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蘭武 翟新穎
2008年3月,“山東濟寧欲斥資300億打造中華文化標志城”的消息迅速覆蓋了所有的主流媒體,城未建輿論先熱,爭論持續(xù)了整整一個月,成為2008年文化界的一件大事。2009年3月1日是“中華文化標志城”向全球征集創(chuàng)意方案活動的截止日期。這是否將引發(fā)新一輪的爭論?
2009年2月4日,由于沒有通往“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公交路線,記者徒步走了5公里多,到達山東曲阜的九龍山漢墓遺址,這也是“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建設地點。漢墓群前有個停車場,在此收停車費的吳大爺說,如果不是趕上春節(jié),來這里的人就更少了。
300億元引發(fā)一場輿論風暴
2008年3月,山東濟寧的一座小城,點燃了文化界的一把大火,引發(fā)了一場輿論風暴。
2008年3月1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高調(diào)宣布將在山東濟寧建立“中華文化標志城”,并懸賞890萬元在全球征集創(chuàng)意規(guī)劃方案。同月9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山東省政協(xié)主席孫淑義在“兩會”上發(fā)言稱“規(guī)劃建設中華文化標志城,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驚世創(chuàng)舉,體現(xiàn)中華民族5000年來形成的核心價值觀、核心精神理念和核心道德信仰的東方文化圣城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正式提出了籌建中華文化標志城的構想,他建議列為國家重大文化工程項目,并納入國家預算。
消息一經(jīng)傳出,輿論一片嘩然,并由此引發(fā)了長達一個月的爭論。半年之后,相關工作人員重申,文化城“肯定要建,不過得等方案確定以后”,工程并未因爭論而停止,這再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山東濟寧要花費300億元打造中華文化標志城,人們首先把目光鎖定在了“300億”的數(shù)字上。“我是納稅人,我反對用我的錢去蓋這樣的東西,借文化名義大興土木!” 在“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侯露首先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新浪網(wǎng)曾就是否建城作過專門的民意調(diào)查,贊同的網(wǎng)友僅占38.25%,反對者達60.71%。反對者針對的是這300億元的預算,有人認為既然中華文化城的建立資金主要納入的是國家預算,那么就是納稅人的錢,且不管文化城建好之后會帶來怎樣的效益、多大程度上傳承了民族文化,但就花納稅人的錢來說,為何不跟納稅人商量?
據(jù)此,中華文化標志城規(guī)建辦給出的回答是,所謂“300億”,是個別專家在幾年前項目論證過程中的初步估算,不足以成為投資立論的依據(jù),更不代表主辦方的意見。在中華文化標志城所有文書資料以及創(chuàng)意規(guī)劃方案征集公告中,都沒有出現(xiàn)過這個數(shù)字。不過,受聘為中華文化標志城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肯定地說,“300億元不夠”,因為這個數(shù)字是2004年作出的預算,現(xiàn)在的物價指數(shù)又提高了。
如此的大手筆讓此項工程廣受詬病。“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是很多地方的發(fā)展策略,可是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jīng)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盲目上項目,很容易造成勞民傷財,與發(fā)展和傳承文化的初衷相違背。何況,300億元的投入,能否真正做到傳承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仍然是一件讓人懷疑的事情。
一座“城”與國人之精神家園
“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僅靠一座城就實現(xiàn)了?”網(wǎng)友的質(zhì)疑也引發(fā)了很多專家的反思。
1991年,季羨林在《21世紀:東方文化的時代》一文中,提出了一個令學術界振聾發(fā)聵的觀點:“從人類的全部歷史來看,我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歷來如此,也決不可能永遠如此。到了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將逐漸讓位于‘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將進入一個新時期?!?/p>
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國內(nèi)外掀起了一股“國學熱”,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季羨林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此后,“國學熱”逐漸升溫,到了21世紀,越發(fā)熱了起來。一個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日益重要,特別是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申請和舉辦,越來越多的老外學起了中文,各國的孔子學院也如雨后春筍般綻放在世界各地。據(jù)統(tǒng)計,從2004年開始,中國已在 64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210所孔子學院(包括孔子課堂),其中125所已開班授課。此外,還有61個國家的200多個機構提出開辦申請。
這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典型??鬃?,盡管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至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種認可可以體現(xiàn)在前往孔子故里游玩的人越來越多了,祭孔大典的規(guī)格也越來越高了。
“中華文化標志城”的提出自然離不開這樣的背景。事實上,這個構想自1998年就已經(jīng)醞釀。1998年,這一工程的最初倡議者——濟寧市原副秘書長高述群就提出,將孔孟故地曲阜和鄒城作為文化開發(fā)區(qū)進行建設。2000年,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在全國征集龍主題公園創(chuàng)意,中華文化標志城的雛形“龍文化園”正式提出。在具體的創(chuàng)意規(guī)劃方案還沒有確定之前,這一項目就得到了一些專家的認可,還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示。2008年,在全國“兩會”上這一消息才正式對外公布。
于是,“中華文化標志城”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概念:它是以曲阜、鄒城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依托,以“四孔”“四孟”等古文物、古遺址為載體,以把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融為一體為建設方向,使之更加具有中華文化標志意義和德化、教育、紀念、展示功能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應當說,創(chuàng)造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對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過,中華文化標志城是否能擔此重任呢?
在眾多的規(guī)劃方案中,復旦大學歷史教授葛劍雄的方案得到了認可?!耙粋€國家能不能沒有記憶”和“國家如何記憶”是他看到中華文化標志城最初想到的兩個問題。于是,在他的設計方案中出現(xiàn)了偉人紀念堂,歷史、文物展示館等等,凸顯的是一個國家的記憶。需要注意的是,葛劍雄突出的并不是某個人,比如孔子,也不突出儒家文化,他努力呈現(xiàn)的是一個國家的記憶,包括人物的和物質(zhì)的。
應當說,這種認識是清醒的?!爸袊幕瘡臎]有被一種文化所統(tǒng)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各種信仰并存,有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志尚且不明確。雖然孔子在構建儒家學派和傳承文化方面有重大貢獻,不過,儒釋道才是中國文化的源流。那么,“中華文化標志城”的選址和命名,就有些值得商榷了。雖然,文化城標明是處在“華夏文化軸”和“孔孟文化軸”兩軸之上。但是,顯然以孔孟故里為依托的文化城,并不能代表中華文化,而且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聚集的國家,這樣的設計顯然突出的是漢族的傳統(tǒng)文化,忽略了、至少是不夠重視其他民族的文化。如此的記憶,顯然是缺失的,那么一個國家的記憶也因此殘缺不全。
文化傳承不應如此之輕
國家需要記憶,文化需要傳承,但是,到底怎樣記憶、如何傳承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文化是什么?記憶是什么?說到底不過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一種精神內(nèi)涵?!爸腥A文化標志城”也抓住了文化的精神精髓。在對基本內(nèi)涵的闡釋中說,中華文化標志城“不是也無需建設一座‘新城,而毋寧說是一座‘心城,或‘精神之城,或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為了這座‘心城,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建造它”。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不能忽視。那就是,文化的傳承為的是心靈的構建,即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構建,不過,心靈的構建總要有一定的物質(zhì)形式。比如說,名人故居的保護,為的是供后人瞻仰和紀念,我們需要這樣一處所在來憑吊古人。也可能有人說,李白、杜甫詩傳千古,靠的是世代人的傳誦??墒牵覀円膊灰?,李白、杜甫的詩也是以文字這種物質(zhì)的形式來傳承的,還有他們游歷過的名山大川,死后的墓穴等等,都是有碑刻來明示的。即使是一個古老的傳說,世代相傳的形式也大多是文字。如此說來,文化的傳承的確需要一種物化的形式。
“中華文化標志城”期望的也正是這樣一種形式,為的是增強民族認同感,提煉中華民族精神,打造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初衷是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不過,它仍然需要一個具體的形態(tài),由此就想到了建一座城。這座城,有“城”的形態(tài),它是以曲阜和鄒城兩座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大型聚落遺址群,還有鄒縣故城等歷史古城為支撐。用官方網(wǎng)上的話來說,這座中華文化標志城既是一座實際存在的城,也是一座“虛擬的城池”,是文化連接的紐帶。
既如此,也有人提出異議了。既然需要傳承文化,那么保留古跡無疑是一種更好的文化傳承方式,何必再造一座不倫不類的標志城呢?何況這座城耗資巨大,勞民傷財,文化也未必得以傳承。保存古跡,而不是建造文化“復制品”,才是目前傳承文化的最適合的方式。
近年來,打著文化的名義,甚至以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名義,拆除舊跡、重建劣質(zhì)復制品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常州的名人故居、橫店的圓明園,包括北京圓明園的重修、重建都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顯示了人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文化當然要傳承,可是,如果變了味道,就適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