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
一首《俠客行》,高歌了詩仙李白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的豪情,從此世間又多了一首俠士的絕唱。
白駒過隙,日月如梭,倏然間,千余年已逝。
2008年底,一部賀歲大片《葉問》紅遍中國,武術(shù)宗師、李小龍授業(yè)恩師葉問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一代大俠;2009年初,與金庸、古龍齊名,開創(chuàng)新派武俠小說的宗師梁羽生在悉尼病逝,再次引發(fā)人們對“大俠”的深切緬懷和追憶。
這“俠”之一字,濃縮了多少中國情結(jié)與民族情愫?又有著多少根深蒂固的思想精髓與文化積淀?
從侯贏、朱亥的義俠之舉,到季布、郭解的仁俠之行;從譚嗣同豪俠殉道,到鑒湖女俠慷慨赴死,有多少俠骨丹心使我們熱血沸騰、熱淚滾滾!
從《春秋》中“俠”影初現(xiàn),到儒家“義勇”的道德規(guī)范:從司馬遷的《游俠列傳》,到金庸的“俠之大者”,有多少傳世名著讓我們夢魂索繞俠骨柔情……
可是,究竟又有誰能講清楚,俠是源于墨子的“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還是出于孔子的“有所必為,有所不為?又有誰知道武俠是源于本土,還是傳自于海外?更重要的,又有誰能剖析那波瀾壯闊的歷史中俠義精神與中國革命的血肉親情,解讀那浩如煙海的俠文化中,古與今的文化苦旅?
也許,一切只能讓歷史來說話,就讓我們從譚嗣同的《仁學(xué)》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