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教育方針,還是新課標都強調“美”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這里所說的“美”即“美育”,審美教育。美育著重培養(yǎng)青少年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開啟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美育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新人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方式。它具有獨特的內容和魅力,它的作用毋庸置疑。語文教學是生活教育,是審美教育,我們應教會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創(chuàng)造生活應有的美。語文教材和資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載體,語文教師應憑借語文學科的獨有特點,有意識地進行美育滲透。但由于種種原因,中職語文教育呈現出純工具性和實用性的特點,語文教育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功能即加強人文教育,塑造人的靈魂的功能卻被忽略。文學作品教學也深深打上功利性的烙印。很多教師完全不顧學生實際,或用作題方式解讀文學作品,或因循可怕的文學闡釋習慣等等……本應活潑生動、有血有肉、充滿靈氣的文學課堂,被弄得死氣沉沉、枯燥無味,造成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嚴重流失,嚴重傷害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認為,這樣的教法應徹底摒棄,代之以引導個體通過審美體驗去擁抱文學作品的教學方法。具體應把握以下幾點:
一、教師應成為學生感受和鑒賞文學美的引導者
“文藝是依據美的法則而創(chuàng)造的?!币磺形膶W作品都是作家審美的結晶??v觀教材中的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精彩的文面無不閃爍著熠熠生輝的美點,生動的形象無不透出斑斕的色彩,蘊涵美的意境折射出時代的靈光。但是作品的美點的存在方式和價值取向各有不同,或藏或露,或明或暗,或剛或柔,教師若能從文學作品的基本特質出發(fā)扣住具體文章的表述要素,析出融于作品中的美的個性、美的品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意象、美的造型,并定格這些美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和獨特作用,析出其與全篇美學形象的具體聯(lián)系,無疑可以一箭多雕。著名美學家蔣孔陽說:“教會學生發(fā)現美,是藝術教育,對于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十分有意義?!蔽膶W作品的優(yōu)雅之美因其柔媚、和諧、安靜和秀雅而怡人性情,崇高之美因其粗獷、激蕩、剛健和雄偉而撼人心魄,而平凡之美卻因其質樸、素淡而常為人所忽略。中職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他們對于知識的認識力、理解力、消化力要明顯薄弱一些,針對這樣特殊的學生,教學中我們應引領學生于細微之處發(fā)現平凡之美,從表象中發(fā)現本質之美。這就離不開對語言的品味、對意境的感受。
(一)品味語言美
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語言,文學是語言的藝術?,F行中職語文課本中選入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家名作,這些作品對于語言的選擇加工極其慎重,精妙的語言極富魅力,給人以多方位的美感。魯迅《阿Q正傳》的語言活潑、生動、風趣,無論敘事還是抒情,語言既樸素清淡,又凝練深刻,以形傳神,形神兼?zhèn)?。如課文節(jié)選中十分形象地刻畫出阿Q特有的神態(tài),特有的語言,特殊的生活經驗、教養(yǎng)和心理,入木三分地表現出阿Q的復仇心理和精神勝利。而《雷雨》的語言又是多么的洗練、簡潔,劇中的潛臺詞,極具表現力?!逗商猎律返恼Z言文字可以表現多種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攝影美……
(二)感受意境美
意境指文學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作者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而融合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優(yōu)秀文學作品所營造的藝術境界比實際生活更美,更富于情韻,能使讀者產生一種超然筆墨之外的聯(lián)想和感受,使精神得到愉悅和陶冶。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意境恢弘,氣勢磅礴,充滿進取精神和堅定的信念,毛澤東用他博大的胸懷、贊賞的目光,感嘆著“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感嘆著“萬類霜天競自由”。他以主人翁的精神居高臨下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以他偉大的人格魅力,使全詩充滿一種慷慨激昂的情緒?!对賱e康橋》中詩人徐志摩將自己多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練的詩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個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間。由于詩人巧妙地把氣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為一,因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勻稱柔和的境界。在詩人眼里,那河畔夕陽中的柳條被鍍上了一層富麗而又嫵媚的金色,在微風里輕輕搖擺,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美艷絕倫的新嫁娘,這新娘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心中蕩漾。在詩人眼里,那柳蔭下波光瀲滟的清泉,沉淀著詩人像彩虹一樣絢麗迷人的夢……
當然,美本身就是萬象紛呈的,在中職語文課本中的體現也千姿百態(tài)。學生往往因為缺少生活,發(fā)現不了作品藝術之美,又因不能學以致用發(fā)現不了生活之美。這就要求教師靈活引導,把生活之水引入課堂,把課堂拓展到生活,求得課堂和生活的互補,學生的發(fā)現美、欣賞美的能力將會大大提高。
二、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力
當我們引導學生發(fā)現和捕捉到美點后,接下來就該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扣住美點,以文學語言為載體,通過激趣、品讀、感知、聯(lián)想、頓悟,切實把握美的個性特征,進而神聚化合,將作品中完美的形象再現于眼前,使學生在經歷語言訓練、思維訓練的同時,受到美學形象的感染與熏陶,正如劉勰所說:“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云之色?!边@樣,才能重現作者所描繪的情景,傳虛成實,使那些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形象鮮活起來,更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這里審美想象力越豐富,學生對審美對象的認識與把握就越具體,對審美對象的再造就越真實。正是由于這種再造社會具象的積累,才豐盈了學生的知識倉庫,這種積累越多,學生審美想象力的基礎就越厚實。
對文學作品來說,想象是理解的翅膀。首先,要著眼整體,把握全局,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大致內容和基調,想象散文所描繪的圖畫,感受回蕩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吟唱,體味蘊涵其中的作者的情感涌動。如茅盾的《風景談》中描繪了六幅景色優(yōu)美的風景畫,要讓學生通過想象來欣賞,在自己的腦海中一一展現這六幅圖畫。當然不能只是鼓勵學生分別理解欣賞所描繪的六幅畫面,還要引導學生將六幅畫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思考,看看它們是如何圍繞中心展開并逐步深入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六幅風格各異的風景畫,從沙漠寫到溪流,從清晨寫到傍晚,從晴天寫到下雨,初看這六幅畫寫得很隨意,但仔細品味卻可以發(fā)現它們不是孤立的、散亂的,各個畫面的內容是緊密相連的。文章的題目是“風景談”,所以文章每一幅畫都落筆于繪景,作者的真正目的又不是寫景,因而文章又處處著眼于寫人,人的活動始終是風景的主宰。對解放區(qū)軍民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贊美這一中心,像一根紅線貫穿六幅畫面的始終,將文章的各部分內容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次,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這種想象不是天馬行空胡思亂想,而是在原作基礎上的再創(chuàng)作。真正的文學作品總是常讀常新,給閱讀者帶來發(fā)現的喜悅。因為作者在創(chuàng)造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為了典型地反映客觀事物和追求社會效益,往往采用文約事豐的創(chuàng)作方法,作品文本只提供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框架,其中留有空白,我們要將我們的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讓他們攜情入文,因情悟文,把作品的不確定性和空白處按照自己的個性解讀并組織起來,以獨創(chuàng)性和豐富性來徹底改變文學教育中的簡單化現象,那么文學教育必將充滿創(chuàng)新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的樂趣。如教學莫泊桑小說《項鏈》,文章的結尾是:佛來思節(jié)夫人感動極了,抓住瑪蒂爾德的雙手,說:“唉!我可憐的瑪蒂爾德!可是我那一掛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了。令人驚嘆,引人深思,真是回味無窮。怎么可能呢?瑪蒂爾德十年含辛茹苦,才還清了一筆“風流債”,竟是為了一掛假鉆石項鏈?學完本課后,教師可讓學生續(xù)寫結尾,在原作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采用多種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們進行文學作品教學的同時,還要訓練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用語音語調的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感情;用不同的停頓方式和重讀方式來表現作品的內容與情感。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個性化的朗讀等,感受和體味蘊含在字里行間的豐富內容,把握表達感情的基調。教師要找到最佳的訓練朗讀方式,要善于營造朗讀的氣氛,引導學生漸入佳境。通過激情朗讀,讓學生感受文學之美,吸取文學素養(yǎng)。如教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筆者就先放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朗誦的《荷塘月色》錄音帶,在教師適當的點撥后,引導學生在優(yōu)美的配樂中輕聲朗誦,特別是第四至第六段的精彩段落,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欣賞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這里的夜、月、樹林、小路、荷葉與荷花,都抹上了一層迷離和神秘的色彩,仔細品味,學生會隨作者一起沉入一個理想的冰清玉潔的世界。到了這樣的境界,便能讓學生體會課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又能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受到美的熏陶。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筆者仍是采用誦讀法,讓學生一遍一遍地朗讀,從各種角度,一遍一遍地體會,教師相機點撥,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詩人對母校的摯愛深情,把這種深情融進了悄然離別時沿康河所見的景象和自己的想象中:夕陽金柳、波光艷影、青荇柔波、潭映彩虹……母校在詩人心目中是那樣的輝煌秀美,詩中飽含著詩人對母校的虔誠恭敬、無限珍愛無限依戀之情。這些朗讀方法的引入,既增加了課文的文化氛圍與知識含量,又省去了教師很多的講解、示范的時間,以很大的牽引力引導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人說,人生的瀟灑與愜意,人生那種徹底的享受,是文學和文化才能給予的。筆者認為朗讀則是這種享受所達到的極致。
總之,文學作品教學應像潤物的春雨,像夏夜的清風,才能使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質,轉化為清洌的甘泉,去滋潤荒蕪的心田,蕩滌污濁的心靈,陶冶品性,引發(fā)創(chuàng)造,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處處體現著美,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包含的美感,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用美育去點燃學生心靈美的火花。
參考文獻:
[1]張鋒.淺談文學作品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02).
[2]胡紅梅.淺談新課標下的文學作品閱讀教學[J].現代語文,2006,(11).
[3]施曉燕.淺談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J].現代語文,2006,(02).
[4]以群.文學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5]王朝聞.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7]袁行霈.歷代名篇賞析集成[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
(鄒國飛福建福州跨洋中等職業(yè)學校35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