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09)12—0121—01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分量最重、變動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關閱讀教學的條文,可見其重要。本文就加強閱讀教學的意義及途徑作初步討論。
1加強閱讀教學的意義
在語文學習中閱讀是字、詞、句積累后綜合能力的體現,是以書面材料為對象,以信息獲取為目的的一種學習過程。閱讀不僅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而且在整個語文活動中都處于中心環(huán)節(jié)的地位,通過閱讀可以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可為寫作提供多方面的營養(yǎng)。而且閱讀能力的優(yōu)劣影響著人的一生的工作和生活。我國古代就非常重視閱讀教學,鼓勵學生多讀、精讀。正如古語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今飛速發(fā)展的信息化社會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閱讀學認為,閱讀教學的直接目標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間接目標是發(fā)展思維能力,潛在目標是陶冶思想情操。因此,學會閱讀,才能生存,才能發(fā)展。
2加強閱讀教學的途徑
首先,閱讀教學要遵循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重視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來思考、判斷,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其次,要強調實踐。南宋詩人陸游曾賦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鼻宕麑W者顏元世曾說:“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边@些真知灼見道破了實踐的重要性。當然,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割裂。學生在講讀課上求知識、學方法,在課內,自讀課文上求實習、學鞏固,在課外,自讀課文上去實踐、學能力。整個教學過程由全依靠到半依靠到最后不依靠,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科學原則。為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重視以下幾點。
2.1閱讀時要辨析文章體裁
文章體裁不同。文章的內容與形式也存在差異,就應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記敘文重在把握其中心,了解詳略的安排以及運用的表達方式和語言。說明文重在其結構層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以及說明對象的性質。議論文則在論點、論據、論證上下功夫。詩歌要揣摩意境,散文要品味詩情畫意,小說要研究人物。抓住了這一系列體裁的靈魂。就可以少走彎路。另外,要準確捕捉詞語、句子傳達的信息。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既有對時光匆匆流逝的傷感,也有人到暮年對易逝年華無可奈何的嘆惋。
2.2閱讀時要分析語義、語境
語境即語言環(huán)境。當時社會的狀態(tài)、性質。引導學生去分析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實現快速有效閱讀的目的。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不是說老翁垂釣。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不是談天氣。又如魯迅筆下那位備受科舉制毒害的舊中國知識分子孔乙己的形象,正是通過一系列精心構筑的語言、行動、外貌而栩栩如生的?!岸嗪踉?,不多也”。恪守著文人的清高,殊不知已成為別人的笑料;“唯一的穿著長衫站著吃酒的人”,貧窮的處境,高傲的心靈,使他成為那個社會的多余人,生活在夾縫中無力自拔;掌柜結賬時提出“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時人們仿佛才想起那個備受他們愚弄和玩笑的孔乙己,此刻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孔乙己不欠那“十九個錢”,人們還能否想起他?他的地位、身價在人們的心理天平上連“十九個錢”都不如,這就更深刻地揭示了那個社會的炎涼和封建文化的罪惡。只有教會學生細心分析、深入思考作者筆下的一詞一句,品味文中的一人一景,才能準確把握文章主旨,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3要培養(yǎng)“精讀”的閱讀習慣
語文的學習天地比較廣闊,閱讀的空間更是自由,不僅僅依靠課堂,更應該利用社會這一廣闊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實踐,這就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讀書不僅要勤奮,而且要學會“精讀”。對此,朱熹曾有精辟的論述:“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之深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閱讀時要心神專一,把握文章要點和中心,不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在熟讀強記的基礎上還要精心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語言風格,詳略安排等。通篇讀完后,掩卷靜思,是否心有所感,情有所動,讀有所獲,提筆寫下自己的心得,這樣才真正實現了閱讀的目的。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若僅僅停留在教師課堂中逐字逐句的分析,只能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2.4閱讀教學應是師生情感互動的過程
成功的閱讀教學,應是一個師生情感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以變化的情感為動力。如講析《故鄉(xiāng)》一文中海邊少年閏土形象時,緊緊抓住“深藍”、“金黃”、“碧綠”、“銀”這四個色彩詞語,動情地描繪海的闊大和圓月的美麗。有情有景的描述,在學生的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立體圖畫。于是,有同學會驚訝地發(fā)現此時此景的少年閏土,不正像那位少年哪吒那般神勇嗎?由此,許多同學便能意會出這幅珍藏在作者心目中的少年英雄的圖畫,特別是畫上那位神勇的少年后來麻木、遲鈍,木偶人一樣的變化。老師的講析,當然不能是平平淡淡的,應該聲情并茂,配合手勢、表情。恰到好處的手勢和表情,能讓閱讀教學做到有聲有色,妙趣橫生,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進而激發(fā)學生用自己的思維來思考、判斷。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是“授漁者”而非“授魚者”。學生應自覺主動地進行閱讀實踐,不斷增強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