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一
點評_張一
每天都有很多作品寄到編輯部來參加攝影社區(qū)的比賽。總有不少的攝影作品,主持影像社區(qū)的編輯姜老師一看就說:“這張是在福建拍的,那張是在浙江拍的……”這些作品大都是在沿海灘涂地區(qū)拍攝,單獨看起來都十分“養(yǎng)眼”,絕對稱得上漂亮,但其中真正能從月賽大量來稿中脫穎而出的并不多。怎么能在灘涂這個地方拍出不俗的照片?我們從影像社區(qū)來稿中挑選了幾張比較出彩的照片,和大家一起聊聊看。
碼頭作業(yè) 歐陽世忠 攝
緊密排列的船只構成錯落有致的線條,潮水退去的泥土布滿溝壑,整個畫面色塊感強烈有如油畫。同多數(shù)拍攝在灘涂地貌的照片一樣也是高角度,但景別更“緊”,人、船、土地三個元素可以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反而讓照片更出彩。
撈月光 杜星 攝
濃烈色彩不難,要讓色彩顯得“透”,高光是必須的,有了高光也就有了反差,才能讓深藍顯得更藍。這種反差也給畫面增添了夜的質(zhì)感。把陽光拍成月光,需要控制的元素不多,能拍出“透”的感覺來,就得下手準了。
海上音符 吳國群 攝
利用灘涂上的元素作構成,這類照片也有不少,但這張好在簡單:黑白灰的色彩構成;橫向水平的穩(wěn)定感;適當留白“透氣”。大量的灰色給畫面帶來一種水墨感,若是照片放得很大,畫面左上角漁民的紅色水桶就更明顯了。
趕海 曹永富 攝
這種構圖方式可以在任何海岸上或是田壟上實現(xiàn),但海面上層疊有致的竹竿是灘涂獨有,色彩則是攝影師的控制。若是景別能再緊一些,去掉前景地面的暗部,讓孩子們和竹竿的剪影形象再大一些,可能整體效果會更好。
趕潮 何興水 攝
反差較大,海浪中泛起的粼粼波光和海面的深藍色在一起極為迷人。線條的構成和三個漁民對這種構成的“破”恰到好處。不過,左下方的三個漁民由于后期處理,反差有些過大了,照片放到很大的話,后期處理的痕跡會很明顯。
霧海風云 王曉梅 攝
這張照片,無論景物、色彩還是角度,都夠“磅礴”:色彩強烈,逆光的云若不是因為形狀不夠規(guī)則,是不錯的入鏡選擇,角度也實在夠高,才能在畫面容納下如此之多的竹竿。問題是海天交接處的PS痕跡太明顯。
歸 秦盱豐 攝
“少即是多”,去掉色彩之后只剩下黑白灰,需要控制的就是層次和構圖,將漁民和漁船所處的亮部放在畫面兩個角落,中間的大面積深灰應該是經(jīng)過后期處理的結果,若是層次能更多一些,有更多深淺不一的灰色,可能會更好些。
海歸 歐陽世忠 攝
清凈淡雅的畫面效果,由于縱向上的一點模糊感而增加了靈氣,加分不少。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不是二次曝光的結果,而是后期制作的效果。這種后期處理的方式就比較好,做得不多(大概是加一點動感模糊),但是做到了點上,一下就給作品“提氣”了。
歸漁 賴旭方 攝
日光條件下獲得這樣低影調(diào)的作品,首先是靠取景位置來選擇光線照射的方向,然后才是合理的曝光控制。這張照片的側光讓幾艘漁船和前景的竹竿被很好地勾勒出來,又保證了地面相對地成為了“暗部”。大面積的中灰調(diào)子,少量的藍色和高光部分淡淡的黃色,最大地簡化了色彩元素卻又保持了色彩的力量,一種沉靜的美。
橙色的節(jié)奏 楊天民 攝
同樣是“猛烈”的色彩效果,“趕海”的色彩給生活情趣增加了感情,做在活潑上,這里的色彩則是給“構成”上色。畫面下方是構成的抽象感,上方是寫實的,而這兩者又統(tǒng)一在色彩帶來感情中,整體氣氛則是閑適安靜的。
很多灘涂攝影作品,單獨看起來都相當漂亮,如果制作成明信片、掛歷,送給朋友肯定很有“面兒”,制作成大幅作品掛在家里客廳中,也是很好的裝飾作品。參加攝影比賽,則要求攝影人發(fā)現(xiàn)并捕捉到不同尋常的美,作品內(nèi)容或形式有不同尋常的地方。這樣才能讓你的作品在數(shù)以百計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當大家都在海邊山坡上支起三腳架,安上長槍短炮的時候,拍出的作品也很可能是“千篇一律的美”,不妨試試換個時間來,換個角度拍,這樣也許就能拍出更具新意,更易獲獎的照片。話說回來,如果攝影只為得獎,那就更沒意思了,開心地拍照片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