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如今每當有經(jīng)濟危機來襲,人們總是會聯(lián)想到一個概念———大蕭條。80年前,由這個詞語所特指的那次全球經(jīng)濟衰退,不僅為其后的歷史發(fā)展造成了深刻影響,事實上,還在現(xiàn)代英語的詞匯表里添加了不少新的條目。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場經(jīng)濟危機也堪稱一場“造詞運動”。
“金融匪徒”促成“大蕭條”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崩盤,一場空前慘烈的經(jīng)濟衰退隨即在全球蔓延開來。面對頹危的經(jīng)濟時局,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胡佛一籌莫展,而他所能做的只是讓這場危機聽起來不是那么糟糕。在1931年的一次演講中,胡佛有意避開了“panic”(恐慌)、“crisis”(危機)這樣的說法,而是選擇了“depression”(蕭條)來指代這次其實已造成嚴重恐慌的經(jīng)濟危機。盡管是為了穩(wěn)定民心且明顯帶有自我安慰的色彩,但“depression”兼容“不景氣”和“情緒消沉”的詞義,把它用在這里似乎倒有其恰當之處。從此之后,the Great Depression,即“大蕭條”便成了英語中特指1929年經(jīng)濟危機的詞匯。
事實上,早在大蕭條的前一年,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威廉·瑞普雷就已經(jīng)向時任總統(tǒng)的柯立芝提出整肅美國金融業(yè)的建議。在瑞普雷看來,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其實與騙子無異,而這些人正在將貌似繁榮的美國經(jīng)濟推向危機。對于瑞普雷的提醒,柯立芝充耳不聞。直到上世紀30年代初,在專門負責調(diào)查這場危機的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成立后,人們才得知當年柯立芝如此反應的原因。由于摩根大通銀行一份“首選名單”的曝光,委員會發(fā)現(xiàn)前總統(tǒng)柯立芝和最高法院法官歐文·羅伯茨等政界要人均是摩根大通的“重要朋友”,這個頭銜為他們帶來的好處是可以半價購買股票,在靠欺騙斂財?shù)奶诫U路上,銀行家與政治家顯然早已攜起手來。此外,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被揭露出操守問題。身為財長的梅隆在向普通民眾征稅時毫不手軟,但為了自己家族開辦的銀行,他卻多次游說國會立法為富人減稅。除了推行劫貧濟富的政策,梅隆還想盡辦法鉆法律的空子。他曾要求國內(nèi)收入署署長為其開列一份備忘錄,里面記錄的內(nèi)容竟是逃避聯(lián)邦稅的各種竅門。
當這些事實匯聚到銀行委員會首席法律顧問費迪南德·佩科拉的眼前時,這位嫉惡如仇的律師頓感氣憤難抑。他認為美國的銀行家(banker)在政治力量的支持下,已經(jīng)變成了從事金融業(yè)的劫匪(gangster),實際上,他們就是一群“bankster”(金融匪徒)。這個詞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發(fā)生后又頻頻見諸報端。
危機中的“游民”和“流離失所者”
然而,與這場危機的巨大破壞力相比,“金融匪徒”們應對大蕭條負何種責任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了。大蕭條中,很多人對于家鄉(xiāng)的復興已不抱希望。也許遠方的情況會好一些,但究竟哪里才是遠方卻沒人知道。于是帶著一絲希望和更多的無奈,很多人開始了漫無目的的流浪,一個指代這些游民的俚語———“hobo”隨之開始在美國流行起來。
關于“hobo”一詞的來歷,人們至今仍持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hobo”源自美國鐵路工人打招呼時常用的一個短語“Ho, beau!”(嘿,老兄!)。有人則認為這個詞應溯源到“hopping boxcar”(給人希望的貨車車廂),還有人說“hobo”其實是“homeless boy”(無家可歸的少年)的縮寫,而且早在1910年就已出現(xiàn),到了大蕭條時期特指失業(yè)的流浪人群。這些流浪漢的典型形象就是背著破舊的被褥,或者蜷縮在火車的角落里憧憬遠方,或者在異鄉(xiāng)街頭尋找著廉價的晚餐。從那時起,類似的流浪故事就把“hobo”這個單詞刻在美國文化中,不過今天,“hobo”已變得與失業(yè)無關。
就在“hobo”們蹭車穿行于美國各地時,另一群流離失所者也正行走在逃難的路上,而他們所體會到的是真正的禍不單行。上世紀30年代初,正當大蕭條在美國肆虐時,嚴重的干旱及隨之而來的強烈塵暴又對美國中南部地區(qū)發(fā)起突襲。這場自然災害的威力實在是太大了,大到后來美國人干脆就把這個時期稱作“骯臟的三十年代”(dirty thirties),而身陷塵暴中心地區(qū)的俄克拉荷馬等幾個州,更是被形象地稱為“灰盆”(dust bowl)。持續(xù)幾年的風沙和經(jīng)濟危機使美國南部各州的農(nóng)業(yè)遭到毀滅性打擊,許多農(nóng)民因此流離失所。據(jù)統(tǒng)計,僅俄克拉荷馬州就有15%的人口被迫逃亡。一位名叫本·瑞迪克的記者曾注意到,在當時的流亡大軍中,許多小汽車的牌號都以“Oklahoma”(俄克拉荷馬)一詞的前兩個字母“OK”開頭。于是在一張記錄南方農(nóng)民顛沛之旅的照片背面,瑞迪克順手寫下了“okies”(俄克拉荷馬人)。當這張照片在報紙上發(fā)表時,“okies”作為新聞標題也被刊登出來。從此之后,“okie”就成了英文中指代流離失所者的新詞。
“新政”中混雜著“靡財工程”
1933年3月4日,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tǒng)。為盡快克服危機,羅斯福推出新政“New Deal”,又一個英文新詞也就隨之誕生。在接受了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的建議后,羅斯福開始在全國大興公共設施建設。在短短幾年間,美國新添了800多座學校、1000座機場和1萬多個運動場。龐大的基建工程創(chuàng)造了眾多就業(yè)機會,流浪的人們因此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伴隨著“新政”的成功,羅斯福在民眾中的聲望也與日俱增。同時“Keynesianism”(凱恩斯主義)一詞從此便成了英語中“擴大政府開支,推行財政赤字政策,以增加需求促進經(jīng)濟增長”的代名詞。
然而在“新政”的執(zhí)行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為了花錢而花錢的靡財工程。在1935年4月4日《紐約時報》刊發(fā)的一篇文章中,一位就業(yè)技能指導教師稱,他曾經(jīng)教失業(yè)者制作過名為“boondoggle”的東西。“boondoggle”原是美國童子軍制服中的皮質(zhì)領帶。由于除了裝飾之外,這種領帶再無其他任何用途,所以早在上世紀20年代,童子軍鷹軍領袖羅伯特·林克就曾用“boondoggle”指代“無用的瑣事”?!都~約時報》的文章發(fā)表后,美國政界的保守派更是一語雙關地將羅斯福新政譏諷為花錢教失業(yè)者制作“boondoggle”這樣無用的東西。從此以后,“boondoggle”就成了“靡財工程”的同義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