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才
“煙雨樓”是《天津老年時報》“春秋”版的言論欄目。
言論是版面的旗幟,必不可少。“春秋”版自然也應(yīng)開辟一個言論欄目。
“春秋”版是一個以記敘往事為主要內(nèi)容的專版,言論應(yīng)與版面內(nèi)容相契合,言論所及也應(yīng)以“往事”為主。
煙雨,煙霧般的蒙蒙細雨。如煙般飄忽不定,如霧般若隱若現(xiàn),如細雨般綿綿無休,若斷還續(xù),特別適合對追憶、思索往事的比喻。樓,兩層以上的房屋或建筑物的上層部分。岳陽樓、黃鶴樓,居高臨下,站得高,看得遠。酒樓、茶樓,飲酒品茗,高談闊論之地。煙雨樓是作者、讀者指點江山,對往事發(fā)感慨、抒情懷的所在。
往事如煙。以往的許多事已如煙霧般漸漸散去,消逝于無形,淡忘了,就像從未發(fā)生過一樣。因為人腦的記憶容量有限,只有將那些無關(guān)緊要的內(nèi)容刪除或存入幾乎從不翻動的地方,才能騰出必要的有效空間,存入大量有用的、新鮮的信息。
取名“煙雨樓”,源自唐朝詩人杜牧《江南春》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樓臺煙雨本是一幅美景,但與南朝相聯(lián),便景中融情,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大抵人在經(jīng)歷了許多事情后,總要得出感悟和體驗;各人的身份、心情、志趣、襟懷、見識不同,所抒胸臆也大相徑庭。星移斗轉(zhuǎn),歲月流逝,所有的人事都要變成以往。對于今天來說,它既不是錄音也不是照相,回憶的清晰和真切總要伴隨著時間的變易而淡化、而模糊。但是,它留給人的感受并不是“像霧像雨又像風(fēng)”。感受的東西,就像懸崖上的巖刻,總要深深地印在腦海里、靈魂中。
從這個意義上講,往事如煙亦如昨。也有許多往事盡管過去了幾十年,卻仍然念念不忘,一想起來,歷歷在目,就像發(fā)生在昨天一樣。這是因為這件事在某一歷史時期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甚至影響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所以記憶深刻。不能釋懷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事本身以及這件事造成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對這件事,對一些人,對過去年代,有著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悟,由此而產(chǎn)生經(jīng)過升華的對人生、對民族、對歷史的思考。這些感慨、感悟乃至思考,正是“煙雨樓”欄目的內(nèi)容。其他如老年人如何對待往事,懷舊憶舊的利弊得失,歷史恩怨如何化解等等,都是“煙雨樓”中談?wù)摰脑掝}。
自2002年10月“煙雨樓”開門納客以來,讀者、作者常來坐坐、聊聊,佳作不斷。更有何滿子、邵燕祥、蔣子龍、牧惠、工春瑜、陳四益、朱鐵志等名家、學(xué)者愿做“煙雨樓”樓主,發(fā)思古之幽情,抒感今之胸臆,啟發(fā)思想,振聾發(fā)聵。有讀者云“煙雨樓”雖刊發(fā)言論文章,但讀來一點兒不覺枯燥,其話題往往以較為生動的古今中外事例為論據(jù),深入淺出地闡述一個觀點或一種哲理,給人啟發(fā)與教益,使老年讀者感受到思想之美。
“煙雨樓”中觀煙雨,多少往事煙雨中。
(作者系《天津老年時報·春秋》責(zé)任編輯)
插圖/一克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