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杰 徐 睿
[摘 要]產品責任法是經濟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代各國都很重視產品責任立法。隨著我國加入WTO,對外貿易不斷增多,因產品責任引發(fā)的糾紛也屢屢發(fā)生。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傳統(tǒng)的產品責任法律制度受到了沖擊。本文從產品責任立法等方面指出了我國產品責任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對其完善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產品責任;產品缺陷;損害賠償
近年來,外國商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以其先進的技術含量和相對優(yōu)秀的品質贏得了極大多數(shù)中國消費者的青睞。但是,在進口商品品種和數(shù)量的大幅度增加和消費人群的不斷擴大的同時,有關進口貨物的投訴和糾紛也逐漸多了起來,消費者將廠家和經銷商告上法庭的案例屢屢見諸報端。在糾紛過程中,我國的消費者似乎很難在產品糾紛、產品責任事故發(fā)生后,及時確定責任、得到補償、保護自己的權益。究其原因,我國產品責任法律制度有很多欠缺,對消費者的保護規(guī)定的不夠完善。
一、我國產品責任概述
產品責任是19世紀中期以后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特殊侵權責任,是現(xiàn)代工業(yè)和科技發(fā)展的產物。它是指生產者、銷售者因生產、銷售有缺陷產品致使他人遭受人身、財產損失所應承擔的損害賠償民事責任。
我國產品責任立法起步較晚,1986年國務院制定了《工業(yè)產品質量條例》,其中主要規(guī)定的是行政責任,產品也只限于工業(yè)產品,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品責任法。1993年2月22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并于2000年進行了修改,它包含了產品責任法的主要內容。我國《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其他一些法律法規(guī)也包含了大量的產品責任法的內容??梢?我國產品責任法的規(guī)定比較分散。
二、我國產品責任法律規(guī)定存在的問題
1.缺少一部完整的產品責任法。我國在產品責任立法上采取的是分散立法的模式,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統(tǒng)一的產品責任法。關于產品責任的規(guī)定散見于《民法通則》、《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主要法律及一些相關法律法規(guī),如《工業(yè)產品質量責任條例》、《藥品管理法》、《食品衛(wèi)生法》中。這種立法模式會帶來立法上的矛盾和司法中的混亂,并且《產品質量法》將國家對企業(yè)實施的產品質量監(jiān)督管理的行政法規(guī)范和企業(yè)承擔賠償責任的民事法規(guī)范,共同納入同一部法律調整之中也是欠妥的。
2.產品范圍規(guī)定過窄。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二條規(guī)定,“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建設工程不適用于該法規(guī)定。但是建設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屬于前款規(guī)定的產品范圍的,適用該法規(guī)定。” 我國是從產品的來源和目的的角度來定義產品的,對產品的范圍定義比較窄。首先,必須經過加工、制作。這就排除了未經過加工的天然品(如原煤、原礦、天然氣、石油等)及初級農產品(如未經加工、制作的農、林、牧、漁業(yè)產品和獵物)。其次, 用于銷售。這樣,非為銷售而加工、制作的物品被排除在外。那么,消費者在購買這些產品受到侵害后,就無法依據產品責任法來獲得賠償。
3.我國的產品缺陷制度存在雙重標準。首先,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6條第2款規(guī)定的:“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通常稱為生產標準。這里所說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就值得推敲。所謂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當然是指我國的標準,而由于我國現(xiàn)有的科技發(fā)展水平、生產工藝水平和加工制作水平是相對落后的,因此該類標準和發(fā)達國家比起來也是要求較低的。因此,按照我國現(xiàn)有的生產標準衡量為“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不等于就是安全的產品。這就會出現(xiàn)國外產品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生產的產品,在不符合其本國國內要求的情況下,卻符合我國對該產品的要求,從而可以在我國市場上出售的情況。這些產品造成了我國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時,卻可以根據我國法律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其次,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6條第1款規(guī)定的:“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通常稱為安全標準。既規(guī)定“不合理危險”缺陷,又規(guī)定“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缺陷,容易出現(xiàn)因標準不統(tǒng)一而導致實務中寬嚴把握不一致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對適用標準的困惑而無法正確適用法律的問題。
4.我國產品責任賠償數(shù)額過少。前一陣沸沸揚揚的SK-II化妝品退貨事件中寶潔公司的態(tài)度不禁讓我們又想起了2000年的“東芝筆記本電腦事件”和2001年的“三菱越野車事件”。東芝公司在給予美國用戶10.5億美元賠償?shù)耐瑫r,卻僅僅給了中國用戶一個免費下載的補丁程序軟件,并表示不會給中國用戶經濟賠償。而在三菱V1、V3型越野車因嚴重的質量安全隱患致使多名中國消費者車毀人亡時,三菱公司只承諾為存在質量隱患的三菱車用戶免費檢修并更換后制動油管,僅此而已;而且,更換的條件還相當苛刻,磨損的換,不磨損的不換。如今,寶潔公司為消費者退貨的條件一樣相當苛刻,必須持柜臺購貨憑證,而且剩余化妝品不得少于1/3,并要求退貨的消費者簽訂SK-II化妝品不存在質量問題的協(xié)議。同樣是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為何在美國,消費者能得到巨額賠償,而在中國,消費者或者得不到任何賠償,或者即便得到了賠償也是障礙重重,所得杯水車薪呢?可見,我國《產品質量法》在保護消費者方面還有些力度不夠,才給國外企業(yè)可乘之機。
由于我國《產品質量法》沒有規(guī)定賠償?shù)臄?shù)額,因此消費者只能按照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除可以獲得增加一倍的賠償外,只能要求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梢?消費者在受到侵害后所能得到的救濟實在有限。
三、我國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的完善
1.建立統(tǒng)一完善的產品責任法律體系。我國一直沒有一部完善的產品責任法,筆者認為我國應形成一個結構合理,內容和諧,層次分明的產品責任法體系。專門的產品責任法應突出其“民法性”,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來調節(jié),而是更多的運用市場手段來調節(jié)。從而確保受害人的權利得到及時、合理的補救,促使生產者、銷售者依法承擔應有的賠償責任,并使之成為審判機關審理產品責任糾紛案件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法律依據。
2.產品的范圍應進一步擴大。
(1)應將天然產品和初級農產品納入產品范疇。近年來,水果蔬菜的種植噴灑大量的農藥,還有個別銷售者為了使水果看起來新鮮而噴灑硫酸等有毒物質。還有一些天然產品的銷售者未經檢驗該野生物是否含有毒素、或因保管不當致野生物變質而致人損害。這些行為都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而消費者卻沒有正當?shù)姆梢罁笊a者或銷售者承擔責任。
(2)應將無形產品納入產品范疇。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電力、天然氣等產品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應用的增多也會導致引發(fā)的糾紛增多。因此,我國應該在立法確認這些無形產品為產品范圍,也使得消費者有維權的依據。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也使得因為軟件等高科技產品引發(fā)的糾紛也開始顯現(xiàn)。因此,可以預見,隨著我國消費者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由智力成果而引發(fā)的產品質量糾紛將逐漸增多,所以我國應盡快將其納入立法之中。
(3)血液及其制品應納入產品范疇。我國對血液發(fā)生問題往往都是用醫(yī)療事故處理的。而我們都知道,在醫(yī)院輸血是要交錢的。因此,血液在醫(yī)療過程中,實質上是被用于銷售的。即使是無償獻血所獻血液,也還是被采血單位“出售”。而現(xiàn)實中我們也看到,很多事故的發(fā)生是因為醫(yī)務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對血液的檢測沒有盡到注意義務,才導致被輸血患者傳染上艾滋病、肝炎等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督促醫(yī)院盡其職責,筆者認為應將血液及其制品作為產品責任中的產品。
3.完善產品缺陷制度。前面筆者已論述過,我國產品缺陷制度存在著雙重標準,即:“不合理危險”和“強制標準”。而這種立法規(guī)定不利于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在實踐中也容易產生矛盾。因此,筆者認為,我國產品缺陷應建立“不合理危險”這一單一標準。
4.建立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
(1)改變對企業(yè)的過分保護,確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原則。
(2)嚴格限定構成要件。
(3)對賠償數(shù)額可以有所限制,不宜過高。
(4)對國內企業(yè)與國外企業(yè)采用統(tǒng)一標準。
四、總結
隨著我國貿易的不斷發(fā)展,可以預見未來因產品責任引發(fā)的糾紛會越來越多。我國除了要大力發(fā)展經濟,提高生產技術,嚴把質量關,從而減少產品質量責任外,亟須解決的是制定一部完善的產品責任法,來應對對外貿易及我國國內的產品責任糾紛,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的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 專家評說加入WTO后的中國3.15事業(yè)”[N].上海法治報,2001-02-21.
[2] “ 認真對待消費者才能擁有消費者-三菱帕杰羅越野車質量事件反響強烈”[N].南方周末,2001-03-15.
[3]何莉萍. 歐美產品責任法的借鑒和啟示[D].中國學位論文全文庫,2002,(04):56.(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