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翠敏
文件編號:1003-7586(2006)09-0035-03
1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為校本課程(初中)內容,主要通過網絡,讓學生以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使他們認識紅樹林,對珠海紅樹林分布與保護狀況有所了解,并對珠海如何進一步保護紅樹林、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1.1 教學目標
1.1.1 知識目標
認識紅樹林,了解珠海紅樹林的分布現(xiàn)狀與保護狀況,了解珠海紅樹林的價值。
1.1.2 能力目標
通過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獲取知識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和交流、總結的能力。
1.1.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fā)熱愛自然、熱愛生物、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通過主題討論活動,樹立從我做起、自覺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網絡,讓學生認識紅樹林,了解紅樹林的有關知識,對珠海紅樹林的分布現(xiàn)狀與保護狀況有所了解,對珠海如何進一步保護紅樹林、開發(fā)自然資源提出合理化建議。
難點:設置相關問題,引導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解決問題,突破重點。
1.3 課時安排
1課時。
2 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凹t樹林”這一課題,它對于既好動又好奇的初一學生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同時大部分學生在假期已經參觀過紅樹林,對紅樹林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學生們對紅樹林名字的由來、紅樹林的價值、紅樹林在珠海的分布現(xiàn)狀、受危害情況、保護狀況等問題還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思考。
3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擬采用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利用網絡教學的方法。教師導控,學生親自動手上網收集信息、篩選信息、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自己處理信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在互相爭論、研討的過程中進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在互動中生成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是真正內化了的知識,同時他們的信息處理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教學程序
4.1 課前準備
教師:帶領學生代表實地參觀珠海紅樹林,建立“紅樹林專題學習網站”,制作教學課件,印制學生學習單。
學生:學生代表在老師帶領下參觀珠海紅樹林,收集有關資料,建立“紅樹林專題學習網站”,課前全體同學進入本校校園網“南國明珠專題學習網站”——http://192.168.8.10/ct/ngmz/index.asp,注冊并完成用戶登錄。
4.2 教學過程
4.2.1 教學過程流程圖(圖1)
4.2.2 教學過程設計
4.3 學生學習評價
評價標準為10分制,宜粗不宜細(表2)。
評價采用自評(30%)、組評(30%)和教師評價(40%)三方面綜合的方式進行,根據學生表現(xiàn)、知識掌握情況以及活動中的情感投入等方面作綜合評價。
5 教學反思
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特點,但由于中學生自學能力尚不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學習過程中常帶有松散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教師要充當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對課堂教學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及時解決可能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各種問題,利用教師機對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指導和幫助,必要時輔以適當的講解。
學生在自主探索和知識重組的基礎上,利用網絡的交流調控功能或相互間的語言交流,開展小組討論、協(xié)商,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小組成員的協(xié)同探討是實現(xiàn)班級學習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小組協(xié)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fā)現(xiàn)的信息和學習材料與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組或全班同學共享。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為了達到小組學習目標,個體之間可以采用對話、商討、爭論等形式對問題進行充分論證,以期獲得達到學習目標的最佳途徑,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
互動討論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探討話題盡量設計成具有社會性和開放性特點,切合教材內容、社會實際及熱點問題,如“紅樹林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網絡教學的討論話題設計為“你認為有無必要將紅樹林開發(fā)成旅游區(qū)”。所有學生都感覺有話可說而且發(fā)言踴躍。學生還可以根據學習所得提出各種不同觀點進行討論。
這種多向互動交流方式,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獨特性思想與感情的機會,而且學習者群體(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和智慧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即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內化提高、逐步升華的過程。交流通過設置的互動論壇(或留言板、聊天室等)實現(xiàn)。同時,對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發(fā)表的觀點,教師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尤其對于新穎和有建設性的觀點要予以肯定和表揚,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體會成功的喜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內容布置作業(yè),以理解、應用和討論題為主,給學生留有想象和發(fā)揮的空間。作業(yè)完成后,發(fā)到教師的電子信箱或復制到指定文件夾,也可貼到指定的論壇供交流討論。作業(yè)形式不限,培養(yǎng)學生充分運用多媒體形式表達信息、創(chuàng)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學生的作業(yè)即是其學習和研究的成果,可開辟優(yōu)秀作業(yè)展評,將質量上乘之作存儲到資源庫中。這不僅可不斷更新和充實資源庫,而且使學生的成果得到展示與共享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勵其不斷進取。
課后學習與交流。網絡課件存于校園網專題學習資源庫中,學生在課后可以重新學習、復習或在留言、論壇板提出新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老師回答,也可以是學生回答,為師生間的交往、學習、研討提供良好的氛圍,使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教師組織網絡教學,難在“形散而神不散”。因此,尤其需要5個方面的保障:明確的學習目標、具體而有層次的學習任務、有序的教學安排、教師的約束和指導、學生的自覺與好學。
網絡教學能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良好條件,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情境,學生有自主探究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自己的基礎和學習特點等自主開展學習,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更能培養(yǎng)獲取、選擇、整合信息的能力,使自己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個學生獲得充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