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 子
作為科學家,陳宜瑜在自然科學基金建立之初,就開始參與項目的評審工作,曾多年擔任生命科學領域的評審專家組長,對科學基金可以說了如指掌。2003年12月被任命為基金委主任,陳宜瑜在這里已工作了5年。
5年的時間碩果累累。
陳宜瑜是官員,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他屬于那種外在和內在均風平浪靜的人,就如對“禪”悟得很深的佛家之人,提及自己的成長歷程,哪一段是挫折,哪一段是成功,對他而言都是人生之正常組成。他是一個心態(tài)異常平和的官員。
他的命運和中國的政治命運一樣幾經(jīng)風雨,但他卻不認為這是挫折
陳宜瑜9歲升入中學,15歲考上了大學,有一個不尋常的童年,稱得上是神童。但是對此,陳宜瑜卻無奈了笑著搖搖頭說,那是一個特殊年代制造出來的傳奇經(jīng)歷。
他在大學里專攻“海洋生物”,這是廈大最具特色的學科。大學的熏陶使陳宜瑜逐漸“開竅”,五年的大學生涯帶給他知識的同時,身心也健康成長,完成了一個懵懂玩童向積極上進的青年的蛻變。
1964年大學畢業(yè)后,陳宜瑜被分配到武漢的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工作。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陳宜瑜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他堅信自己能成為一位出色的魚類學家。但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被卷入到了中國階級斗爭的漩渦中。在四清運動的第三期,他被任命為一個大隊“四清”工作組副組長,22歲的他學會了管理生產(chǎn)隊,學會了從事農村的勞動,樣樣工作干得有聲有色。這是一段那個年代的人都經(jīng)歷過的“命運多舛”,他的命運和中國的政治命運一樣幾經(jīng)風雨。那時的陳宜瑜靜下心來看了很多書,即便是在被關進“牛棚”期間他也在思考許多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他笑著說:“這一段經(jīng)歷真是豐富極了,真是一個社會大學校,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我以后的人生成長,影響還是相當大的?!被厥鬃哌^的人生之路,陳宜瑜說他從來不會感到哪一段經(jīng)歷是挫折,也不會后悔哪一段可能是失意的經(jīng)歷,他說,人的一生都是由不同階段組合而成,每一段都很有意義。
1969年,從“牛棚”被“解放”出來不久,陳宜瑜參加了湖北省漁業(yè)調查。調查組中有著名的魚類生態(tài)學家和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養(yǎng)殖學家。在好幾個月的時間里,他和這些專家朝夕相處,跑遍了湖北的知名養(yǎng)殖場。一路下來,陳宜瑜學到了很多東西,學到了老百姓創(chuàng)造的新的養(yǎng)殖模式,包括從苗種繁育、飼養(yǎng)技術和捕撈加工的全過程。雖然很快調查組就解散了,但他卻很認真地將調查的情況寫成了一個報告,這個密密麻麻逐字逐句修改而成的報告成為他學術生涯的起點。
對淡水魚類分類和系統(tǒng)進化的研究成果,彌補了國內外的空白,他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大大提升。雖已功成名就,但陳宜瑜從來就沒有忘記在科研之路上老師和同仁對他的幫助,他特別難忘的是手把手引導他走上魚類學研究之路的啟蒙導師——著名動物學家、魚類學家、線蟲學家伍獻文先生。
對導師伍獻文先生的感恩之情
1973年,陳宜瑜在供職的水生物研究所魚類學研究室見到了時年已73歲的伍先生。伍先生一直都很看好這位好學、踏實、認真的年輕人,是老人家親自把陳宜瑜要來的。伍先生當時正在致力于《中國鯉科魚類志》的編撰。他對陳宜瑜說:“你試著把鯉科的鰍亞科完成吧。”
在陳宜瑜眼中,伍先生是一位從不發(fā)脾氣的老人,他總是很和藹地告訴陳宜瑜研究工作的基本規(guī)律、如何查文獻、如何判斷特征。在伍先生的指導下,陳宜瑜很快完成了鰍亞科的整理工作。他是一個很細心的人,在整理工作中,一直在認真琢磨許多學術問題,這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1977年,凝聚著伍先生心血的《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出版了,該書是研究中國淡水魚類的必備文獻,也是研究全世界鯉科魚類的重要資料。在這個基礎上,伍先生又提出了一個新目標:一直以來中國人在魚類的分類研究方面采用的都是外國科學家的系統(tǒng),中國有這么豐富的資源,應該拿出我們對鯉形目或鯉科魚類分類系統(tǒng)的新觀點。
就這樣,在伍先生的帶領下,陳宜瑜等立刻開始了這個方面的研究。也是因為這項研究的開展,陳宜瑜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文革”十年中,國外關于魚類的分類和研究,甚至整個生物系統(tǒng)發(fā)育理論的研究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形成了比較完備理論框架體系,更重要的是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理論和全新的概念。而當時我國這方面還根本沒有起步,我們根本看不懂國外的許多理論,有些關鍵性的詞條在字典里也找不到,更不要說理解其意思和概念。為了深化對國外專家著名理論關于生物系統(tǒng)發(fā)育新理論和新概念的理解,陳宜瑜組織學術研討會討論,并請國外專家來講學,對當時中國生物學界起到了啟蒙教育的作用,對推動國內整個生物系統(tǒng)學的進步有很大意義。
陳宜瑜克服各方面困難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對那里的魚類進行廣泛深入的科學考察。記得1976年他參加青藏科考隊藏北分隊的科學考察,前往海拔4500米的羌塘無人區(qū),汽車在荒無人煙的山上顛簸而行,汽車終于陷進土里開不動了,只好找來牦牛馱著給養(yǎng)和設備,后來草料沒有了,牦牛也給餓死了。盛夏的6、7月份,高原上卻下起了大雪,半夜里把帳篷都壓垮了。由于條件艱苦,不少人只得先期結束考察回內地,到達昆侖山時,出發(fā)時28人的科考隊只有15人堅持了下來。他通過對裂腹魚類的起源和演化的分析,探討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時代、幅度和形式,證明青藏高原在第三紀晚期以后曾經(jīng)歷過三次急劇上升和相對穩(wěn)定的交替階段,并推測了三次隆升的幅度,推動了我國生物地理學從描述向解釋發(fā)展。他系統(tǒng)地研究了瀘沽湖和程湖的魚類區(qū)系形成歷史,提出了可用以解釋云貴高原特定湖泊區(qū)系起源的同域成種進化模式,及邊域快速成種的實例,在實踐中豐富了進化理論。這些魚類進化以及這種演化與高原發(fā)育關系的新學說,大大超越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伍先生對陳宜瑜無私地培養(yǎng),讓陳宜瑜終身難忘,他們在多年的共事中不僅只是師生情,儼然更有一種親情了。后來伍先生病重在床,陳宜瑜也一直陪在他身邊,直到老人駕鶴離去。雖然伍先生已經(jīng)走了很長時間,但陳宜瑜至今談起來仍是眼圈紅紅的。他說伍先生不僅給予了他知識,讓他走上了科學家之路,伍先生嚴謹?shù)闹螌W精神和高尚的人品更是深深地影響了他做人做事的標準。
上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
當時的陳宜瑜作為年輕科學家,被許多老一輩的科學家所看好,并認定他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將會在科學領域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但是,他日后卻走上了仕途。
那一年是1991年,作為中科院院士的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當時,許多朋友都勸陳宜瑜不要走這條路,因為他是一個出色的科學家。陳宜瑜是這樣一種人,不管干什么工
作,既然選擇了,就會一門心思地干好干出成績,所以走上管理崗位后,年輕時代就有的領導才干被充分發(fā)揮出來,而且管理方法還頗具特色,他將科學家的縝密和管理者的宏觀思路巧妙結合在一起。1995年,陳宜瑜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克服重重困難學習大量相關的知識,白天工作很繁忙,為了不耽誤晚上的學習時間,他干脆就住在科學院招待所里,一住就是一年多。
2003年12月,陳宜瑜被任命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這是一次讓他意外的任命,原本他想就在中科院一直干到退休,畢竟在中科院系統(tǒng)工作已經(jīng)整整40年,一生中最黃金的年華都獻給了科學院。雖沒有思想準備,但這個任命令他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一個令許多科學家很信任的地方。
陳宜瑜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的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
1985年7月6日,鄧小平同志會見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李向鄧小平同志談到了自然科學基金制度的重要性,最后他建議盡快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鄧小平同志當即表示贊同這事。鄧小平說,這是個新生事物,先干起來再說。1986年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系國務院直屬的事業(yè)單位,原掛靠在科技部,2001年開始獨立運作。經(jīng)費來源主要是中央財政科學事業(yè)費預算撥款,面向全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通過自主申請和專家評審,擇優(yōu)支持科學家開展基礎研究。
因為自然科學基金,許多科學家如虎添翼。陳宜瑜舉例說,榮獲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劉東生院士,是我國地球環(huán)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他的突出貢獻之一是把黃土高原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科學寶庫,使中國的黃土學研究在國際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2002年他獲得了有“環(huán)境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環(huán)境科學最高獎——“泰勒環(huán)境成就獎”。這是中國大陸學者在國際上獲得的最高科學獎。劉東生院士就曾得到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項總計500余萬元的資助。許多科技工作者都把自己能獲得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當成是一種崇高的榮譽。國家對自然科學基金的財政投人也是逐年增加,從最初的8000萬元到2004年的22個億,約占全國基礎科研投入的22%。
陳宜瑜上任基金委主任之時,正逢科學基金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如何在良好的工作基礎之上開創(chuàng)科學基金工作的新局面,是他需要細細琢磨的事情,他很快就梳理出未來兩年的工作思路。
上任伊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2004年確定為基金委的“政策調研年”。他提出要:“大興求真務實之風,研究完善資助格局的舉措,探討加強管理能力建設的思路”。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明確了科學基金在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中“支持基礎研究,堅持自由探索,發(fā)揮導向作用”的戰(zhàn)略定位,提出了“尊重科學,發(fā)揚民主,提倡競爭,促進合作,激勵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的新時期工作方針。這個定位和工作方針為科學基金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思想認識上的基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
陳宜瑜非常重視對人才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培養(yǎng)。在他看來,對頗有成就的科學家的科研要資助,對還在成長中的年輕的“小人物”也要資助。他說,科學基金工作始終堅持讓最優(yōu)秀的科學家、最好的創(chuàng)新思想得到支持。
陳宜瑜說,培養(yǎng)將才和帥才與扶持“小人物”之間并沒有矛盾。將才和帥才不是天生的,除了本身要有較好的素質、具備相當?shù)陌l(fā)展?jié)撃?、有多學科的熏陶等因素以外,還要靠培養(yǎng)。要為他們營造成才的科研環(huán)境。今天的“小人物”可能就是明天的將才和帥才。陳宜瑜介紹說,科學基金主要包括三大系列,即研究項目系列、人才項目系列及環(huán)境條件項目系列,每個系列又有不同類型的項目。這是根據(jù)基礎研究和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不斷理順和完善的。人才項目系列中,有基礎人才培養(yǎng)基金、青年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基金等。青年科學基金是給35歲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起步基金”。也許他們中有些人以后不再從事基礎研究,甚至可能轉到企業(yè)生產(chǎn)領域去,但這段經(jīng)歷和基礎研究的訓練,可以影響他們未來的創(chuàng)新活動和創(chuàng)新思想,這也是更廣義上的對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對象為國內及尚在境外即將回國工作的45歲以下的優(yōu)秀青年學者,旨在培養(yǎng)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yōu)秀學術帶頭人。一批批“小人物”通過科學基金各類項目的資助,成長為學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近年新當選的院士大部分都得到過科學基金的資助。
陳宜瑜喜歡跟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溝通。他發(fā)現(xiàn),青年科研人員要在科研上有所發(fā)展,面臨的另一個普遍問題,是如何處理好與上一代人的關系。他說,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應該是相互提攜、幫助的關系。大家應該思考如何為科學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而不是單純考慮個人利益?,F(xiàn)在論資排輩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影響到兩代人的和諧相處。
據(jù)了解,國家自然基金委未來的改革設計是,科研人員的項目資助申請書只需要寫明以前做過什么,將來準備做什么,而不必要求寫明將來直接的科研結果。
此外,對于專業(yè)領域內大多數(shù)專家不贊同的項目,即“非共識性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委還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陳宜瑜解釋說,比如,一個科研項目,5名專家,可能只有兩人認為創(chuàng)新性強非常好,而另外3人可能認為風險太大不贊成資助,越是這樣的項目我們越要關注,因為爭議越大,出成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拔覀児膭詈捅Wo的,是一種科學創(chuàng)新的思想和精神,不能因為專家的看法不一致而扼殺青年人的才華”。
當然,申請資助時激烈的競爭過程,也是青年科研人員必須經(jīng)歷的。陳宜瑜認為,競爭可以使青年人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更加珍惜獲得的機會,不斷突破自我。不久前,國家自然基金委公布了對科研工作者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結果,一些青年科研人員因為弄虛作假、謊報自己的學位、學歷受到嚴厲處罰。陳宜瑜有些惋惜地說:“如果申報項目就開始作假,將來怎么搞科學研究?青年科研人員必須講誠信,這是一個基本認識,所有青年人都必須注意?!?/p>
文字編輯:孫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