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河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揚州的春天,柳色依依,桃霧霏霏,景色迷人。而其美景首推瘦西湖。湖面狹長曲折,清瘦俏麗,故稱瘦西湖。清代詩人汪沆詩云:“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yīng)喚作瘦西湖?!庇谑?,瘦西湖之名遂著。人人都道瘦西湖,究比西湖瘦幾分? 瘦者,秀也。一個“瘦”字,勾勒出了湖的特點,瘦西湖妙就妙在“瘦”字上。
瘦西湖風(fēng)光旖旎,綠水蕩漾。它的美在于時寬時窄的湖面和兩岸丘阜間相形度勢布置的建筑物和各種花木。湖中島嶼散落,岸旁亭園不斷,亭臺樓閣,水榭回廊,相互襯托,彼此借景,船行其間,每轉(zhuǎn)一彎就有一組不同的景物,為游人所津津樂道。
瘦西湖最引人注目的是綽約多姿的五亭橋,它造型美觀別致,如同一條彩帶束著瘦西湖苗條的腰身。橋上五亭飛檐翹角,典雅瑰麗;橋下伸四翼,縱橫大小十五個卷洞,各洞彼此通連。從里向外看,每個洞外皆有一幅不同的景色。每當(dāng)皓月臨空,每洞各銜一月,如得十五月,一時波撼星漢,眾月爭輝,為瘦西湖上奇景之一。
“山色湖光歸一覽,歐公坡老峙千秋”
從瘦西湖坐游船北行,沿途楊柳青青,春色盎然,不一會便抵蜀崗平山堂下。壯麗的平山堂,隱現(xiàn)于萬綠叢中。這堂是北宋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修建的,他在此曾舉行擊鼓傳花酒會,寫下了許多佳作?!捌缴綑跈懸星缈?,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fēng)”便是有名的《朝中措》。“憑欄遠(yuǎn)眺,江南諸山,拱揖檻前,若可攀躋,名曰平山堂?!边@是說從堂前南望,那江南諸山,正與堂欄相平,故名“平山堂”。“遠(yuǎn)山來與此堂平”,立于堂前,憑欄遠(yuǎn)眺,長江南岸的排排峰巒,清清楚楚地呈現(xiàn)在眼前,大有群山來朝之勢。平山堂上佳聯(lián)甚多,“曉起憑欄,六代青山都到眼;晚來對酒,二分明月正當(dāng)頭”、“銜遠(yuǎn)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送夕陽,迎素月,當(dāng)春夏之交草木際天” 便是兩副頗為風(fēng)雅的對聯(lián),韻味甚耐咀嚼。
“春山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隱于東關(guān)街深巷里的個園,是清嘉慶年間兩淮鹽總黃至筠的私人花園。園中多植竹,因竹葉形似“個”字,故名個園。清幽秀雅的個園,構(gòu)造獨特,疊石奇妙,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之景,是國內(nèi)園林唯一的孤例。步過天井,只見千竹挺勁,萬石崢嶸,充滿綠意,這是春景。走進(jìn)假山澗谷,山下流水潺潺,澗谷幽深,山上樹木森森,涼氣襲人,一派夏日景色。踱入黃石假山,頗有秋景之感,山峰峻峭,山洞盤旋,古柏虬枝與嶙峋山勢渾然天成,蒼翠綠葉又與褐黃山石相映成趣,氣勢磅礴,為江南山石中所少見。另有一組高低起伏的假山,系用白色石塊疊成,宛如覆蓋著一層殘雪,若入北國冬游。從整體看來,個園的藝術(shù)構(gòu)筑,既具南園之秀,又有北園之雅,足以代表揚州園林的地方特色。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據(jù)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清水秀,風(fēng)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女吟唱之地。據(jù)傳唐代有二十四位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tài)輕盈,曾于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xiàn)上,請杜牧賦詩,從而得名。據(jù)沈括《夢溪筆談·補(bǔ)筆談》記載,唐時揚州城內(nèi)水道縱橫,有小市橋、廣濟(jì)橋、新橋、開明橋、通泗橋、太平橋、萬歲橋、山光橋等二十四座橋,后水道逐漸淤沒。宋元時僅存小市、廣濟(jì)、開明、通泗、太平、萬歲諸橋。而現(xiàn)在僅有開明橋、通泗橋的地名,但橋已不存在了。現(xiàn)在人們新修的二十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階24級,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yīng)。潔白欄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云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可以看到云、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臺,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含月影,畫舫拍波,再聽臺上吹簫弄笛,婉轉(zhuǎn)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nèi)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像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想起“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拊掌稱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