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婉瑜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區(qū)域活動的功效,我對區(qū)域活動中的設問策略進行了積極的探究。
一、探究式設問策略
運用時機1:當幼兒在活動中操作失敗停止活動時
鑫斌拿了乒乓球和玻璃杯,他先將乒乓球放到臉盆里,再將玻璃杯倒扣在乒乓球上,接著往臉盆里倒水,最后把玻璃杯傾斜,乒乓球沒有什么變化。鑫斌又試了一次,還是這樣,他有些生氣地問:“為什么乒乓球不會升上來呢?”(倒水時,玻璃杯移動,水已經(jīng)流到杯子里)接著,他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就要放棄了。我提醒他:“你仔細看看,倒水時玻璃杯有沒有移動?”鑫斌聽了又試了一次。這次他用手按住杯子,另一只手倒水,結果水灑在地上,杯子也沒有壓住。這時鑫斌看到旁邊澤森也在嘗試倒水。就說:“你幫我壓住杯子,我來倒水,待會我再幫你?!庇谑?,兩人就合作起來。這次當鑫斌輕輕地傾斜杯子時,乒乓球果然慢慢地升了上來,他成功了。
幼兒在操作探索活動中,難免會遇到困難,特別是在充滿探索氛圍,操作性又強的科學區(qū)。就如案例中我們所看到的:由于操作過程比較復雜,幼兒自己一人不易完成,經(jīng)過多次嘗試他幾乎就要放棄了。我就運用探究式設問策略來引導他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最后他通過請同伴幫助,獲得了成功。
在活動中,幼兒的問題是強烈求知的反應。是思考的起點,也是自主學習的表現(xiàn)。他們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認知經(jīng)驗范圍內(nèi)解決不了或有疑問的問題時才提問或求助于教師和同伴。這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探究式的問題情境。引導幼兒圍繞問題繼續(xù)探索,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找到答案。
運用時機2:當幼兒在活動中自發(fā)的探索停留在較低水平時
我為幼兒準備了許多大小、厚薄、形狀不同的物品,讓幼兒自主選擇探究:哪些是會滾動的輪子?征航先拿了一張操作記錄表,再從盤子里依次拿出各種物品(圓形、花形、八邊形、圓管形、方管形)嘗試操作,會滾動的就打勾,不會滾動的就打叉。做完記錄后,他就停了下來。我引導他繼續(xù)探索:“你可以再嘗試,看看哪種物品滾得久?”于是,征航請琳潔幫忙,每人依次拿一個物品(圓形一花形、圓形一圓管形等)同時滾動,看誰的物品滾得久,并用不同的記號記錄。我問:“為什么圓形比花形滾得久、圓管形比圓形滾得久?”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得出結論(厚的物品滾得久)后,我接著為幼兒設置懸念:“有什么方法讓花形(薄的)的物品也可以滾得久呢?”征航想了想說:“把它變厚。”我給予肯定。征航馬上動手操作,將花形的物品三四片插在一起。再試一次,果然滾得很久。
幼兒真正的主動探索和學習是從有疑問開始的,幼兒有了疑問,就會產(chǎn)生尋求答案的愿望,主動探索才能進入真正的準備狀態(tài)。案例中幼兒在得出“哪些物品會滾動,哪些物品不會滾動”的結論后,就停止了操作。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幼兒產(chǎn)生疑問,因此我提出了“有什么方法讓花形(薄的)的物品也可以滾得久呢?”的疑問,以引導幼兒進一步的探索。
在操作活動中,幼兒自發(fā)的探索往往只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因此教師對幼兒的啟發(fā)引導是十分必要的,離開了教師的引導,幼兒的探索活動就不能得到提升和完善。運用探究式設問策略,既能啟發(fā)幼兒思考成功的原因,又能引發(fā)幼兒新的思考,從而進一步地探索。
二、連接式設問策略
運用時機1: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操作上的困難時
美工區(qū)活動開始了,本次活動是讓幼兒嘗試運用雙正方形和雙三角形折出不同的物品。琳潔拿了一張手工紙,先折出雙正方形,再把它變成狐貍。接著又拿了一張手工紙折出雙三角形,變出了小魚。這時,曉菁走過來,對她說:“我想折一只小鳥,你能幫我嗎?”琳潔接過手工紙,用斜角對折的方法折出了小鳥后,曉菁說:“不是這種小鳥,是另一種有翅膀的?!绷諠嵞没厥止ぜ?,反復折疊也折不出來。我問:“能否把雙正方形變換一下,變成菱形呢?”琳潔聽了,將紙折成雙正方形,想辦法要把它變成菱形,可是擺弄了很久也沒成功,最后小鳥也沒有折出來。
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遇到操作上的困難,往往會阻礙活動的順利進行,從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此時教師的適當點撥尤為關鍵。幼兒在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之后獲得成功,能增加自信心。
在本次活動中由于操作能力的不足,幼兒在活動中無法順利進行下去。我這時運用連接式設問策略來引導幼兒,啟發(fā)幼兒從已有的經(jīng)驗中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但幼兒并沒有這方面的操作經(jīng)驗,因此,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沒有得到解決。連接式設問策略在當幼兒遇到操作的困難,而又沒有相關經(jīng)驗的積累時不適用。
運用時機2:當幼兒不能遷移相關的經(jīng)驗而使活動失敗時
在用紙折船載物活動中,幼兒都想模仿我用結構復雜的折紙船做實驗,可又都不會折,就不斷地向我“求救”。雅鎣:“老師,我不會折紙船,你幫我折一下?!睗缮骸袄蠋煟覜]有紙船,怎么做實驗啊?”于是,我手忙腳亂地幫幼兒折紙船。突然,我想到以前教過幼兒折簡單的小船。我便想出了對策:“水面上怎么只有一種船?其他樣子的船能不能載物呢?”聽到我的提問,雅鎣問:“上次老師教過的那種小帆船可以嗎?”我高興地說:“當然可以?!睗缮矄枺骸斑€有一種小輪船也行嗎?”幼兒記起了以前學過的各種折船法,“折船”的難題解決了,實驗順利進行了。
有效的提問能架起幼兒新舊知識的連接與重組。經(jīng)驗的獲得與擴展,往往不是即時就能看到的,教師應善于把問題和學習的機會一起交給幼兒,為他們主動獲取新經(jīng)驗提供一個發(fā)展空間。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由于經(jīng)驗不足而操作失敗,我便提出問題,誘導幼兒回憶以往的經(jīng)驗,使幼兒已有經(jīng)驗得到重組,并獲得了更多的新經(jīng)驗,連接式設問的及時提出起到了架接新舊知識的作用。
三、彈性式設問策略
運用時機1:當幼兒在活動中因能力弱處于被動時
煜航和鑫鈺在數(shù)學區(qū)玩“智力棋”的游戲,他們根據(jù)棋盤上的規(guī)則,搖骰子移動棋子并進行加減運算。當我再次走過來時,發(fā)現(xiàn)鑫鈺不玩了。我問:“你們怎么不一起玩了?”煜航說:“她老是不會計算,每次都算錯,還要我等半天。沒意思,我不想和她玩了?!蔽覇桍吴暎骸澳氵€想玩嗎?”鑫鈺點點頭。我對他們說:“那我們可以想想辦法呀!”我指著棋盤說:“如果不把它當作加減棋來用,還可以怎么用呢?”煜航聽了點點頭說:“那好吧,讓我想一想?!边^了一會兒,我又一次走過來時,看到他們又開心地一起下棋了。
能力較弱的幼兒,與同伴玩競技游戲時,常因能力弱而成為失敗者,有時不得不放棄游戲,成為觀望者。教師應因材施教,運用比較開闊的問題,幫助幼兒適當?shù)卣{(diào)整活動的規(guī)則與要求,不斷調(diào)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如案例中看到的,鑫鈺由于在計算能力上不如煜航,因此就受到了冷落。這時我運用彈性式設問策略啟發(fā)幼兒調(diào)整游戲的規(guī)則,適當降低要求,采取“小步遞進”的方法來適應不同的幼兒,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都能在活動中得到啟發(fā)與引導,幫助其順利地將活動繼續(xù)下去。
運用時機2:當幼兒在活動中探索不同的答案時
近期語言區(qū)里在開展拼圖講述活動,請幼兒根據(jù)拼出來的圖案講述相關的內(nèi)容。一鳴、唯勤、智龍正在拼圖,唯勤負責找圖片,一鳴和智龍負責拼,一會兒工夫他們就把圖案拼出來了。智龍開心地說:“是一只大獅子。”唯勤卻有點擔心地說:“獅子要怎么說啊?”我啟發(fā)他們:“關于獅子的事可多呢?你們知道什么呢?”于是,他們開始在語言區(qū)里忙碌地查找資料,一鳴和唯勤找到一本《動物百科全書》,智龍找到一本《獅子王》的圖書。找到材料后,他們就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興致勃勃地說起關于獅子的故事。
對于個性不同的幼兒來說,同一句話所傳遞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觀上,他們對事物的探究有著不同的喜好,教師應從關注教育活動的組成轉移到關注不同個性幼兒的發(fā)展,使師幼互動既面向全體,又突顯個別。
案例中,為了激發(fā)幼兒積極地參與談話活動,我讓幼兒通過拼圖的方式自己找出談話的主題,再運用彈性式設問策略,用比較廣泛的問題引導幼兒從不同渠道獲取所要的信息?!瓣P于獅子,你知道什么?”的提問看似隨意,卻能鼓勵不同個性的幼兒積極探索。對故事感興趣的,會去查尋一個與獅子有關的故事;對自然百科感興趣的,會了解獅子的外形、生活習性;比較膽小的幼兒,會簡單談談獅子的食物;比較愛表現(xiàn)的幼兒,可能會扮演故事中獅子的角色。彈性式設問策略調(diào)動了不同喜好、不同能力幼兒的智慧在談話中呈現(xiàn)??芍^精彩紛呈,效果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