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輝
【摘 要】二十四式太極拳在許多高職院校被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程。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結合不同教學階段進行教學,使學生更快掌握與領會,真正起到強身健體的促進作用,并提升認識層次和參與程度,培養(yǎng)終身體育鍛煉思想。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二十四式太極拳 教法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優(yōu)秀組成部分,有著極高的健身、養(yǎng)生價值。二十四式太極拳在許多的高職院校被作為必修或選修課程,對提高改善大學生身體、心理素質有著不可輕視的作用。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教師如何扮演好“推銷員”和“傳授者”的角色,使學生更快掌握與領會,并其真正起到強身健體的促進作用,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將二十四式太極拳
教學教法設計總結為三個教學階段。
一、教學初期階段:透析學生心理,激發(fā)學習興趣
1.透析學生心理,消除誤解,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職院校學生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強,但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認同差異。高職院校大學生尤其男生,認為太極拳運動量小,不具備防身功能,是只適合中老年人進行身體鍛煉的“老人拳”。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應及時加以糾正。在教學初期階段,教師應該透析學生心理,扮演好“推銷員”角色,通過自身的體會及現(xiàn)場套路演練,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興趣;分析其在休閑運動中的地位及健身養(yǎng)生方面的知識,消除學生“先入為主”的思想;再以講述目前我國太極運動的在世界各國的發(fā)展及太極運動對大學生德行的修養(yǎng)來糾正學生的錯誤觀點。
2.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快到慢
“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步法和手法的單個動作練習是練好二十四式太極拳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精選出典型的幾種步法和手法在開始階段反復練習。步法不得當都會造成重心不穩(wěn)或上下動作銜接不順暢。如邁步過小、過窄,出腳的位置、方向、角度不對,都會形成上身不正、重心不穩(wěn)等現(xiàn)象。所以步形要準確,出步要適度,保持穩(wěn)定性及培養(yǎng)身形、步法的協(xié)調性,為進一步學習太極拳打下基礎。在初學太極拳時不要貪多求快,如果貪多求快造成錯誤的定型,再進行糾正就困難了。如原地“云手”練習,著重強調“以腰帶手”、“時刻留意在腰間”等要點,讓學生通過腰部運轉帶動手部劃弧動作,體會太極拳“主宰在腰”的重要性。
3.分析攻防含義,重點組合練習
太極拳動作徐緩、均勻而細致。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基本防衛(wèi)術,強調“慢練快用”,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中,將二十四式太極拳中的“云手”和“攬雀尾”做為重點組合練習,“云手”作為典型的防御性動作,讓學生體會太極拳“根基在腳,主宰在腰”,動作“非圓即弧”,形神兼?zhèn)?;“攬雀尾”教師可通過學生配合演練示范,分析其攻防含義,讓學生更深刻領會太極拳中所含的“堋、捋、擠、按”等基本特征。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從全民健身的認識高度去教育學生端正認識,一方面也要結合基本防衛(wèi)術,因勢利導;讓學生明確,在連貫徐緩的太極拳動作中,充滿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攻擊性。
二、教學中期階段:保持學習興趣,注重動作細節(jié)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而到了教學中期,則是整個教學效果能否順利達到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套路動作傳授了一半,學生的動作還處在泛化階段,動作不連貫甚至遺忘;部分學生的情緒從積極到消極,學習興趣也從高漲到正?;芈?。教師應密切留意學生情緒上的變化,合理充分利用多種教具和教學手段,調整學生學習積極性。
1.強化學生感官視覺效果
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強化學生感官視覺效果。如組織學生欣賞08北京奧運開幕式和08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行云流水”等太極拳表演的相關節(jié)目;觀看陳思坦、高佳敏等優(yōu)秀運動員的演示錄像,比較并分析動作細節(jié)。如要讓學生了解“起勢”動作含義,通過視頻演示,學生們就可以清楚明確知道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的防守解脫動作。它的意義與作用在于,當被對方從正面雙手抓住兩肩部時,已方雙手由下而上上移,從對方雙手的內側按壓對方雙臂,從而完成解脫過程。
2.適時地加入音樂氛圍
音樂在太極拳教學中能夠起到特定的伴奏效果,口令、音樂可輔助太極拳教學,一方面能讓學生懂得控制太極拳練習的節(jié)奏;另一方面,營造輕松優(yōu)雅的“太極氛圍”,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伴奏下,全身心的投入到練習當中去,而且還可以掌握每一個動作的快慢及銜接,更容易使學生掌握動作技術要領,達到在“心靜”的意境中自由自在地完成。
3.規(guī)范動作,注重動作細節(jié)
“細節(jié)決定成敗”。二十四式太極拳動作簡單,易學易練,但是不同學生打出來的動作味道卻不盡相同,這就是動作細節(jié)的問題。再者,沒有規(guī)范到位的動作,很容易造成動作不自然、不協(xié)調,學生練習起來也索然無味。錯誤的動作甚至會造成身體損傷,如弓步時膝部超過正常角度容易造成膝關節(jié)勞損等。教師在這一階段,必須重視和強調動作細節(jié),指導學生進行規(guī)范和正確的演練。既要保持二十四式太極拳中柔緩均勻、舒展大方的特點,又要科學鍛煉以達到應有的健身效果。如“左右摟膝拗步”中左手從膝部摟過,右手同時收肘從耳邊推出,通過攻防含義講解及細節(jié)重點分析:收肘動作收到耳邊后,強調應“墜肘”即肘部向下,否則肘部朝上容易造成防守漏洞,這樣就很好解決了學生“突肘”、“聳肩”的問題。再如“轉身搬攔捶”動作連貫性較強,通過動作細節(jié)分析后,學生都能夠領悟“腰如輪轉氣騰然”,很好掌握了手眼配合,眼隨手走等動作細節(jié)。
三、教學后期階段:提高認識與參與程度,鞏固和提升動作質量
1.結合養(yǎng)生健身知識,提高認識層次
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是高校體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太極拳作為終身體育鍛煉的一種技能進行傳授,目的為學生終身體育服務。教師應以太極拳中“動作、意識、呼吸相結合”、“根基在腳,主宰在腰”等要點為延伸,拓展學生視野,講授太極拳養(yǎng)生的相關知識,如練習時“用意不用力”,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緊張度,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起到訓練作用,可緩解神經(jīng)衰弱、失眠等癥狀;延緩心血管機能的減退,提高血液系統(tǒng)的功能,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調節(jié)內分泌,有效調節(jié)骨鈣、血鈣平衡等。而對練習過程中身體出現(xiàn)的正常反應,如膝關節(jié)的正常酸痛等,教師應及時給予解答,教授放松方法,消除學生的疑慮。另外,提高學生認識層次,將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揮太極拳對大學生的禮儀規(guī)范、武德教育等隱形德育課程功能,深度了解學生參與的真實意愿、程度等。
2.創(chuàng)造良好的軟硬練習環(huán)境,鞏固和提升動作質量
如利用學校有利的場地資源,在樹蔭或較空曠、安靜的地方進行整套演練,引導學生進入“心靜體松”意境。練習過程中,教師可安排悟性好的學生帶隊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領導能力;組織分組演練或個人表演打分等形式,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供互動平臺,讓學生互相展示、觀察和評價。
參考文獻:
[1]王潔.太極拳全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2.
[2]蔡仲林等.武術[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