳凋盡我該來。”這菊的心語,只有冷霜清露聽得明白,懂得透徹。
鳳凰山南,又見菊花開,大片大片的菊花開得蓬蓬勃勃,它不趕繁華似錦的城市之熱鬧,而在一個自然蒼涼的季節(jié)冷靜的美麗著。
隔杯看茶
喜愛坐夜,就愛喝茶,主要是在寫不出什么時提提神,換換腦。我喝過三河梁上陽坡的曬青,平梁鎮(zhèn)長壩村的炒青,漢江邊上阮家壩的烘青,若沒有人說這是啥茶,我是喝不出茶葉的品種,更品不出茶葉的等級的,但我學(xué)會用心看茶。
安康小有名氣的茶葉,有紫陽的“銀針”,平利的“八仙云霧”,還有瀛湖的毛尖、嵐皋的“龍安”茶等等,都是好茶、名茶,毋容置疑。但我還是喜歡家鄉(xiāng)“三沈”故里漢陰的富硒“天寶貢茗”茶。
秦巴山間的鳳凰山脈,綿延茂密的森林覆蓋,黑色的沙石泥土飽含著硒元素,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量,孕育的“天寶貢茗”茶葉,它外形扁直光滑,色澤碧綠澄亮,氣味清香滲鼻。
我喜愛用玻璃杯泡茶,捏一小撮“天寶貢茗”,將90°開水倒入三分之一杯,熱度和沖力使茶葉在杯里運(yùn)動,水霧在杯中旋廻,裊裊從杯口溢出。漸漸可看出,一些葉片緩緩落下杯底,大部分則漂浮在水面上。90°水再倒入杯中,熱氣加劇升騰,“貢茗”在適度水的滋潤下開始泛青,慢慢豐滿干扁的身驅(qū),盡情舒展嫩綠的本色。顯得如此從容的安詳,讓人心動,讓人感受到生命的歷程還可以有別樣的新奇。杯中茶雖無語,但人分明感受到了另一種強(qiáng)有力的生機(jī)顯現(xiàn)。
杯中的“天寶貢茗”在“云霧”里慢慢地伸展,翠綠翠綠地自由飄散,杯中水漸成綠色,晶瑩而透明,讓人賞心悅目。再用80°的水把杯倒?jié)M,綠葉又一次翻滾,杯中水面上的茶葉一一沉下,杯底自然造就一個精品茶園。茶葉姊妹相聚在另一個世界,竭盡出畢生的精力,釋放出全部的神采,重新構(gòu)筑了一個充滿生命的樂園。
隔著玻璃杯看茶,在那滾動的茶杯里,仿佛看見萬水千山的碧綠,更像是在追憶春光明媚那難忘的時光。享受了視覺的愉悅,再端起茶杯,輕輕地咂一小口,一股春的氣息便擴(kuò)散到全身的末梢,每一根汗毛都會抖擻起來,每一個毛孔都會舒張開來;再咂一大口,新鮮中有苦澀,這是天然本色中泄漏的底蘊(yùn),使任何疲勞和不快都會隨之而去;再猛咂幾口,品出了清香,這是風(fēng)雨后的歲月給我們的最高饋贈;喝到五六杯時,才感覺出了平淡,一種清爽淡然美隨心地追求坦蕩。
隔著玻璃杯看茶,我仿佛看到了唐代貢茶的出現(xiàn)。天寶年間,漢陰郡守帶鳳凰山間茶農(nóng)制作出的“茶芽”,用快馬在清明前送達(dá)長安獻(xiàn)給宮廷,送達(dá)的貢茶,于清明日先薦宗廟,然后分賜近臣,并以茶開宴賞賜,成為皇室喜愛的珍品。唐代詩人盧仝有飲茶嗜好,吟出“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xí)習(xí)輕風(fēng)生?!钡摹镀咄氩韪琛纺捴巳丝诙鱾骱笫?。長安人把飲茶叫做“茗飲”,故而賜漢陰“茶芽”為“天寶貢茗”。
隔著玻璃杯看茶,我想起了下放到山里時,那一百多歲老人的故事。一個土茶壺,三大把茶葉,一天十茶壺,飯可以不吃,茶不可不喝夠。六十多歲犁田打耙比年輕,七十多歲騷親小女人添娃娃,八十多歲挑水砍柴不當(dāng)啥。有一次,他孫娃子瘋跑,不小心碰翻了茶壺,他硬是攆了兩面山一條溝,打了幾個屁股蛋才算解氣。他的茶壺不離身,還神氣地夸他的茶訣:菊花茶明目,糖茶能和胃;飯后茶消食,酒后茶解醉。一天茶十杯,閑了郎中腿;午茶長精神,晚茶抱妻睡。一年四季不能少,濃茶溫飲保年歲。
隔著玻璃杯看茶,我明白了古代詩人對茶的評價。茶,得陽春之首,占萬木之魁,是人們的養(yǎng)生佳品和保健良藥。在祖國醫(yī)學(xué)中,茶一直被視為延年益壽的飲品,因而古人把108歲稱為茶壽年齡。唐代柳宗元贊茶“調(diào)六氣而成美,扶萬壽以效珍”,白玉蟾賦茶詩“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疴蘇。身輕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無”;宋代歐陽修在《茶歌》說“論功可以療百疾,輕身久服勝胡麻”,宋代,日本榮西禪師和韓國草衣意恂都曾到中國學(xué)習(xí)和從事茶事活動,回國后榮西禪師著《吃茶養(yǎng)生記》,稱“茶乃養(yǎng)先之仙藥,延齡之妙術(shù)。”草衣意恂著《東茶頌》,稱茶湯是“秀碧百壽湯”,說茶有“還童振枯神效速,八耋顏如天桃紅”的神效。
如今習(xí)常,這陣沒事吧,走,喝茶去。人處閑暇時,相約幾個人喝茶,在喝茶中閑聊,在閑聊中,沏茶看茶品茶,卻有另一番思議。濃茶淡水,細(xì)斟慢酌,看的是茶,喝的是茶,品味的是生活也是人生。濃澀人生,好茶必然經(jīng)歷寒花干枝雨葉,即先苦后甜的磨礪;清淡日子,也叫二菀子茶,春雨春風(fēng)春陽,即和風(fēng)細(xì)雨的沐??;一日三餐的五谷,笑看人生的五味,都在茶中化作濃淡,就如“三沈”走出漢陰,在社會變遷的日子里,生活的味道是濃有濃香,淡有淡趣。因而“三沈故里”的文人,便在八小時之外,不是讀書就是看報,不在電腦前寫作就是在筆案上書法,即使在一個人的空間里,有“貢茗”新茶就淺嘗,無“貢茗”新茶時陳茶“貢茗”也會濃酌。
我喜愛坐,就喜愛在玻璃杯中靜靜地沏茶看茶,在文字中去品濃品淡,在茶的色彩演變中品味生活,在茶的本色人文中品出人生。
有一杯“天寶貢茗”茶,就可以守住恬淡如水的生活;有一杯“天寶貢茗”茶,就可以升華取至無欲的心靈;有一杯“天寶貢茗”茶,生命就有了積極健康的靈魂。
我相信,只要有“三沈故里”的“天寶貢茗”富硒茶,哪怕不喝,只要能隔著玻璃看,即使有浮燥的生活也會走向?qū)庫o,即使有名利的想法也會走向淡泊,更會一直走向致遠(yuǎn)。
責(zé)任編輯 劉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