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23.9+1;S852.6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09)01-0019-01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其特點是組織器官形成肉芽腫、消瘦,體重減輕。
1病原
結核桿菌分人型、牛型和禽型。以牛型對牛的致病性最強。牛型結核桿菌是1種細長桿菌,單個或呈鏈排列,革蘭氏陽性菌,不形成芽孢,不運動。病牛滲出物和糞便的結核桿菌能存活多日,廄舍消毒可用2%~3%氫氧化鈉噴灑。
2流行病學
病畜是傳染源。結核菌可隨呼出的氣體、痰、糞便、尿、分泌物或奶排出體外,當易感染牛與病牛接觸時,或食入被污染的飼料、飲水等后可引起感染。
飼養(yǎng)管理不良,如廄舍陰暗、通風不良,牛群擁擠,密度過大,飼料營養(yǎng)缺乏和環(huán)境衛(wèi)生差等,都可加快該病的傳播。
3癥狀
牛感染結核病過程緩慢,由于患病器官不同,臨床癥狀各不一致。
(1)肺結核:初期咳嗽短粗、干咳,繼之咳嗽頻繁,呈濕咳帶痛,鼻漏呈黏性或膿性,呼吸次數(shù)增加,聽診有干性或濕性啰音,叩診胸部呈濁音或半濁音區(qū)。病牛呈漸進性消瘦、貧血、乳量減少。
(2)乳房結核:乳上淋巴結腫大,無熱無痛,后乳區(qū)可發(fā)生無痛性硬固腫大,乳量減少,乳汁稀薄,有的病牛乳房發(fā)生萎縮。
(3)生殖道結核:從陰道內排出白色或黃色混濁黏性、膿性液體,內含絮狀物,子宮角增大,母牛發(fā)情頻繁,性欲增強,屢配不孕或孕牛發(fā)生流產(chǎn)。
(4)腸結核:腸系膜淋巴結腫脹,疝痛,病畜食欲不振,病初腹瀉或與便秘交替,后呈持續(xù)性腹瀉,糞呈稀粥狀,混有黏液或膿液。
4診斷
牛結核菌素皮內試驗是目前奶牛場所采用的主要診斷方法。已成為常規(guī)檢疫制度,每年春秋各檢疫一次。有老的牛型菌素和提純牛型菌素試驗兩種。
4.1結核菌素試驗
(1)注射部位:成年牛在左側頸中部上1/3處;3月齡以內犢牛在肩胛前部剪毛,面積約5cm×5cm,在剪毛部中央,拇指與食指輕輕捏起皮膚,用卡尺量其皮膚皺褶厚度并記錄。
(2)注射劑量:在剪毛處中央用酒精消毒,皮內注射結核菌素原液:3月齡內犢牛0.1mL,3~12月齡牛0.15mL,成年牛0.2mL。
(3)觀察反應:于注射后第72h及120h兩次觀察反應。檢查注射局部溫度、疼痛反應及腫脹性質;用卡尺測量注射部皮膚皺褶厚度及腫脹面積,并做好記錄;在72h觀察的同時,須在第1次注射的同一部位,以同一劑量進行第2次注射;第2次注射后48h(即第1次注射后120h)再觀察一次并測量其皮厚。
(4)判定標準:陽性反應(+):皮膚皺褶比原皮厚增加8mm以上者:或局部發(fā)熱、有痛感并呈現(xiàn)界限不明顯的彌漫性腫脹,硬軟度似面團,其腫脹面積在35mm×45mm以上。
可疑反應(±):炎性腫脹面積在35mm×45mm以下,皮膚皺褶厚度增加5~8mm。
陰性反應(-):無炎性腫脹,皮膚皺褶厚度不超過5mm,或僅有堅實、冷硬、界限明顯的硬結者。
4.2提純牛型菌類試驗
在牛頸部一側中部剪毛,量皮厚后,皮內注射菌素0.1mL,72h觀察結果。當注射部位紅腫,皮厚增加4mm以上為陽性;皮厚增加2.0~3.9mL,紅腫不明顯為可疑;皮厚增加在2mm以下者為陰性??梢膳m毥?jīng)2個月后在同一部位,用同樣方法復檢。兩次可疑者可判為陽性。
為了準確,試驗時,可在頸部的另一側同時注射禽結核菌素做對比,若對禽型結核菌素的反應大于牛型菌素,則認為被檢牛不是牛結核。
5預防
加強防疫、定期檢疫是防治的有效措施。牛場應于每年春秋進行兩次結核檢疫,開放性病牛屠宰,無癥狀陽性牛應隔離飼養(yǎng)或淘汰。病畜污染的牛棚、用具用20%漂白粉、5%來蘇兒消毒。可疑牛于檢疫后的2個月復檢,凡兩次可疑者可判為陽性;引進牛須進行結核檢疫,確為陰性者再入場;患結核病的飼養(yǎng)員,及時從場內挑出。無癥狀的結核陽性牛可在一偏僻場地集中飼養(yǎng),該場母牛所產(chǎn)犢牛立即與母牛分開,喂3~5d初乳后,調入中轉站內飼喂,至20~30日齡做第1次結核檢疫;100~120日齡做第2次檢疫;160~180日齡進行第3次檢疫。如果3次檢疫全為陰性者可調入健康群。
(來源:中國養(yǎng)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