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興
〔摘要〕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北京市中學教師及家長進行調查,研究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特點及其與家長對教師壓力源認同度的關系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①中學教師整體的職業(yè)枯竭情況并不嚴重。②教師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人際關系及職業(yè)發(fā)展。③除了工作自主性之外,其他各壓力源和情緒衰竭、非人性化都存在顯著正相關;來自工作自主性的壓力與個人成就感存在顯著負相關;來自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和角色模糊的壓力與認知枯竭存在顯著正相關。④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對于職業(yè)枯竭的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和認知枯竭三個維度具有良好的正向預測效應;工作自主性對于個人成就感具有良好的負向預測效應。
〔關鍵詞〕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壓力源;家長;認同度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09)03-0014-04
一、問題提出
1.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國外對教師職業(yè)枯竭狀況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體驗到枯竭之后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和愛心,對課程準備的充分性降低,對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這些除了對教師本人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外,還會對學生的發(fā)展產生明顯的消極影響。
國內學者近年來也頗為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所反映出來的情況不容樂觀。至于教師職業(yè)枯竭的現(xiàn)狀如何,國內大范圍有代表性的調查研究并不多,只在我國臺灣、香港地區(qū)有一部分研究者涉足,例如有調查稱,臺灣中學教師的情緒衰竭程度高,非人性化程度中等,個人成就感降低較不明顯(Chi, Jerry Liang Yueh, 1996)。在中國大陸方面,王芳曾針對教師職業(yè)枯竭的特點及其與應對方式的關系進行過深入研究,沙冰、盧秋玲、曾玲娟等也曾從不同側重點對教師職業(yè)壓力進行過較為深入的探討。
但是,為什么當媒體已經報道了教師存在較大壓力后,仍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呢?筆者認為,教師自身認為的壓力源與學生家長對此的認同度存在較大差異,家長沒有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鼓勵,沒有對教師的職業(yè)壓力給予應有的關注,從而導致了教師職業(yè)枯竭程度的進一步加深。
因此,本研究在對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特點和壓力源進行深入探討的同時,研究家長對教師壓力源的認同情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的職業(yè)枯竭情況被足夠多地關注,進而能夠達到減輕教師職業(yè)枯竭程度的目的。
2.研究內容及假設
本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特點及壓力源的總體情況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上,調查家長對教師壓力源認同的情況,探討教師與家長對教師職業(yè)壓力來源認識的差異。
基于國內外的文獻和研究者前期對中學教師和家長的訪談,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1)目前,中學教師的職業(yè)枯竭在情緒衰竭上表現(xiàn)得比較高,而在個人成就感、非人性化和認知枯竭這三方面表現(xiàn)得不明顯。
(2)在中學教師的工作壓力來源中,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和職業(yè)發(fā)展問題仍是主要壓力源。
(3)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的各維度和教師工作壓力源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且教師職業(yè)枯竭部分維度可通過不同的工作壓力源對其進行預測。
(4)教師和家長對教師壓力源的認同存在一定偏差,家長低估了中學教師所承受的壓力。
二、研究方法
1.調查被試
對教師的調查依據(jù)方便原則,采取偶遇抽樣的方法,在北京地區(qū)集中選取兩所中學的教師以及個別中學的少數(shù)幾名教師,不同性別、年齡、學校類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問卷112份,保留有效問卷104份,有效回收率為93%。對家長的調查依據(jù)方便原則,采取偶遇抽樣的方法,在北京地區(qū)選取所調查教師所在學校的個別中學生家長,不同性別、年齡、年級、學校類型等各占一定比例。共回收問卷64份,保留有效問卷56份,有效回收率為88%。
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調查問卷分為“教師版”(包括修正過的“Maslach枯竭問卷-教育版(MBI-ES)”及“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和“家長版”(包括修正過的“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兩個不同但相關的問卷。
(1) 教師版。本研究將美國心理學家Maslach開發(fā)的用于測量教師職業(yè)枯竭狀況的MBI-ES的中文版作為教師版問卷的主要內容之一。這份問卷具有較好的跨文化信度和效度。調查前期,在對教師的訪談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除了具有枯竭三維度的一些特征外,還出現(xiàn)了如難以適應知識的更新、不易接受新的教學手段等現(xiàn)象。因此,研究者在原來問卷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認知枯竭這個維度,力求形成符合中國教師特點的職業(yè)枯竭測量工具。該問卷的所有項目均采用5點計分。
此外,在教師版的問卷中還添加了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蔣獎老師整理編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以考察教師的壓力來源。問卷的所有項目采用6點計分。
(2)家長版。家長版的問卷中,主要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蔣獎整理編制的信效度良好的“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為主,并針對家長這個被試群體進行了一定的修改,以便能夠準確測量家長心目中教師職業(yè)壓力的主要來源。
3.數(shù)據(jù)收集與整理
本研究采用自填問卷法,進行集體和個別相結合的施測方式。研究者事先征得被試本人和學校領導的同意,進行集體施測。正式答題前先由主試宣讀指導語,并強調該問卷是匿名施測,且結果保密。被試作答完畢后,由主試當場收回。收集上來的數(shù)據(jù)經由編碼處理后,輸入計算機,由SPSS1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1.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的整體狀況
本研究使用修訂過的“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枯竭問卷”對北京市的中學教師進行調查,以便確定北京市中學教師的職業(yè)枯竭狀況。圖1顯示出教師在職業(yè)枯竭四個維度上的各項目得分情況:
圖1的結果顯示,從各項目的平均得分來看,個人成就感維度項目的平均分(M=2.64,SD=.87)在3.0以上,這說明中學教師的個人成就感較高;而其他維度則均在2.65以下,相比而言,情緒衰竭水平要高一些(M=2.64,SD=.60),非人性化(M=2.01,SD=.62)和認知枯竭維度(M=2.03,SD=.63)則均接近2.0。另外,本研究中被調查的中學教師的整體健康狀況良好(M=2.91,MD=.78),因此可以推測本研究所涉及的樣本整體的枯竭程度不是很嚴重。
2.教師評價的中學教師壓力來源整體狀況描述
本研究使用信、效度良好的“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問卷”對教師進行測量,考察教師自己評價的在壓力源7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
從表1和圖2中可以看出,中學教師在自己評價其壓力的主要來源時,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和角色沖突三個維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個維度(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教師認為這四個維度是其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這個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相同。教師的總壓力為3.36(SD=.49),屬于中高水平。
3.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特點與其工作壓力源的關系
(1)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特點與其工作壓力源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的一個假設是教師工作壓力和職業(yè)枯竭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因此研究者首先采用Pearson相關考察了職業(yè)枯竭的四個維度與工作壓力源的七個維度之間的關聯(lián)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壓力源都和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和情緒衰竭相關聯(lián)最大的是人際關系,其次是工作負荷,第三是職業(yè)發(fā)展;與非人性化相關聯(lián)最大的是人際關系,其次是角色模糊,第三是工作負荷。各壓力源和個人成就感之間存在部分負相關,但相關程度不顯著,這與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另外,各壓力維度和認知枯竭都不存在明顯相關。
(2)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特點與其總壓力的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從總體上說,教師的壓力感與情緒衰竭呈顯著相關,也就是說工作壓力感越重,情緒上就越表現(xiàn)衰竭。同時,教師工作的總體壓力感和非人性化也呈顯著相關,但與個人成就感和認知枯竭相關不顯著。由此推測,教師因壓力感所導致的職業(yè)枯竭最突出的特征為情緒衰竭,而情緒衰竭往往也是職業(yè)枯竭過程中最先出現(xiàn)的階段。
(3)教師工作壓力對職業(yè)枯竭的回歸預測
為了進一步考察教師所面臨的工作壓力是否可以預測教師職業(yè)枯竭的出現(xiàn),本研究對其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影響情緒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負荷、人際關系、角色模糊、角色沖突、工作自主性、職業(yè)發(fā)展進入回歸方程,復相關系數(shù)為.574,其聯(lián)合解釋變異量為32.9%;在影響情緒衰竭因素的分析中,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角色沖突、職業(yè)發(fā)展進入回歸方程,復相關系數(shù)為.555,其聯(lián)合解釋變異量為30.8%;在影響個人成就感因素的分析中,人際關系進入回歸方程,復相關系數(shù)為.259,其聯(lián)合解釋變異量為6.7%。這些結果與前人的研究大致相同。
4.家長評價的中學教師壓力來源整體狀況描述
家長評價的中學教師壓力源7個維度的得分情況如下:
表2 家長評價的教師壓力源各維度的
平均值和標準差 (N=56)
從表2和圖3中可以看出,家長在評價中學教師壓力的主要來源時,人際關系、工作家庭平衡、角色模糊三個維度稍微低于平均水平;而其余四個維度(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職業(yè)發(fā)展和角色沖突)的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即家長認為這四個維度是中學教師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家長評價教師的總壓力為2.95(SD=.44),屬于中等水平。
5.教師和家長對中學教師壓力源的認同差異分析
(1)教師和家長評價教師壓力源各維度重要性的差異
教師評價的中學教師主要壓力源為: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職業(yè)發(fā)展;家長評價的中學教師主要壓力源為: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職業(yè)發(fā)展、角色沖突。教師評價壓力源的重要順序為: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職業(yè)發(fā)展→角色沖突→角色模糊→工作家庭平衡;家長評價壓力源的重要順序為: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職業(yè)發(fā)展→角色沖突→角色模糊→人際關系→工作家庭平衡。
(2)教師和家長評價教師壓力源各維度所得值的差異比較
從表3中可以看出,教師和家長在各自對中學教師壓力源進行評價時,在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和職業(yè)發(fā)展這三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即家長對教師壓力源中的這三個維度的認同度與教師的真實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另外,家長對教師的總壓力也存在認同差異。
從表3中還可以看出,無論家長與教師對中學教師壓力源各維度的認同度是否存在差異,家長所評價的得分均低于教師自己的評價,即家長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學教師所承受的壓力,這一點從家長對教師總壓力認同度上的顯著差異(t=5.281***,df=158)也可看出。
四、討論
1.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與工作壓力源的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工作壓力是導致中學教師職業(yè)枯竭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消除工作壓力對中學教師的負面影響呢?研究者認為,在一定時期內我國的大環(huán)境是不會有太大改變的,所以中學教師要學會適應環(huán)境,面對不同的事情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校領導、同事、家人、學生、家長、朋友也要多關心教師,給他們以實際和情感上的支持,尤其是家長要做到真正理解教師。
2.教師和家長對中學教師壓力源的認同的差異
總體來看,教師和家長在評價中學教師主要壓力源和壓力源先后順序上出現(xiàn)了差異。為了進一步查明家長的真實想法,研究者在本研究調查前后對部分家長被試進行了訪談,結果表明:
在“人際關系”維度上,家長認為教師的人際關系應該很好,不應成為壓力的主要構成要素。多數(shù)家長覺得相對于公司等部門,學校是一個“世外桃源”,人際關系不像社會上那樣復雜。而通過對教師的調查及訪談發(fā)現(xiàn),家長對影響教師的重要壓力源——人際關系估計不足。
在“工作自主性”維度上,家長覺得教師因為是個“不坐班”的職業(yè),所以相對來說比較自由,不必像公司那樣完全按時間表上下班,而且每年還有兩個多月的寒暑假可以用來支配,相對來說工作時間比較靈活、充裕;而且,講課是個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因此教師可以自己改變工作的標準。但教師普遍反映家長沒有真正了解教師這個職業(yè),更沒有了解中學教師這個特定群體。中學教師雖然看上去有很多時間可以由自己支配,但是由于需要在工作之外備課、批改作業(yè)、進修學習,有時還要接待家長、解決學生問題等,因此自由時間并不多;另外,中學教師的工作標準早已被教委和學校確定,在加上面臨著中、高考的升學壓力,因此中學教師的工作標準一般很難通過自己而改變。
在“職業(yè)發(fā)展”維度上,家長認為中學教師這個職業(yè)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中學教師尤其是高中教師的發(fā)展前景應該比較明朗;而且教師有著比較完備的職稱評定機制,晉升“只是早晚的事情”。但從對中學教師的訪談結果來看,教師雖然通過積極教學和工作年限可以晉升為初級、中級教師,但是如果想成為高級、特級教師,對很多教師來說還是一件“遙遠”的事情;有些教師反映“教師職稱評定機制”并不完善,甚至有失公平。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和對教師、家長的訪談,研究者發(fā)現(xiàn)由于認同度上的差異導致家長不理解教師,這種現(xiàn)象在雙方溝通時尤為明顯。家長不能站在教師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從觀念上認為教師這個職業(yè)很輕松,教好每個學生是件簡單、分內的事,這都增加了中學教師的枯竭感。
五、小結
1.中學教師整體的職業(yè)枯竭情況并不嚴重;
2.教師自己評價的主要壓力源為工作負荷、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及職業(yè)發(fā)展;
3.除了工作家庭平衡和工作自主性之外,其他各壓力源皆對情緒衰竭、非人性化具有良好的正向預測效應;來自人際關系的壓力對個人成就感具有良好的正向預測效應;
4.家長評價的教師主要壓力源為工作負荷、工作自主性、職業(yè)發(fā)展和角色沖突;家長對教師壓力源中的人際關系、工作自主性和職業(yè)發(fā)展這三個維度的認同度偏低。
參考文獻:
[1]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2]John Mccormick & Guoxing Shi, Teachers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ccupational str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Australia,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69).
[3]沙冰.教師的職業(yè)心理壓力與應對.遼寧教育研究[J],2001,(9).
[4]盧秋玲.現(xiàn)階段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成因與對策,贛南師院學報,2001,(4).
[5]曾玲娟.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及其與工作壓力的關系研究,北師大碩士學位論文,2001.
[6]徐富明.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現(xiàn)狀及其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3(11):195~197.
[7]曾玲娟.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對職業(yè)倦怠的預測性研究[J].教育導刊,2004(2、3月號·上半月),79~81.
[8]趙玉芳,畢重增.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1):80~83
[9]王加綿.遼寧省中小學教師心理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報告[J],遼寧教育,2000,(10):20~22.
[10]張勇,于躍.中小學教師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預防策略[J].教育探索,2002,(11):96~98.
(作者單位: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
編輯/于 洪 終校/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