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令民
中國人自古就有考試的傳統(tǒng)。明清的時候,科舉考試就跟現在的高考差不多,不僅分批次還分地域錄取:天津錄幾個,湖南錄幾個,都是規(guī)定好的??稍谥煸皶r期,錄取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凡是有參考資格的考生,不分地域、籍貫,只要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睞,就可以進士高中,披紅綾、戴紅花、打馬游街,享極人臣之榮。這種看似無差別的錄取曾令天下士人歡欣鼓舞,但從數學概率論的角度這種做法很可能造成這樣一個結果:錄取的士人在地域分布上極不均勻,甚至全部集中在某地或者某省,其他地方則寥寥無幾!不要以為這種略顯極端的說法是危言聳聽,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就發(fā)生過一起在歷史上被稱作“南北榜”案的怪事。
這一年會試,主考官是學識淵博的白信韜和德高望重的劉三吾。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后,錄取了宋琮等52人。按理說沒有夾帶,沒有抄襲,白紙黑字,大家的成績都是憑真本事考出來的,應該沒人會有怨言,但這一次卻不同,不僅有人有怨言,而且有怨言的人還特別多。原因很簡單——被錄取的52人從第一名宋琮到最后一名全都是南方人。
于是,北方的讀書人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很自然地就萌生出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再加上兩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于是各種胡猜亂測、流言飛語瞬間充斥在大街小巷。怨言越積越多,漸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眼睛曾經雪亮的群眾也跟在屁股后面起哄,他們先是用泥團將通報考試結果的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隨后大隊人馬又浩浩蕩蕩地向禮部闖去,要上頭給個說法。一時間,南京城里沸沸揚揚,大小字報滿天飛舞,輿論大嘩。
以耿直著稱的劉三吾為澄清事實,還自己和白信韜一個清白,遂上書皇帝朱元璋說:“北方在元朝的殘酷統(tǒng)治下民不聊生,文化受到極大摧殘,北方舉子的文章遠不如南方舉子,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出現這樣的結果也是情理之中?!卑凑f,劉三吾的說話不無道理,但朱元璋聽后心情很壞,下令把劉三吾即刻逐出皇城,白信蹈停職待辦。同時,朱元璋改派身邊的貼身侍讀學士進行嚴格的復查。
經過二十多天的緊張復查,報告很快出爐了:劉三吾和白信韜的錄取并沒有錯,確實南北試卷在質量上存在很大差異,就連南卷中最后一名的文章也比北方的優(yōu)秀者高出許多。看完匯報后,朱元璋更加惱怒,他以侍讀學士故意拿北方士人的差卷來糊弄他為由,將侍讀學士、白信韜和其他二十多名考官冠上謀反的罪名通通凌遲處死。劉三吾因年事已高(85歲)逃過一劫,被發(fā)配遼東戍邊。
但無論如何,事情都要有個結果,最后朱元璋決定親自閱卷,經過幾十天細心周詳的再次復查,欽點了新科進士61人,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次上榜的61名考生居然全都是北方人,南方士子無一高中?;拾駨埑?北方士子歡呼雀躍,南方士子闃然無聲。一場震驚全國的科舉公案最后以這種稍帶戲劇色彩的形式落下了帷幕。
很明顯,朱元璋的做法有他的苦衷,如果僅憑文章質量錄取考生,這對于北方文化的發(fā)展,甚至對大明王朝在北方的統(tǒng)治都會有一定的影響。但不可否認朱元璋的做法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不可能也不會被后世作為常法來效仿。所以朱元璋之后,會試張榜時還是常常出現南方一邊倒的現象。直到28年后的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皇帝還頗為擔憂地說:“每次張榜,錄取的北方士人都不到十分之一?!辈灰】催@個十分之一,正是這個與人口比例極不協(xié)調的十分之一嚴重打擊北方讀書人的積極性,制約了明朝北方文化的發(fā)展。
經過縝密的磋商,仁宗皇帝采納了大學士的建議,下了一道批文:“科舉考試是國家錄用人才的大事,一定要兼顧南北,南北人才各有千秋,南人雖然文采風流,但是北人厚重淳樸,以前每次科舉考試北人的錄取額都不到十分之一,有損公平,從今天起,以后科舉考試要注意兼顧南北,南人取百分之六十,北人也應該占到百分之四十?!边@就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南北卷”制度。
后來經過逐步完善,改為“南北中”試卷。之后的科舉考試甚至現在的高考都大體沿襲了這一制度,沒能跳出這個藩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