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祺
這幾年,學校教學環(huán)境不斷改善,但每次摸著教室墻壁,我總覺得它過于冰冷。正所謂,環(huán)境影響人,也能塑造人。一種文化環(huán)境,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所以,努力地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和諧的課堂文化環(huán)境,是教師對學生成長負責的表現。
于是,我開始向教室的墻壁“開戰(zhàn)”,我要讓它“活”起來。而我在這個摸索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一廂情愿的數字化
起初,在教室前面黑板的一邊貼上各科成績表,我的意圖是讓學生形成一種競爭氛圍。隨后,我又在教室后面黑板的一邊貼上一張我班的“每周表現情況統(tǒng)計表”,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量化處理。
應該說,剛開始的一兩個月,學生能在這種環(huán)境下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我覺得,教室的墻壁給我激活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后,我留意到部分學生情緒低落。還有些學生因為統(tǒng)計表分數的問題而爭吵。我覺得問題似乎嚴重了,便找了幾個同學聊了一下。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現在每天一進教室,就會看到后面的統(tǒng)計表,覺得很壓抑,上課時有時看到前面的成績表,感到很厭倦。同學們都覺得教室的墻壁被這種數字化的表格充斥著,會給他們一種沉重壓抑的感覺。有的甚至還說,再這樣布置下去,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
學生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我當初想通過數字量化的形式裝點教室的墻壁,從而營造一種競爭激烈、獎懲透明的課堂文化環(huán)境。但我是站在班主任的高度去思考的,忽略了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身心特點,表上的數字冷冰冰的,間接體現出我對學生的冷漠。這個階段維持了將近半個學期,看來,要對墻壁進行一番“改造”了。
二、眼花繚亂的無的放矢
接著,我開始發(fā)動學生把教室的墻壁“裝點”起來。學生的畫作、書法作品,我都張貼上去。我每周都會要求我班的學生周一上交自己的書法作品,然后吩咐學生全部張貼上去。由于數量不少,我把教室墻壁上能張貼的地方都貼滿。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貼在教室這種公共地方的時候,眼睛里有一種喜悅興奮的光芒。我再接再厲,對教室后面的黑板進行“革新”。以前是學校布置了墻報任務,班上才會由幾個墻報能手去完成?,F在,我是這樣安排的:每周更新一次,每次為四人一組,每期的主題不限、版式自定。我要讓他們動手親自參與到墻報的設計中,既鍛煉了他們,也營造了一種積極自主的課堂文化環(huán)境:教室是我家,營造靠大家。
開始的三個星期,效果特別明顯。學生的書法作品特別用心,不少老師也說我班很有文化氣氛,墨香彌漫在整個教室。我看到出墻報的學生,課余積極地收集資料、熱烈討論,的確很開心。可是,問題又出來了。一個月后,我發(fā)現不少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馬虎應付,墻報也出得亂七八糟,隨意拼湊。整個教室的墻壁像張大花臉,令人眼花繚亂。我感到非常迷惑,我這次可是完全讓他們自己來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我又把學生找來,在他們的談話中,我找到了答案:一是不管寫得好與壞,總之都能掛上,缺少必要的準入,所以不值得用心去寫;二是不知道怎么出,很盲目,組員間又相互推卸,缺少必要的指導與規(guī)范。
這次的做法表面上是對學生的尊重,實際上是對學生的放任,是更嚴重的不尊重。因為,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對職責的冷落,是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對學生的了解以及必要的指導是對教室的墻壁進行解放所必備的。
三、有限的空間,合理的規(guī)劃,謀求最大的效益
在不斷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營造課堂文化環(huán)境的重要性。我決定從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美育以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協調出發(fā),針對我班的具體現狀,務求使我班的墻壁布置形成三個特色。
1. 有序、和諧
我計算過,教室的墻壁(包括后面的黑板)可以分成五個板塊:前面黑板兩邊;教室中間的兩邊墻壁;教室后面的黑板以及兩邊。所以我把它分為五個板塊的內容:校園新知(學校以及班上的最新通知);有報天天讀(報紙剪貼,這是主打板塊);創(chuàng)作天地(學生的最新作品,有選擇地張貼);書畫一角(名家書畫的鑒賞);墻報。至此,我對墻壁進行了合理規(guī)劃。
這次我吸取教訓,在內容的選擇上,我會定期規(guī)定主題,如“如何擺脫考前壓抑”“讓我們共同為汶川祈禱”等,然后就圍繞這一主題,從報紙的剪貼、學生的作品到墻報,都會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力求有序。并且規(guī)定張貼的高度不能過低(一般在1.3米以上)。張貼設計時,力求整齊劃一,高度要統(tǒng)一,數量上也要有適當控制,色彩不能過于鮮艷。
2. 豐富、均衡
選擇的材料分文字、圖片、書畫(這些都是從報紙或相關材料上摘取的)等,范圍盡量廣泛。例如,“有報天天讀”這一板塊,我分體育、政治、經濟、娛樂、笑話等,范圍有本市、省內、省外、國際等,形式有文字、圖片、漫畫等。其中,“汶川大地震”以及“考前多知點”這兩期,我認為是設計得最為成功的,深受學生甚至任課老師的歡迎。
所選取的材料,兼顧了不同類型的學生,力求一個主題能拓展幾個知識面,引導學生均衡發(fā)展。例如“端午節(jié)放假”,包括放假的意義、節(jié)日的來源再到當天的龍舟盛況,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的認可以及留心身邊事等習慣。
3. 集中、有效
我覺得對教室墻壁的“裝點”,表面上看內容各異,但必須有條主線牽著。比如,“網絡,想說戒你不容易”,這是我定的一次教育主題,于是我搜集的資料就偏重于這方面。這樣有兩個好處:增強這段時間的教育效果,有說服力;無形中形成一種與時俱進的課堂文化環(huán)境,它不再是靜態(tài)的。
每次主題的確定,都從班的現狀出發(fā),讓學生感同深受,這樣才會有效。比如,每到考試前,我班大部分學生總會有較重的焦慮情緒。于是,我把報紙上的有關報道介紹剪貼下來(《廣州日報》、《東莞日報》等定期都有相關版面),并選取部分學生先讀,然后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最后再貼上去。這種做法有效地緩解部分學生考前的不良情緒。
經歷這三個階段后,我在教室墻壁裝扮方面已慢慢積累到一點方法與心得。要想在這有限的空間里,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師生共同打造一種積極和諧的課堂文化環(huán)境,并不是一件易事。循序漸進、力求有效是我最大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