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恬
教師職業(yè)自古以來就是社會各界寄予較高期望值的職業(yè)之一。“尊師重教”“師道尊嚴”也一直是傳統(tǒng)教育的古訓?!渡袝分幸呀泴⒕龓煵⒎Q,教師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而較高的社會地位也往往承載著社會更高更多的期望。在由《洛陽晚報》與洛陽師范學院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舉辦的一項關于學生及家長對教師看法的調查中[1],學生在“如果讓您來形容老師這個職業(yè),您愿意怎么形容”一題的回答中,大量使用了春蠶、蠟燭、園丁、指南針等比喻,都提到了教師職業(yè)的崇高和神圣;家長則使用了更多的諸如“奉獻”“鞠躬盡瘁”“舍己為人”等字眼。整個調查顯示:社會要求教師不僅是個有學識的人,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模范,集學問家與道德家于一身。對于中學語文教師來說,由于其特殊的專業(yè)背景以及所教學科獨特的承載內容和任務,使得人們對語文教師的期望更甚于其他學科教師。新課程改革以來,人們及教師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多方的指責及指導所帶來的角色的混亂和定位的模糊,這種混亂和模糊的狀態(tài)給語文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中的方向帶來了影響,教師不知自己應該怎樣,自然也就難以把握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向及作為學習者的自己在專業(yè)發(fā)展中該如何定位角色。
社會期望所集中關注的就是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和發(fā)展前景,也即學生的“成材”和“成人”。目前社會各界尤其是家長對語文教師的希望和要求常常滲透了一些非理性的特征:
1.成材此處之“材”主要指的是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以及獲得知識的能力,因此社會各界對學校中學生的“成材”標準也大都是希望學生成為一個擁有知識并善于學習的人。而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中,家長對子女的“成材”標準則更為簡單,目標也更為直接——考得高分。家長總是希望語文教師能幫助自己的孩子快速地提高語文能力,當然對他們而言,語文能力高低最直接的評判標準就是語文成績,因此家長更多地是希望語文教師能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然而語文學科與其他如數(shù)理化外等學科相比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其成績的提高是階段性的而不是即時性的,短期內難以實現(xiàn)顯著的提高。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多方面努力的結果,除了語文教師在學生語文學習中的點撥、指導,還需要學生經年累月的知識積淀,并不是通過短期內的惡補就可以成功的,這樣就形成了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的第一個矛盾。
2.成人此處之“人”主要指的是通過接受一定的學校教育,學生身上具備了作為一個正常社會人所必須具備的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基本素質。唐代的韓愈在《師說》中提出了經典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成為歷來社會各界對教師任務的不二闡釋。語文教師的專業(yè)學習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社科類知識,這些知識也承載了大量“道”的內容,使得人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語文教師即是“道”的化身,是社會標準的典范,標準人格的模本,道德的楷模,也使得人們對語文教師在學生“成人”過程中的作用估計過高,賦予的期望也過重。事實上,語文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及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影響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弱的,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由于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增多,對社會的認識水平也逐漸提高,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更多的是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語文教師并不能起決定作用。由此便形成了期望和現(xiàn)實之間的第二個矛盾。
相對于此,社會對語文教師的合理期望之“合理”即是指對學校教育以及語文教師在受教育者的成長與發(fā)展中的作用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要能看到這種作用的重要性,同時也要認識到其所起作用的局限性,更不能無限地夸大這種作用。另外對語文教師的認識要拋卻以往純理想化甚至于“神”化的形象定位,重新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待他們。
從另一方面來說,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師期望的不合理至少會在以下幾方面給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帶來影響:一是給教師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二是模糊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任務和目標;三是產生社會期望的急功近利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長期性過程之間的矛盾[2]。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于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一書中認為所提出的期望理論認為:人之所以能夠從事某項工作并達成組織目標,是因為這些工作和組織目標會幫助他們達成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某一活動對某人的激勵力量取決于他所能得到結果的全部預期乘以他認為達成該結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表示即為M=EXV,其中M為激勵水平的高低(為達到高效而作的努力程度),E為期望值(對自己的行為能否導致所想得到的工作績效和目標的主觀概率,即主觀上估計達到目標的可能性),V為效價(對某一目標的重視程度與評價高低)。[3]而這種不合理期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歸于F:I前的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廣泛的、深入的影響。此外,長期以來各界對教師形象宣傳過于單一、過于拔高,使得人們對教師的形象總是不自覺地與“奉獻”“無私”“完美人格”等聯(lián)系在一起。面對這種情形,我們應該對語文教學以及語文教師重新審視,群策群力,把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及整個教育活動中的角色作準確定位,幫助語文教師找準在專業(yè)發(fā)展中的努力方向。
第一,給語文教育松綁。長期以來人們對語文學科制定了太多超越本學科的任務和目標,使語文教育承載了太多不切實際的理想和期望,甚至在某些方面承擔了本應屬于整個教育的責任。其實語文就是一門漢語言教育課程,母語教育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漢語這門語言,了解漢語所承載的相關文化。至于人性的塑造、人格的培養(yǎng),那是整個教育的任務,并不是語文教育所獨能完成獨能承擔的。
第二,語文教師自我合理定位。面對各方對語文教師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角色所作的分析和定位,語文教師必須做到冷靜、客觀地去審視,去鑒別,然后根據所教學科的特點和任務并結合語文教師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準確地為自己定位,而不是人云亦云,今天嘗試這個,明天嘗試那個,結果造成個個不成,種種不靈。筆者認為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扮好以下幾個基本角色——用人格感染學生的人;用知識促進學生的人;用閱歷引導學生的人;用智慧激發(fā)學生的人。
第三,構建一套科學的語文教育評價體系。語文教育活動的評價對學生的學以及教師教的方向有著強制性和暗示性。目前,高考是我國最重要的一種語文教育評價方式,這種“一考定終身”的“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體系在多年的實踐中已經暴露出了太多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發(fā)展與教師的專業(yè)進步。然而在教育活動中,評價是與其相互依存的,沒有了評價,教育活動也無法存在,我們不能否定評價本身,更無法排除評價。在這種情境下人們只有對語文教育評價體系進行同步改革,努力構建一套科學的語文教育評價體系才能使整個教改形成體系互補,最終從源頭上解放教師和學生,落實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這種新的科學的評價模式必須以“人”為出發(fā)點,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和激發(fā)人的主體精神,摒棄了以往以總結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為主的評價模式而為以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為主、總結性評價為輔,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以期能完成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重塑、對評價標準化的消解。
第四,除去“神”的外衣,還原“人”的真實。教師作為一名社會人,扮演著教育者和普通人兩類角色。然而人們往往對教師作為普通人的角色視而不見,卻對教育者的角色給予過多的關注,同時也賦予了太多的理想化的期望,在不知不覺中用大量美好的詞匯和熱情的贊譽將教師推上了“神”的高位。而教師并不會因此即真的擁有了“神”的所有特征,也不會因此即認為自己已然成“神”,在太多外在不合理期望的重壓下,本質上還是一個普通人的教師感到難以承受其重,往往會產生對職業(yè)的倦怠心理,甚至各種各樣的心理頑疾,這無論是對學生的發(fā)展還是對教師自己都會產生難以量化的損失。因此,我們應該對教師普通人的角色加以充分認識和關注,要明白“作為人,教師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和生命價值的多種需要;作為人,教師需要有表現(xiàn)自己獨特個性的空間和環(huán)境;作為人,教師有合理表現(xiàn)不良情緒、允許工作失誤的權利”[4]。這樣才能真正從教師個體的實際出發(fā),設身處地地為教師考慮,讓教師一身輕松地投入到教學與生活中去,并在專業(yè)發(fā)展中為自己設定切實可行的發(fā)展目標和發(fā)展規(guī)劃。
綜上所述,面對目前的教育大環(huán)境,要更快地實現(xiàn)如上設想,除了和語文教師對自身角色地位、相應角色行為規(guī)范及其對所扮演角色的認識、理解與體驗達到何種程度即自身角色意識的覺醒程度,以及他們在實踐各種角色時的努力程度密切相關外,政府的支持、學校的配合、教師培訓者的引導和社會的寬容等,無疑也是保障和推動教師角度準確定位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調查顯示:社會對老師的期望值在增高[EB/OL].http://www.1yd.com_c11/news/cy.aspnewsid=158070。
[2]薛志華.社會期望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影響、促進與抑制[J].當代教育科學,2006,(6).
[3]王先玲.弗羅姆期望理論對高校教師管理的啟示[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
[4]荊建華,楊國欣.教師的“人”的角色:從心理學視角的理解[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司恬 江蘇省淮陰中學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