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善
[摘要]刑事責任是我國刑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一方面與犯罪有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又是適用刑罰的必要前提。因此,刑事責任是介于犯罪與刑罰之間并且聯(lián)結兩者的一個概念,在定罪量刑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刑罰??紤]到犯罪主體的責任能力對刑事責任的重要影響,本文試參考犯罪學的相關理論對家庭暴力犯罪主體的責任能力加以論述。
[關鍵詞]責任能力;犯罪人;被害人
[中圖分類號]D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09)04-0019-02
一、犯罪人
在犯罪學中,犯罪人是指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以及其他嚴重社會越軌行為,應受法律和道德責罰的自然人和法人。我們知道犯罪學中的犯罪概念不同于并且外延寬于刑法學中的犯罪主體概念,犯罪學中的犯罪人不僅包括觸犯刑律應受到刑罰處罰的刑事法律意義上的犯罪人,而且可以包括一定范圍內的實施違法或越軌行為應受法律和道德責罰的人。我們在這里要探討的家庭暴力犯罪人即限定在觸犯刑律應受到刑罰處罰的界限內。
根據家庭暴力的施暴者犯罪還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暴制暴而觸犯刑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主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和被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
(一)主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
1.青少年家庭暴力犯罪人,包括處于相對負刑事責任時期的人和處于完全負刑事責任時期的人。對這類主體我國刑法規(guī)定了特殊的處遇,即刑法第17條第3款規(guī)定:“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實施家庭暴力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實施家庭暴力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醉酒性家庭暴力犯罪人,應當負刑事責任。醉酒是酒精中毒的俗稱,分為生理性醉酒與病理性醉酒兩種情況。現(xiàn)代醫(yī)學與司法精神病學認為,生理性醉酒即普通醉酒不是精神病,其引起的精神障礙屬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刑法理論中一般認為,在生理性醉酒的情況下,還具有辨認控制能力,故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即使其辨認控制能力有所減弱,但由于醉酒由行為人自己造成,也不得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實踐中經常發(fā)生的就是丈夫一喝醉酒,就對妻子或孩子大打出手,理應負刑事責任。病理性醉酒則屬于精神病狀態(tài),多見于通常并不飲酒或對酒精無耐受性或并存感染、過度疲勞、腦外傷、癲癇癥者,在偶然一次飲酒后發(fā)生。病理性醉酒人的行為紊亂、記憶缺失、出現(xiàn)意識障礙,并伴有幻覺、錯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且其行為通常具有攻擊性。一般認為,病理性醉酒屬于精神病,不負刑事責任。據此,在行為人沒有意識到的首次病理性醉酒導致?lián)p害結果發(fā)生時,不能認定為犯罪。但行為人在得知了自己有病理性醉酒的歷史,預見到自己飲酒后會實施攻擊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下,故意飲酒造成危害結果,或者由于飲酒過失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則應當負刑事責任。
4.身體有殘疾的家庭暴力犯罪實施人。我國刑法明文規(guī)定了聾啞人和盲人的刑事責任,刑法第19條規(guī)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边@說明身體上的殘疾可能會對某些行為的辨認控制能力減弱,但并沒有完全喪失辨認控制能力,因此,他們實施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二)被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
被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經歷了一個角色轉換過程,從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轉變?yōu)閷嵤┍┝Φ男淌逻`法者,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類型的犯罪人并不是我們要研究的家庭暴力犯罪人,可稱為因遭受家庭暴力而以暴制暴的刑事違法者。相對于主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來說,被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主觀惡性要小得多,但其仍然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當然,正當防衛(wèi)行為除外。
二、被害人
在我國,被害人一般是指由于受犯罪行為侵害因而遭受一定程度損害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和國家。在家庭暴力犯罪中,被害人是指受家庭暴力犯罪行為侵害而遭受嚴重損害的家庭成員。從法律的定罪量刑來說,我們應當追究應受刑罰處罰的犯罪人的刑事責任,而被害人是被犯罪行為侵害的對象,并不是刑事責任探討的問題,但實際上,很多犯罪,被害人對最后的犯罪結果也負有一定的非善意責任,雖然不至于追究其刑事責任,但至少可以說明犯罪人的主觀惡性大小,從而確保犯罪人能夠得到法律公正合理的審判結果。
與劃分犯罪人類型的方法相類似,根據家庭暴力犯罪中的犯罪被害與原家庭暴力中的施暴受害流向是否一致,可分為兩種類型:正向型家庭暴力犯罪被害人和逆向型家庭暴力犯罪被害人。
(一)正向型家庭暴力犯罪被害人
我們可以用公式來表示正向型家庭暴力犯罪被害人的受害過程:家庭暴力施暴者(犯罪)→家庭暴力受害者(被害),這里的家庭暴力施暴者即是上面所說的主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
家庭暴力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對自身在家庭中的“被害人角色”潛意識地予以認同、容忍,或者放任其被害隱患而不加控制的特性,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主要類型:
1.“預先認同”型。指某些家庭暴力被害人在被害前,就對自身之“被害人角色”預先加以認同、預先予以自我內化,被害后又對既成事實持認同或容忍態(tài)度的類型。這實際上是以一種先入為主、期然而然的心理以及事后自我安慰的虛飾心理來對待自己的被害。
2.“長期容忍”型。指某些長期遭受重復被害的“習慣性被害人”對自己長時間的被害予以容忍的類型,家庭暴力被害就有著典型的長期重復性特征。在這種類型中,有的甚至對其被害已麻木不仁、習以為常,或者視其被害為當然,不以為“害”,這就是典型的被害受容性。
3.“處境容忍”型。指某些被害人在地位低下、處境惡劣的情況下對其被害被迫容忍的類型。在家庭中由于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的差異,也會造成此類情形,反映出家庭生活中的不平等現(xiàn)象。
4.“性格隱患不加控制”型。指某些被害人在性格上具有易遭被害的隱患,卻不加控制,予以放任,從而導致被害的類型。如,具有自虐性格傾向的人在家庭中容易受到強勢家庭成員的侵害。
5.“狀態(tài)隱患不加控制”型。指被害人的人身、財產或特定權益等處于某種易遭被害的時空、環(huán)境、狀態(tài)之中,被害人對此被害隱患卻予以放任、不加控制,從而遭受被害的類型。如,在家庭生活中,丈夫經常酗酒,酗酒后就打人,妻子由于膽小怕丟臉等等原因,始終不敢離開丈夫的控制范圍,長期遭受暴打,從而淪為家庭暴力犯罪的被害人。
(二)逆向型家庭暴力犯罪被害人
用公式表示為:家庭暴力施暴者(被害)→家庭暴力受害者(犯罪),這里的家庭暴力受害者經過角色的轉變,成為暴力犯罪人,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被動型家庭暴力犯罪人。
一般來說,具有這種類型被害人的家庭暴力犯罪人的主觀惡性明顯比其他犯罪人小,這主要涉及到犯罪學理論中的被害誘發(fā)性原理。被害的誘發(fā)性,是指某些被害人在言論、行為、狀態(tài)等方面存在著易招致被害的致害因素從而誘發(fā)其被害發(fā)生的特性。在家庭暴力犯罪中,被害人的家庭暴力行為就是被害誘發(fā)性的致害因素,對家庭暴力受害者形成、強化、實施其犯罪決意起到了誘發(fā)、推動的作用,因此,這些角色轉換型的家庭暴力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被害人自行誘發(fā)、自行招致而來的;如果被害人不具有這些誘發(fā)犯罪的致害因素,則家庭暴力犯罪人一般不會隨意地對被害人實施暴力行為。筆者試舉例說明:張某某長期虐待毆打其繼子李某,其母不聞不問,漠不關心,李某在經歷了長期的家庭暴力傷害后終于忍無可忍,趁晚上張某某和其母熟睡之時,將他們雙雙砍死。
通過以上對家庭暴力犯罪主體責任能力的研究,我們注意到了家庭暴力犯罪不同于其他普通犯罪的特殊性,因此不論是在家庭暴力的定罪還是處罰上都不能忽略這些特殊性因素的影響。
責任編輯 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