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西行漫記》一書,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諾的力作。美國著名記者白修德曾評價說:“《西行漫記》是經(jīng)典性報告文學的樣本,斯諾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現(xiàn)和描述,與哥倫布對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一樣,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西行漫記》一書的封面,是一位英姿煥發(fā)的紅軍小號手,迎著朝陽,吹奏著前進的號角。
他是誰?為什么斯諾偏偏選中了他?這張照片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拍攝的?紅軍小號手與《西行漫記》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這些謎團,一直到60年后才得以解開。
紅軍小號手叫謝立全(1917-1973),江西省興國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紅三軍團師青年科科長。1934年,他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后任珠江縱隊副司令員、廣東人民抗日軍參謀長、華東野戰(zhàn)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政委、第三野戰(zhàn)軍第三十軍政委。建國后,任華東軍區(qū)海軍第五艦隊司令員兼政委、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主任、海軍軍事學院第一副院長和院長。1955年,謝立全被授予少將軍銜。
“我就是那個小號手”
一面迎風飄揚的、寫著“中國工農(nóng)紅軍抗日先鋒軍”的紅旗,旗中間是鐮刀斧頭。一個紅軍小號手頭戴八角帽,身體前傾,腰挎手槍,手舉軍號,舉止間透著英武、堅毅、果敢、勇往直前。這就是《西行漫記》一書封面簡潔明了而又寓意深刻的核心內(nèi)容。
正是這張照片,真實地記錄了紅軍的長征與西征,響徹著民族解放的“抗戰(zhàn)之聲”,象征著紅軍戰(zhàn)士前仆后繼、英勇不屈。正是斯諾對紅色中國的真實報道,才使單家集、六盤山、豫旺堡、同心城、將臺堡這一連串的名字變得舉世矚目,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的造謠與誹謗。
1972年2月,斯諾逝世。為紀念這位中國友人,當年的第5期《人民畫報》整整用了4頁的版面,刊登了毛澤東的唁電和斯諾的生平,以及斯諾在l 936年拍攝的部分照片,其中包括名為《抗戰(zhàn)之聲》的《西行漫記》封面照片。
由此引發(fā)了新一輪的自發(fā)尋找紅軍小號手的熱潮。但經(jīng)過許多人長時間的艱難調(diào)查,查閱大量革命回憶錄、地方史志和各類研究著作,采訪參加過西征戰(zhàn)役的蕭華、楊得志、肖克、韓先楚、王首道、李志民等將軍,雖然大家非常熟悉紅軍小號手的照片,一致認定是斯諾在寧夏豫旺堡城墻上所拍攝的,可誰也說不清楚紅軍小號手是誰。
就在這年5月,正在北京出席海軍常委擴大會的謝立全,在看了《人民畫報》后,在信中告訴時任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的妻子:“我在京西賓館買了5月份的《人民畫報》,那個吹‘抗戰(zhàn)之聲的就是我,這可以肯定,不會張冠李戴的?!辈⒑喴v述了照片的拍攝經(jīng)過。但之后很多人向他談起此事時,他除淡淡一笑外,仍然沒作任何聲張。原來,正是由于謝立全的謙虛與守口如瓶,才致使真相鮮為人知。
1972年底,謝立全得知自己身患癌癥后,因思念那段歷史,也為教育子女,才請秘書到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放大出數(shù)張照片,留給子女們,并在彌留之際告誡子女:“這張照片登載的是歷史的產(chǎn)物,你我知道就行了。總之,人怕出名豬怕肥,如果不虛心謹慎,不戒驕戒躁,就是要跌跤的?!?/p>
謝立全逝世后,為了卻其心愿,也為永久紀念,家人將照片嵌于骨灰盒上,一直存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時間又過了20多年。中央電視臺為籌拍一部紀念紅軍長征的紀錄片,攝制組在江西省興國縣革命烈士紀念館意外地看到了這幅照片和謝立全寫給妻子信的影印件,并陸續(xù)了解到背后的故事,出于感動,也為還原歷史,終于在片中披露了這段鮮為人知的史實。
斯諾與《西行漫記》
紅軍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并西征后,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但由于國民黨反動派及西方一些反動媒體的造謠、誹謗、中傷,使許多人對紅軍究竟是怎樣一支部隊將信將疑,其中也包括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諾。
為揭開這個謎,對紅軍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與報道,斯諾決定遠涉重洋,到中國去對紅軍進行深入的采訪與考察。
為能到達陜北,1936年春,斯諾專程到上海拜會了宋慶齡。而此時紅軍為粉碎謠言,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新聞封鎖,獲得民眾與國際支持,也正迫切需要邀請真誠的西方記者前來訪問。
斯諾在中共地下黨的安排下,從北京起程,經(jīng)鄭州、安塞,秘密進入了蘇區(qū),首先與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在百家坪紅軍東線前沿指揮所長談了兩天,并擬定了為期99天的蘇區(qū)采訪計劃,包括訪問的地點和會見者姓名等。
當時,斯諾還認為時間太長,覺得沒有什么可看。1936年7月,斯諾在寧夏豫旺堡西征總部會見并采訪了彭德懷、徐海東、陳賡、楊勇、楊得志、蕭華等紅軍指戰(zhàn)員,共歷時兩個月,行程千里,途經(jīng)10多個縣鎮(zhèn)。9月22日,他到達延安,與毛澤東等中共高層領導人共同度過了十幾個日日夜夜。
1936年10月底,斯諾帶著采訪筆記和30多卷膠卷,回到北京,全身心投入地撰寫書稿。1937年7月,書稿完成后,斯諾初擬書名為《紅軍訪問記》、《陜北紀行》、《紅星在中國》,最后確定為《紅星在中國》。10月,英國戈蘭茨出版公司出版時,由于翻譯、排版的疏忽,書名被錯印成《紅星照耀中國》。正是這一失誤,讓世人及斯諾拍案叫絕。
由于《紅星照耀中國》真實報道、深刻刻畫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及其領袖的偉大形象,描述了他們的信念、目標和生活,所以一問世便轟動世界,甚至被美國著名記者自修德比同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此書在英國連續(xù)刊印了5版,發(fā)行十幾萬冊;在美國成為有關遠東“非小說讀物”中的最暢銷書。緊接著,又被相繼譯成法、德、俄、意、西、萄、日等十幾種語言文字出版。
為使中國同胞能盡快看到這本書,進一步了解紅軍、支持紅軍,上海救亡協(xié)會國際宣傳委員會成員胡愈之在斯諾處看到英國出版的樣書后,立即于1938年2月請人翻譯成中文版。為應對國民黨反動派和日寇檢查,書名改為《西行漫記》。
1939年,斯諾再次訪問蘇區(qū)時,毛澤東高度評價和贊譽斯諾:《西行漫記》是外國人報道中國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從而引起世界反法西斯人士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的關注、關懷和支持、援助,同時也鼓舞了中國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決心和斗志。
斯諾與謝立全
1936年6月,為貫徹執(zhí)行中共中央“以發(fā)展求鞏固”的戰(zhàn)略方針,組成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北野戰(zhàn)軍”,西征寧夏、甘肅,以擴大新根據(jù)地,促進與東北軍、西北軍形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當時,紅軍各種物資非常匱乏,指戰(zhàn)員的軍裝顯得相當破舊。8
月下旬的一天,國民黨軍隊突然襲擊紅軍后勤部門,掠走了紅軍籌集的200頭羊、100多頭牛及做棉衣的布匹、棉花。時任紅一軍團教導營總支書記的謝立全率領兩個連,和軍團偵察科長唐子安、營長何德全率領的另外兩個連,分兩路包抄襲擊,不僅奪回全部被掠物資,還繳獲國民黨軍隊400多匹馬和部分武器彈藥。為此,上級獎勵謝立全一套合身的新軍裝。
就在紅軍西征時,斯諾到達了寧夏西征軍總部駐地——豫旺堡,采訪紅軍指戰(zhàn)員。
除文字采訪之外,斯諾還想拍攝大量的新聞照片,尤其是象征紅軍這一中國抗日先鋒隊的照片。于是,他常常背著相機到處尋覓。
一天,斯諾來到紅軍駐地,看到學員有的正在唱歌,有的正在訓練,而穿著新軍裝、全副武裝的謝立全剛好在飛揚的軍旗下,迎著朝陽,吹著沖鋒號?!奥暽闳钡木十嬅妫⒖套屗怪Z激情大發(fā),趕緊端起照相機,抓拍到這一難得的瞬間,也留下了這一珍貴的歷史鏡頭。
謝立全見斯諾給他拍照,便迎了上去。斯諾立刻高興地和他攀談起來,問:“你叫什么名字?”
“報告記者先生,我叫謝立全。”謝立全一邊回答,一邊敬禮。
“聽口音,你是南方人!”
“我是江西興國人?!?/p>
“OK,OK!又遇到一個興國人。在列寧室我見到第二師22歲的政治部主任蕭華,在甘肅河連渡醫(yī)院里見到一個姓曾的興國人。興國人當紅軍的真多啊?!?/p>
斯諾了解到,謝立全12歲便參加了紅軍,在中央蘇區(qū)當過司號員,后任過排長、連指導員、紅三軍團第五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等職。剛才他正在指揮戰(zhàn)士訓練,給號兵示范。斯諾對謝立全豎起大拇指,不斷地夸獎。
謝立全吹號的英姿以及他們的交談,還有他的經(jīng)歷,給斯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诟鞣N情結,斯諾便在《西行漫記》的彩色封面上,使用了這幅謝立全吹軍號的照片,并取名為《抗戰(zhàn)之聲》。
不僅如此,斯諾還在采訪時,用文字這樣描述:“在豫旺堡高高結實的城墻上,紅軍的一隊號兵在練習吹號。這個堡壘一樣的城中,有一角落飄著一面猩紅的大旗,上面的黃色錘子和鐮刀在微風中時隱時現(xiàn),好像后面有一只手在撫弄一樣。”
在《西行漫記》“紅小鬼”一節(jié),斯諾寫道:“一天早上,我登上豫旺堡又寬又厚的黃色城墻從上面往下看……在開了槍眼的雉堞上兜了一半,我就遇見一隊號手一一這時總算要休息,這叫我感到高興。因為他們響亮的號聲已連接不斷地響起了好多天了,他們都是少年先鋒隊員,不過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來與其中一個號手談話時,就采取了一種多少是父輩的態(tài)度。他穿著網(wǎng)鞋,灰色短褲,戴著一頂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顆模模糊糊的紅星。但是帽子下面的那個號手,可是一點也不褪色的,紅彤彤的臉,閃閃發(fā)光的明亮眼睛,這樣的一個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軟了下來,就像遇到一個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兒一樣。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估計錯了,他可不是媽媽的小寶貝,而已經(jīng)是一位老紅軍了。他告訴我,他今年15歲了,4年前在南方參加了紅軍。”
(摘自《文史春秋》200g年第8期)
現(xiàn)代窮人與富人
孫延宜
窮人投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富人則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
窮人總是抱怨過去錯失了什么致富良機,富人則緊緊抓住眼前稍縱即逝的商機。
窮人買一大堆打折商品閑置著,富人則為賣而買,從中賺取利潤。
窮人上網(wǎng)聊天,玩電子游戲,富人則從中淘取投資機會和項目。
窮人沉湎于電視這個“蠢盒子”(西方人語),一擲“千金”,富人看電視則十分講究,“吝嗇”無比。
窮人閑暇時間侃大山、搓麻將、怨天尤人,富人則見縫插針,不忘建立新的客戶關系,琢磨金錢哲學等。
窮人追星犧牲掉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富人則利用明星效應致富。
窮人給國家要貨幣,富人給國家要政策。
窮人借雞吃肉,富人借雞下蛋。
窮人給別人掙錢,富人靠別人掙錢。
窮人學手藝,富人學管理……
(摘自《騰州日報》)
未婚妻叫啥
中國科學院的沈有鼎,是著名邏輯學家。
沈先生因沉迷學業(yè),誤了個人婚事。年歲漸長,方找到一個在工廠工作的對象,于是,兩人商定結婚。
那時,結婚登記要開介紹信。這位沈大專家興致勃勃來到單位開介紹信。
“你的未婚妻叫什么名字?”工作人員問。
沈有鼎竟想不起來。于是,他打電話,找到女方所在單位。
“請問你們廠一個女同志最近要同中國科學院哲學所的沈有鼎結婚,你們知道嗎?”沈大專家問。
“知道啊?!睂Ψ酱?。
“請問她叫什么名字?”
“你是誰?”
“我就是沈有鼎,要開結婚登記證明,想不起她名字……”
結婚忘了未婚妻的名字,這在全世界恐怕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