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 侃等
“吃肉與罵娘”的另一說
《解說“吃肉與罵娘”》(《雜文選刊》2009年3月上)一文,對“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之說的解讀可謂精到。通過廖君的“三個發(fā)現(xiàn)”,是見其洞察的敏銳、邃思的睿智。然而,我讀后仍有“不足”之感。
其一,廖君的前兩個“發(fā)現(xiàn)”,言之“說”者身居“上面”,且以“娘”自詡。此說雖也屬實,但只是一個側(cè)面,非俗云之“吃肉罵娘”。固為,就“上”、“下”分位而言,“罵娘”是通見的:“上面”的人,“肥肉添膘”仍嫌不足時。會罵娘;“下面”的人,“吃得飽而來覺吃得好”時,也會“罵娘”。這“上”、“下”所罵之“娘”,既非“國罵”中的,也不是具體的目標。都不過是“有所指”的虛擬“代稱”而已。
其二,廖君之“頂級受用”的發(fā)現(xiàn)最佳。確實,人民不會“小富即安”,祖國(娘)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盡如人愿?!岸似鹜雭沓匀?,放下筷子罵娘”的現(xiàn)象,總會有的。果真達到“上面的”和“下面的”聽著“罵娘”都很受用的境界時,大概就該聽不到“罵娘”聲了。
其三,社會上流傳的“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說法,也被說成“邊吃肉,邊罵娘”。這兩種說法大意上相同,但有所區(qū)別。依廖君所見,前者常出自“上面”某些“公仆”之口,用以指責“罵娘”的人。然而,如此解釋此說的人是少數(shù),多數(shù)人還是把“邊吃肉,邊罵娘”作為很早常的社會現(xiàn)象來看待。
愚以為,“邊吃肉,邊罵娘”的說法最為實際。就是說,人們(涵括“上”、“下”兩個層面的)越是在“吃肉”時越“罵娘”。
比如,“公仆”得以擢升,卻聯(lián)系到“錢”沒跟著漲,心里既高興又想罵娘;工人漲了工資,會想到比事業(yè)單位的水平還差得遠,錢攥在手里也要罵娘;都說教員現(xiàn)在“吃香”,可每當調(diào)資時,總會聽到公開的“罵娘”:怎么就比不了公務員呢……這就是“邊吃肉,邊罵娘”。因為在“不吃肉”的時候,往往想不到,反倒很少“沒事兒就罵娘”。
總之,“吃肉罵娘”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心態(tài)的反映,與人的欲望相關,除了有“公開”與“暗地”的區(qū)別以外,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誰若想遏制或者奢望其消失,他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只有社會不斷地進步,體制、制度不斷地完善,這種現(xiàn)象才可能逐漸地自行消失。
閻侃(天津)
社會浮躁才是“應賽教育”的根源
讀了《應賽教育:藝術早衰證》(《雜文選刊》2009年3月[上]),我感到一種心酸與無奈。筆者想到了唐代曹松《己亥歲》中的一句話:“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笨梢哉f每一個比賽第一名的背后,都有無數(shù)個應賽教育的成功者付出沉重代價。這一切的根源便是社會的浮躁。
如今一些浮躁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顧子女的興趣愛好一廂情愿地要求子女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那些可以一夜成名的比賽。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必然會心情浮躁,從此。社會的浮躁得以延續(xù)。
俗話說。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但社會的浮躁風氣將這句經(jīng)典名言打入冷宮。人們崇拜的偶像不再是默默無聞的科學家,而是一夜成名的歌星,一夜暴富的富豪。同樣一些科研人員不再愿意熱衷于科學研究,為了追求論文的數(shù)量不惜弄虛作假甚至抄襲;一些作家不再潛心寫作,為了稿費拉長文章,甚至剽竊別人的作品。
浮躁的社會可以在短時期內(nèi)獲得曇花一現(xiàn),但長久下去必然要為這浮躁的“曇花一現(xiàn)”付出沉重的代價。為了自己。也為了全民族的長遠利益,還是摒棄浮躁,踏踏實實做一些事吧。
張宇(遼寧)
經(jīng)不住問的事多著呢
《雜文選刊》2009年3月上旬版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馮日乾先生的《經(jīng)不住三句問》?,F(xiàn)實中,經(jīng)不住問的事實在太多了。
多年來,每有礦難發(fā)生,都會有許多部門被問責,而“以維護職工合法權(quán)益為基本職責”的工會卻一向平安無事,誰能告訴我,這究竟是為什么?
媒體上常有這類報道:某公安機關逮住了一個偷自行車的竊賊,經(jīng)過審訊,該竊賊供出了數(shù)年前盜竊汽車的案件……我不明白,公安機關究竟有何妙招,讓竊賊一下子變得“老實”了呢?
消費者像躲瘟疫一樣躲著偽劣商品,最終卻還是將偽劣商品購回了家,而經(jīng)過專門訓練、裝備精良的有關部門,卻怎么也查不出偽劣商品(否則,為什么不懲治呢?)。
國家早有明文規(guī)定,網(wǎng)吧不準接待未成年人,可你去網(wǎng)吧看一看,網(wǎng)吧里坐著的多數(shù)是未成年人!有關部門是不管呢,還是管不過來呢?
馮日乾先生說得沒錯:“經(jīng)不住問的事多不可怕,怕的是有一些你還不能問”。在此,筆者還要補充一句:更可怕的是有相當多的國人對某些荒誕怪異之事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任何疑問!
王海銀(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