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挂舱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梢?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刺激學生學習的最有力的因素,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善于運用具體手段和技巧,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時代,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xiàn)語文教學效果的音、形并茂,創(chuàng)建一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情境,有利于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手段改革,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一
一般說來,上課預備鈴一響,學生應該迅速回到課堂做好下一節(jié)的準備,但學生往往不能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情緒還停留在課間,甚至還在低聲交談。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毙睦韺W也告訴我們:一節(jié)課的開頭是學生有意注意最集中的時候,也就是教學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此時緊扣課堂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情緒拉回課堂,使他們的注意力很快地轉移到課堂學習上來。而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夠提供文本、圖形、圖像、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所以,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的學習有如身臨其境般真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迅速投入到新的課堂教學中。例如,筆者在講授《邊城》時,把黃磊的歌曲《等等等》做成幻燈片,播放時歌聲隨著歌詞一同出現(xiàn),既給學生以視覺形象,又給學生以聽覺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在音樂中給學生營造一種凄婉傷感的氛圍,讓他們用心去體味人物的心情,進而去激發(fā)他們探究故事情節(jié)人物命運的興趣。又如《祝福》一課,講課前播放電影《祝?!返慕Y尾部分,在祝福的禮炮聲中,大雪紛飛的情況下,孱弱的祥林嫂,滿頭花白的頭發(fā),拄著比自己長的竹竿,挎著放著空碗的竹籃,蹣跚在魯鎮(zhèn)的大街上,不停地向上天發(fā)問:“人死后到底有沒有靈魂?有沒有靈魂?……”最后倒在了風雪中。這一情景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們的心:為什么一個乞丐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她會死掉?當然就會讓學生們順著這條思路去尋找殺掉祥林嫂的元兇,從而進入課文的分析。
二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而現(xiàn)今則是信息知識的時代,那么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如何獲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這也是如今課堂教學的一個挑戰(zhàn)。
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信息的輸入(吸收)和輸出(表達)的課,語文教學的過程,也是一個信息傳導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要提高質量,就是要大面積、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從而發(fā)展智力、形成能力。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采取現(xiàn)代的信息手段,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給學生呈現(xiàn)盡可能多的知識信息。網絡和多媒體的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幫助。讓學生不僅有視聽的美感,又有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提高,還能有效地組織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不至于讓學生一節(jié)課都昏昏沉沉,課堂上死氣沉沉。在講授《蘭亭集序》時,筆者把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作為切入點,利用幻燈片引出中國文字的發(fā)展史——甲、金、篆、草、楷、行,同時在每個階段講解出現(xiàn)的書法大家,如秦漢時期的李斯,魏晉時期的王羲之、王獻之,唐宋時期的張旭、顏真卿、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等,元明清時期的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近現(xiàn)代的啟功等,讓學生了解我國書法藝術的源遠流長,體會漢字的藝術魅力。又如在講授《道士塔》的時候,利用幻燈片給學生展示敦煌藝術的發(fā)展,從魏晉到唐宋,讓學生產生民族的自豪感。同時也給學生展示敦煌莫高窟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一批批外國侵略者如何把一車車經卷、帛畫等大量文物運走,還有那個身體瘦弱、形容枯槁的穿著棉布長袍的王道士,都激起學生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忱,同時還給學生們觀看了中央十套的節(jié)目《探索發(fā)現(xiàn)——莫高窟》,這些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眼界,讓他們得到知識受到教育,讓他們接受了一次精神思想上的洗禮,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活躍了課堂。
三
語文學習是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把語文學習變成最優(yōu)化、富有美感效應的藝術,才能使學語文變成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學生的審美感知力既要求對色彩、音韻、節(jié)奏、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銳感知,更要求以豐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靜止的文字,轉變?yōu)轷r明可感的形象,因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現(xiàn)”(黑格爾)。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充分利用其直觀性、生動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創(chuàng)造課堂情景,把學生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學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在“視”中感受形象美,在“聽”中感受音韻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促進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特定情境中,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在教學《為了忘卻的紀念》時,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徐白烈士所譯裴多菲“生命誠可貴”一詩,再配上激越悲壯的音樂,輔以裴多菲的影像,讓詩文、畫面、音樂三者交匯成一支革命者的贊歌,學生能不對徐白烈士產生無限的崇敬嗎,能不對裴多菲及其作品發(fā)生興趣嗎?被感動的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進入真實感人的情境中能不產生獨到的體悟嗎?講《胡同文化》時,把老四合院、胡同等古老建筑配以京韻的樂曲《大碗茶》展示給學生,使他們深刻地品味老北京所蘊涵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氣息,從而產生一種深深的向往懷舊之情。
四
多媒體的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聲、圖、文并茂,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幫助解決課堂重、難點,直觀演示,利于深入理解課文。在講《竇娥冤》時,為了能讓學生全面理解元雜劇這一文學常識,就把元雜劇的重點知識——劇本結構、音樂構成、戲劇角色和劇本語言一一做成幻燈片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便能清晰地掌握。本課的重點是“三樁誓愿”,是來進一步證明女主人公竇娥的冤深似海和強烈的反抗性格,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首先給學生觀看電影《竇娥冤》(秦腔)片段,欣賞演員精彩的表演、激昂鏗鏘的聲腔、渾厚悲憤的音樂,來達到視、聽上的理解;接著展示“三樁誓愿”的圖片,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歸納其內容;再次,用幻燈給學生展示一個問題:“‘三樁誓愿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這樣本課的重點就非常清楚地解決了,學生也不會因戲劇的枯燥乏味而敬而遠之了。
利用教學輔助手段,還可以利用課堂的最后時間,及時進行反饋,有效回憶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到確實學到知識,從而激發(fā)其對語文課的興趣。每節(jié)課講完,筆者都會利用一張幻燈片給學生一個小節(jié)讓他們對本堂課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識和回憶,尤其在講文言文時,小節(jié)顯得更為重要。如講授《赤壁賦》時,課上完了用幻燈片把本課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展示出來,讓學生有一個回憶記憶掌握的過程,同時還出了幾道有關知識點的題,讓學生鞏固本課的知識,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達到了省時、省力、高效反饋的良好教學效果。尤其在練習課或復習課中使用多媒體,更能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點。教師把學生應掌握的字詞、成語、病句等基本知識和解題技巧系統(tǒng)化,并把知識點做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不僅強調重點難點,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同時,應該考慮如何靈活巧妙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興趣則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之一,能讓他們把“苦學”變成“樂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興趣,不只是一種技巧,它同時應該是一種優(yōu)化了的教學策略。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尤其在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技術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的心“飛得更高”,讓語文課“激情飛揚”。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新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徐福蔭,袁銳鍔.現(xiàn)代教育技術基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區(qū)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張平科.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EB/OL].河東一師,2006-3-20.
[6]徐永鴻.語文導入模式淺談[EB/OL].語文123資源網,2007-6-14.
[7]楊曉陽張崇福.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EB/OL].曉陽晨光,2005-1-3.
(李剛 河南省濮陽油田第三高級中學4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