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偉 孫艷霞 劉啟發(fā) 薛小勇
摘要闡述了近年來東??h農田防護林建設所取得的成效,總結了農田防護林的林帶結構和造林技術,以期進一步促進東??h農田防護林配套建設。
關鍵詞農田防護林;林帶結構;造林技術;江蘇東海
中圖分類號S727.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2-0079-01
近年來,東海縣農田防護林配套建設大有起色,已完成張灣鄉(xiāng)、平明鎮(zhèn)2個鄉(xiāng)鎮(zhèn)(約8 000hm2)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的試點建設工作,形成了喬、灌、草立體配置,網、帶、片有機結合,集生態(tài)、社會和經濟效益于一體的人工生態(tài)防護工程。對高標準農田防護林體系的綜合經濟效益、樹木生長特性、根系特性、林帶優(yōu)化配置模式、林帶撫育間伐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率先進行了農田防護林對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和農田防護林生態(tài)學研究,使2個鄉(xiāng)鎮(zhèn)農田防護林總凈增效益達1 656.8萬元,森林覆蓋率提高9%,耕地凈增效益2 663.5元/hm2,小麥增產5%~8%。
為進一步加強東海縣農田防護林建設力度,明確農田防護林營造責任,針對近幾年東海縣新開發(fā)土地面積較大,而農田防護林配套建設嚴重滯后,同時存在部分老條田的農田防護林缺株斷帶、殘破不全等現狀,2008年在東??h春季造林工作中狠抓農田防護林配套建設,實行營造農田防護林年度目標責任制度和限期營造通知書制度。2008年初,東海縣政府與各鄉(xiāng)(鎮(zhèn))場簽訂了《2008年農田防護林營造責任書》;同時縣農業(yè)局、林業(yè)局、水利局聯合各鄉(xiāng)(鎮(zhèn))政府,對水土條件達到農田林網化配套建設條件的農戶下達了248份《農田防護林限期營造通知書》。通過簽訂農田防護林營造責任書和下達限期營造通知書,引起了各鄉(xiāng)(鎮(zhèn))場對農田防護林配套建設的重視,大大提高了營造農田防護林的積極性。2008年,東??h農田防護林計劃任務為1 333.3hm2,實際完成1 485.2hm2,完成計劃任務的111.3%,比2007年多完成39.3hm2。在營造新農田防護林的同時,還狠抓了林帶的更新造林,全年共完成更新林帶14.7hm2。
農田防護林是為改善農田小氣候和保證農作物豐產、穩(wěn)產而營造的。由于呈帶狀,又稱農田防護林帶;林帶相互銜接組成網狀,也稱農田林網。在林帶影響下,其周圍一定范圍內形成特殊的小氣候環(huán)境,能降低風速,調節(jié)溫度,增加大氣濕度和土壤濕度,攔截地表徑流,調節(jié)地下水位。林帶結構因林帶寬度、行數,喬、灌木樹種搭配和造林密度而有差異,表現為透光度與透風系數的變化。透光度,又稱疏透度,是林帶縱斷面的透光面積與其縱斷面的總面積的比值。確定方法是站在距林帶30 ~40m處,目測林帶縱斷面的透光面積占總面積的比值。透風系數是林帶背風面離林緣1m處林帶高度范圍內的平均風速與空曠地相應高度處的平均風速的比值。確定的方法是實測林帶背風面距林帶1m的林冠頂部、林冠中部和距地表1m高處的風速,并算出平均值,然后實測空曠地區(qū)相應3個高度的風速,并算出平均值。因透光度和透風系數不同,林帶結構可分3種:①緊密結構。帶幅較寬,栽植密度較大,一般由喬、灌木組成。生葉期間從林冠到地面,上下層都密不透光,透光度為零或幾乎等于零,透風系數在0.3以下。在林帶背風面近距離處的防護效果大。在相當于樹高 5倍(5H)的范圍內,風速為原來的25%,10H 范圍內為37%,到20H范圍,則達54%。由于緊密結構的林帶內和背風林緣附近,有一靜風區(qū),容易導致林帶內及四周林緣積沙,一般不適用于風沙區(qū)。②疏透結構。帶幅較前者窄,行數也較少。一般由喬木組成兩側或僅一側的邊行,配置1行灌木,或不配置灌木,但喬木枝下高較低。最適宜的透光度為0.3~0.4,透風系數為0.3~0.5。在5H 范圍內風速為曠野的26%,10H范圍內為31%,20H范圍內為46%,其防護效果大于緊密結構,防護距離小于通風結構,適用于風沙區(qū)。③通風結構。林帶幅度、行數、栽植密度均少于前兩者,一般為喬木組成而不配置灌木。林冠層有均勻透光孔隙,下層只有樹干,因此形成許多通風孔道,林帶內風速大于無林曠野,到背風林緣附近開始擴散,風速稍低,但仍近于曠野風速,易造成林帶內及林緣附近處的風蝕。生葉期的透光度為0.4~0.6,透風系數大于0.5。在5H 范圍內為原來風速的29%,10H 范圍內為39%,20H 范圍內為44%,30H 范圍內始達56%。其防護距離最遠,適用于風速不大的灌溉區(qū),或風害不嚴重的壤土農田以及無臺風侵襲的水網區(qū)。
東??h防護林建設在選擇合適的林帶結構的基礎上,需掌握以下造林技術:①林帶設置。農田防護林宜與農田基本建設同時規(guī)劃,以求一致。平原農區(qū)的田塊多為長方形或正方形,道路則和排灌渠與農田相結合而設置。據此,林帶宜栽植在呈網狀分布的渠邊、路邊和田邊的空隙地上,構成縱橫連亙的農田林網。每塊農田都由四條林帶所圍繞,以降低或防御來自任何方向的害風。②網格大小。因帶距大小而有不同,而帶距又受樹種、高生長和害風的制約。一般土壤疏松且風蝕嚴重的農田,或受臺風襲擊的耕地,主帶距可為150m,副帶距約300m,網格約4.5hm2;有一般風害的壤土或砂壤土農區(qū),主帶距可為200~250m,副帶距可為400m左右,網格約8.0~10.0hm2;風害不大的水網區(qū)或灌溉區(qū),主帶距可為250m,副帶距400~500m,網格約10.0~15.0hm2。③樹種選擇。宜選擇高生長迅速、抗性強,防護作用及經濟價值和收益都較大的鄉(xiāng)土樹種,或符合上述條件而經過引種試驗證實適生于當地的外來樹種??刹扇浞N混交,如針、闊葉樹種混交,常綠與落葉樹種混交,喬木與灌木樹種混交,經濟樹與用材樹混交等。采用帶狀、塊狀或行狀混交方式。④造林密度。一般根據各樹種的生長情況,及其所需的正常營養(yǎng)面積而定。如單行林帶的喬木,初植株距2m;雙行林帶株行距3m×1m或4m×1m;3行或3行以上林帶株行距2m×2m或3m×2m。視當地的氣候、土壤等環(huán)境條件和樹種生物學特性而異。⑤撫育管理。在新植林帶內需除草、灌水和適當施肥。幼林帶郁閉后進行必要的撫育;但修枝不可過度,應使枝下高約占全樹高的1/4左右,成年林帶樹木的枝下高不宜超過4~5m。間伐要注意去劣存優(yōu)、去弱留強、去小留大,勿使林木突然過稀。幼林帶發(fā)現缺株或瀕于死亡的受害木時應及時補植。
參考文獻
[1] 李運伙.淺談農田防護林建設[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7(18):14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