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麗
案情:
王某與李某是朋友,2006年5月18日,王某借用李某的摩托車出去辦事,在途中與騎自行車的吳某相撞,構成交通事故,經(jīng)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出具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王某無證駕駛無牌照的摩托車超速行駛,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吳某無責任。吳某受傷后在醫(yī)院住院治療20天,經(jīng)診斷為第二腰椎壓縮性骨折。同年9月份吳某以王某、李某為被告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二被告賠償醫(yī)藥費、誤工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損失。
法院認為:被告王某無證駕駛摩托車發(fā)生交通事故,經(jīng)交警大隊出具事故認定書認定:被告王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原告吳某無責任,對此認定書本院予以確認,對原告吳某因此造成的損失應予以賠償。被告李某明知自己的摩托車無牌照仍借給王某使用,具有一定過錯,對此次事故發(fā)生具有一定的責任,應負連帶賠償責任。判決如下:
1、王某賠償原告吳某醫(yī)藥費、誤工費、護理費、住院費、伙食補助費等損失25307元。
2、被告李某對上述款項負連帶賠償責任。
判決生效后,李某不服判決,向上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李某認為,雖然摩托車是其所有,但是車借給了王某,并且交警隊出具的事故認定書也認定王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的責任,李某在本起交通事故中并沒有責任,法院為何判令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是:
一、發(fā)生交通事故后應當由誰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借用人駕駛借用的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車主是否應承擔責任?
三、根據(jù)什么原則確定車主與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比例?
分析:
一、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后,應當由誰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通常情況下賠償義務人是因其侵權行為給他人人身或財產(chǎn)造成損害的侵權人,即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的對交通事故負有責任的當事人。但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的責任者并不一定是民事賠償?shù)呢熑沃黧w。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的規(guī)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即應當由單位承擔民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所以應由誰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不能僅僅依據(jù)交警隊出具的事故認定書,還要依據(jù)法律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
二、借用人駕駛借用的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車主是否應承擔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
關于這個問題,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各地方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也出現(xiàn)了截然不同的判決,有的判決判令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如果車主無過錯不承擔責任,如果車主有過錯則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持這種觀點的判決對于車主承擔何種賠償責任又有不同的認識,有的判令根據(jù)車主的過錯大小承擔相應比例的賠償責任:有的則判令車主與借用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有的判決判令不論車主是否存在過錯,作為車輛的所有人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車主都要承擔賠償責任。[持這種觀點的判決關于車主承擔責任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判例,有的判決判令肇事者承擔賠償責任,車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有的則直接判令車主承擔賠償責任。]
筆者認為,在車輛出借的情況下,車主已經(jīng)不能實際控制車輛,車輛的承租人或借用人是車輛運行的支配者,同時也是運行利益的歸屬者,所以應當由借用者承擔責任。但是機動車作為一種高速運輸工具,其運行必然給周圍環(huán)境帶來危險性,根據(jù)法律有關規(guī)定或駕駛工作本身特點應讓車主承擔必要的注意義務。如果車主在出借機動車時有過錯,即在出借機動車時應該注意到可能影響行車安全導致交通事故的一些因素,但由于疏忽大意沒有注意到或雖然注意到但輕信不會發(fā)生交通事故,如:車輛沒有行車證:車輛有影響行車安全的故障;借用人沒有有相應車型的駕駛證:借用人在借用車輛時的精神健康狀況不適合駕駛車輛(比如借用人借用車輛時處于醉酒狀態(tài))等等。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交通事故,車主應當根據(jù)其過錯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目前一些地方高級法院的有關交通事故賠償案件的指導性文件、文章中也以出借人(車主)存在過錯作為其承擔責任的前提,如《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一條“租賃車輛,承租人自己駕駛發(fā)生交通事故或者承租人雇傭的人駕駛發(fā)生交通事故:應以承租人為被告?!钡谑l“借用他人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的,依照前條規(guī)定確認被告?!钡谑龡l“出租或出借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如出租人或出借人有過錯,應將出租人與承租人或出借人與借用人列為共同被告?!苯K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當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審理情況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中關于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責任主體第五條:“出租出借形式下的責任主體,在車輛所有人基于利益和信任的關系,將車輛租給或借給他人使用的情況下,車輛的承租人或借用人是運行的支配者,同時也是運行利益的歸屬者。因此如發(fā)生交通事故,應由承租人或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承租人和借用人不具備使用和駕駛車輛的資格或技能,基于信任關系,應當由出租人、承租人或出借人、借用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兩個文件都確定了出借人的過錯賠償原則。
同時,無過錯的車主不承擔出借機動車肇事責任符合“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理論。最高人民法院最近幾年做出的有關司法解釋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如《關于被偷盜機動車肇事后由誰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批復》規(guī)定“使用盜竊的機動車輛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肇事人應當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盜機動車輛的所有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關于連環(huán)購車未辦過戶手續(xù),原車主是否對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傷承擔責任的請示的批復》規(guī)定“連環(huán)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xù),因車輛已經(jīng)交付,原車主既不能支配該車的營運,也不能從該車的營運中獲得利益,故原車主不應對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
三、根據(jù)什么原則確定車主與借用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比例
本案中吳某受傷的結果是由于李某出借了沒有牌照的摩托車和王某無證超速駕駛相結合造成的,所以法院判令車主李某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是正確的,但是李某和王某是否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數(shù)個侵權人是否承擔連帶責任應看侵權人的行為是否存在共同過失,共同過失要求數(shù)個行為之間具有客觀牽連,即數(shù)個行為相互作用共同造成損害的發(fā)生。本案中王某駕車將吳某撞倒,是吳某受傷結果的直接原因;李某將無牌照的機動車借給無駕駛資格的王某,為王某駕車提供了條件,間接導致本案事故的發(fā)生,是吳某受傷結果的間接原因,二人的行為沒有共同過失。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二款:“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和過失,但分別實施數(shù)個行為間接結合發(fā)生同一損害結果應當根據(jù)過失大小或原因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彼裕钅澈屯跄巢粦袚B帶賠償責任,而應按照各自過失的大小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另外,本案中李某與王某所負注意義務不同,其過失程度亦不相同,王某在駕駛過程中,實際操作、控制著車輛運行路線、方向、速度,對車輛運行起主導作用,面臨險情其采取措施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自身及他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因此王某對安全行駛負有高度注意義務,其采取措施不當造成吳某受傷,屬于重大過失。而車主李某在車輛交付后就失去了對車輛運行的實際控制,其注意義務僅存在于借用合同訂立階段,其未對王某駕駛資格驗明的情況下,將機動車借給王某,屬于一般過失。根據(jù)判斷過失程度的原則:重大過失重于一般過失,因此對吳某的損害結果,王某應承擔較大的賠償比例,李某應承擔較小的賠償比例。
隨著機動車交強險的實施,對于因交通事故受到人身和財產(chǎn)損害的受害人由保險公司在交強險的范圍內(nèi)賠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受害人及時得到賠償。
綜上所述,本案中李某在出借摩托車時存在過錯,因此應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但是法院判決其與王某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