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森
隨著舉世聞名的三峽大壩的建成,壩區(qū)水位抬高175米,從而使大壩以上的三峽景色大為改觀。燈影峽(又名明月峽),是西陵峽中的一段雄偉、奇幻、險峻的峽谷,由于地處大壩以下,沒有受到水位變化的影響,因而保持了原生態(tài)的峽谷風光?!叭龒{人家風景區(qū)”就位于這段秀美的峽谷之中。
峽江深處有人家
人們常說,山美、水美、人更美。我們在觀賞三峽山光水色的同時,更要看一看生活在深山幽谷之中的三峽人。風景區(qū)之所以以“三峽人家”命名,是因為燈影峽山高谷深,怪石林立,景色奇絕。一條叫做龍進溪的小河在這里與長江交匯,大大小小的農舍散布在這崇山峻嶺之中。具有土家風格的吊腳樓或在白云繚繞的山崖,或在視野開闊的坡地,或在波光粼粼的水邊,因此三峽人家分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和山上人家。
我們從宜昌市區(qū)驅車半個多小時,來到位于長江北岸的胡金灘渡口,再從渡口乘坐渡船來到江南岸的龍進溪碼頭,便進入三峽人家風景區(qū)。碼頭位于龍進溪與長江的交匯處,船入碼頭,遠遠可見幾只古帆船迎風而立,伴著“咯吱咯吱”的槳櫓聲,一群纖夫在岸邊拉著纖繩,幾名船工站立船頭高聲喊唱,激情高昂的峽江號子在深山峽谷中回蕩,一幅活的峽江風情畫呈現(xiàn)在游人眼前。
古帆船,過去是長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峽地區(qū)古老滄桑的歷史見證。每條帆船上都裝有兩個烏篷,比較矮的那個里面是臥室,供主人睡覺休息之用;立于船頭比較高的另一個是為主人推橈、搖櫓時遮風擋雨之用。過去,峽江一帶灘多水險,暗礁密布,航道險惡,加之沒有現(xiàn)代化的動力設備,在江上行船極其艱難。為此三峽人充分利用聰明才智,設計了風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風力推動船只前行。順水順風時,升起風帆,利用風力鼓動風帆帶動船只前進,則可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逆水行船時則要降下風帆,利用人力拉動船只前進。一邊用人在船上推橈,一邊用人在江邊拉纖,兩方齊心協(xié)力,才能讓船只前進。由此船工拉纖便應運而生,成為三峽地區(qū)極具特色的風景線。峽江兩岸的峭壁上和江灘的礁石上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槽,那是纖夫們拉纖時纖索勒刻下來的,是一代一代峽江人留下來的生活痕跡?!翱蓱z牽船人,水濕半頭褲,一步千滴汗,雙手攀石路?!边@首流傳在三峽地區(qū)的民謠,即是對峽江纖夫的真實寫照。纖夫拉纖在長江三峽已絕跡多年,而“三峽人家”古帆船和纖夫拉纖項目因旅游發(fā)展的需要被保留至今,是三峽地區(qū)保存最好的纖夫“活化石”。
在龍進溪與長江交匯處,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只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世世代代生息于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zhí)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F(xiàn)在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延續(xù)著古老的漁家文化?!皹蛉绾纾缈?,一葉飄然煙雨中”。峽江漁船,風情獨具,它不僅是漁民的“家”,如今已成為古老三峽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令游人如夢似幻,如癡如醉。
依山傍水,綠樹掩映,吊腳樓上掛著串串苞谷、紅辣椒,還有蓑衣、斗笠,屋頂飄出裊裊炊煙,房前屋后,陣陣雞叫犬鳴;門前的溪水里,鴨鵝嬉戲,水車“咿咿呀呀”隨水流不停的轉動,好像在向人間訴說著遠古的故事;溪邊的石頭上,幾位山野村姑一邊捶洗衣裳,一邊唱起了熱情纏綿的情歌;棒棰捶打著石板,發(fā)出清脆的聲響,仿佛在演奏著一曲曲古老的樂章,這就是“溪邊人家”的生活。
一道清溪,碧波蕩漾,兩岸青山,鳥語花香,山民們生活在這里,清靜幽然,自由自在,過著與世無爭、原始古樸的生活。進入這條清幽的溪谷,唱一唱土家人的情歌,喊一喊高亢的峽江號子,嘗一嘗地道的土家菜肴,領略一下山民如酒般濃烈醇厚的熱情,真有一種“步入桃源不知歸”的醉意。
“山上人家”的吊腳樓,被現(xiàn)代建筑學家稱為“桿欄式建筑”。峽江一帶地勢險峻,平地難尋,因此房屋均因地制宜,隨山勢而建,其特點是內低外高,一般分為上下兩層或三層,上層通風、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層做豬、牛圈或堆放雜物。吊腳樓有大有小,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一條石砍路從山下蜿蜒通向山頂,拾級而上,行約40分鐘,便來到山上人家,熱情的山民把我們帶進一個個原始古樸的屋子。因山高路遠,運輸困難,山上人家蓋房多就地取材??茨欠宽?,有的是用茅草蓋的,有的是用石板蓋的,高低錯落,點綴在群山之間,形成了奇特的建筑風格。不僅如此,人們對于這些老屋還各有說法。蓋茅草的人家會說“茅草屋里酒肉香”;蓋石板的人家又說“石板底下有清涼”。這都體現(xiàn)了峽江人民的樂觀、風趣和對生活的熱愛。身臨這些老屋,便可領略到峽江人順應自然,又不斷地與自然抗爭,執(zhí)著地營造生活,以及拼命地享受生命的人生觀。一位詩人曾題詩贊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盡收。吊腳樓上枕一夜,十年作夢也風流?!?/p>
馬牙山頂賞奇景
在峽谷南岸的馬牙山頂上,有四塊奇石屹立,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游記》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峰頂時,遠遠望去,幾塊石頭倒映在深藍色的天幕上,仿佛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被稱為“燈影石”,山下這段長江峽谷由此得名燈影峽。燈影石是燈影峽的標志性物體。在燈影四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它呈蘑菇云狀,重達100多噸,而底部支撐點不足兩平方米,似乎只要用手輕輕一推,巨石即會滾落。千百萬年來,它兀立于群山之巔,飽經天下滄桑,閱盡人間萬事,顯示著神奇的陽剛之美,有“萬里長江第一石”的美稱。當年沫若先生游歷三峽,見此處奇石贊頌不已,寫下“唐僧師徒立山頭,燈影聯(lián)翩豬與猴”的著名詩句。
在燈影石下方不遠處,可見一座孤峰凸起,孤峰頂上有座小亭,這便是“邀月亭”。邀月亭得名于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從邀月亭俯望長江,只見江水就像一條銀色巨龍奔騰而來,在此向左急轉,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狀如一灣明月,因此燈影峽又叫明月峽。站在邀月亭上,可見峽江兩岸峰奇巒秀,絕壁高聳,山中林木蔥蔥,瀑飛泉涌,怪石兀立,相映成趣;游船在江中行駛,仿佛穿行在山水畫廊之中,時而絕壁阻塞,時而峰回水轉,郭沫若先生過此灣時更不由發(fā)出“山塞疑無路,灣回別有天”的感嘆。
山情野趣觀獼猴
來三峽人家的游客在領略了山光水色之后,再來觀賞活潑可愛的三峽獼猴,定會感到別有一翻情趣。獼猴系靈長目狹鼻亞目有尾猴科獼猴屬,生活在三峽一帶的多為栗色獼猴。
獼猴往往數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帶領,群居于森林中。它們常愛攀藤上樹,喜覓峭壁巖洞,其活動范圍很大。猴群在集體行動時,會有一只“哨兵”站在高處放哨,若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即會發(fā)出信號,招喚猴群迅速轉移。如果情況緊急,獼猴憑借它們攀崖越險的熟練本領,很快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鞍蛵{聞聲愁斷腸,冷泉照影綠陰涼。藤搖亂雨領兒過,樹曬斜陽拾虱忙。獻果去尋幽洞遠,攀夢來撼落花香。空山月暗無人問,啼入白云深處藏?!痹娙怂卧倪@首詩,形象地描繪了野生獼猴的生活習性。
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以前,三峽人家的猴子占山為王,特別兇狠。自從這里成為旅游區(qū)之后,來的人多了,它們便躲進了深山。后來,它們見來人并無敵意,從不侵擾它們,便慢慢向山下轉移,逐漸與游人親近。如今,它們對來這里的游客非常友善,從不主動攻擊游人,三峽人家的猴子與人親近,和諧相處,成為景區(qū)獨具一格的風景。
三峽人家的猴子非常機靈,它們一眼就能分辨出哪些是游客,哪些是本地人,對于攜帶吃食的游客,總會搶先一步迎上前去,索討食物。它們最喜愛的食物是水果和甜點心,“有奶便是娘”,只要您給好吃的,它們就會與你親近。猴子還特別喜歡喝可樂、橙汁等甜飲料,它們還能自己將瓶蓋開打,把瓶口放在嘴里喝。猴子也有愛美之心,見到穿得花花綠綠的女孩,它們總愛湊上前去看熱鬧,有些頑皮的猴子還會抓扯姑娘的衣裙,姑娘們往往會嚇得哇哇大叫。其實它們是與人逗樂,絕沒有傷害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