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芳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基督徒的葬禮。在這個葬禮中我應該算做一個局外人。也許正因為是一個局外人才會有時間思考問題。我靜靜地站在人群中,望著鮮花簇擁的遺體和那一雙雙浸滿淚水的眼睛,聽著沉痛的悼詞和那哀傷的挽詩……眼前的一切讓我突然想到了人世間許多許多的事情。
我忘不了這樣一幕:在親人、朋友向遺體告別后,殯儀館的工作人員剛推著老人的遺體走了幾步,老人的大女兒就拼命地拽住車子一頭撲向了遺體,撕心裂肺地喊著:爸爸——爸爸——!那幾聲感天動地的呼喊令在場的許多人又一次流下了眼淚。人間真情永遠都是最感人的。此情此景。鐵錚錚的漢子也不會不為之動容。在模糊的視線中,我看到一大群人又一次圍住了遺體。隨后,我聽到工作人員體諒地說,抓緊時間再看最后一眼吧!
“最后一眼”?多么熟悉的詞語啊,它曾無數(shù)次地出現(xiàn)在我與朋友的玩笑中。而今天,在悼念一位死者的今天,當這幾個字從工作人員口中說出時,我的心卻猛然間為之一震。這真的是最后一眼了!此時只能用酸楚和殘酷來形容這幾個字。
其實,相對于短暫的人生來說,老天已經(jīng)給了我們足夠的歲月去和親人相處。只是我們沒有珍惜而已。直到最后訣別,才發(fā)現(xiàn)幾秒鐘的同在是那樣可貴。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當死亡真的臨到自己的親人時,又有誰會不為之悲痛呢?悲痛之余是否反思過,身為兒女的我們,有多少時候因工作忙、學習忙而忽略了年邁的父母。甚至平日里“忙”到連打個電話的時間都沒有,直到父母病了走了才有時間回來看一眼,到那時才后悔。為何當初不多抽出點時間陪陪父母。
俗語說“百善孝當先”,《圣經(jīng)》上也說,“孝敬父母,使你在世的日子得享長壽”。且不說長壽與否,單就孝敬本身來說,它就是一種美德。況且孝敬父母是理所當然的事。有時候當我們面對曾經(jīng)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時,總會覺得自己回報父母的是那樣微不足道,甚至覺得生為人子有時卻要向禽獸學習:山羊吃奶前腿總是跪著,小小的烏鴉還知道反哺?!扒莴F如此,人何以堪?”我想很多兒女在送父母最后一程時的淚水里都會有悔恨內(nèi)疚。所以,親愛的朋友,為了將來的淚水里少一些雜質(zhì)、多一些安慰,就從現(xiàn)在起多關(guān)心一下我們的父母吧。
在葬禮上,面對兩手空空的遺體,我不禁想起了法國大帝拿破侖。拿破侖可謂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一生南征北戰(zhàn),稱霸當時的整個歐洲,領土橫跨亞歐非。但他臨終前卻吩咐身邊的人為他做一個兩邊各有一個洞的棺材,好把自己空空的兩手展示給活著的人看。拿破侖想告訴人們,他一生為了名利奔波,但到最后仍然是兩手空空地來,又兩手空空地去。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有多少人在挖空心思地爭名奪利:官場上的勾心斗角。生意場上的爾虞我詐,家庭內(nèi)部的財產(chǎn)分割等等,讓多少人反目成仇,魚死網(wǎng)破;又讓多少人喪失了倫理道德,甚至人性敗壞到了極處。
歸根結(jié)底,這人世間的恩恩怨怨都來源于名利。可在死亡面前,名利卻分文不值。即使你賺了全世界也換不了生命。試想,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坦誠地對待別人。每一天都被親情、友情、愛情所包圍,那該有多好。這個世界除了名利,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珍惜的東西。
一次在瀏覽文學論壇的時候,偶然間看到版主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最想怎樣度過?這個問題雖說不是版主的原創(chuàng),但題目本身仍然極具吸引力。許多網(wǎng)友積極回貼,一時間論壇上眾說紛紜,好不熱鬧,回答最多的是和最愛的人一起度過……
如果要我回答這個問題,我會說,用感恩的心去快樂地度過這一天。之所以這樣回答,是因為人的生命太短暫了。仔細想想,即便活到百歲,一生在世的日子也不過只有三萬六千多天,況且人生七十古來稀,若加上其它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真正是黃泉路上無老少了。
這樣看來,用生如蜉蝣來形容人生命的短暫一點也不為過。在死亡面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動者,只能聽之任之,我們的生命太脆弱了。葬禮上死去的老人只有67歲,其家人說老人在離世前一天還好好的,當晚吃了不少涮羊肉呢,誰知第二天清晨就靜靜地與世長辭了。
生活中類似這種突如其來的悲劇。幾乎每一天都在這個世界上上演著。在通往陰間的路上,有老人有孩童,有君王有臣仆,有富戶有貧民……想到這些,我分外感謝造物主讓我今天還能夠活在這個世界上,讓我有機會沐浴溫暖的陽光、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品咂親情的滋味……因此,我要每一天都快樂地工作、學習,快樂地去面對人生中的一切不如意。
想著想著,我的心就快樂了,覺得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可笑。對于我們來說,快樂地度過一生都嫌短暫,又怎能把時間浪費在無端的爭奪上呢。想著想著。我就明白了為什么許多人彌留之際可以原諒自己一生都仇恨的人。
《智慧書》中說,“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jié)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痹诖艘f,我并不希望看到死亡,但我卻希望大家能多參加一次葬禮,因為每一次葬禮都會讓我們大有收獲,并讓我們在無法測知的未來,學會用快樂的心去迎接每一個晴天雨天,直到我們快樂地走完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