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明
開封,一段無法忘懷的記憶。
我站在開封落滿煙塵的街道上,看它擁擠的棚屋遮住了天空;看它剛剛發(fā)掘出來的古城墻,在灰蒙蒙的天空里顯得格外矮小。夕陽下的鐵塔,無聲佇立。
我失望了,為我所看到的開封而失望。在我的記憶里,有那百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和那“車如水流馬如龍”的喧嘩眾生,可它們不是現(xiàn)在的開封。
除了嘆息還是嘆息,聽當?shù)厝苏f,《清明上河圖》上所畫的地方早已在如今開封城下幾百米處了,黃河的泛濫早已沖刷了一切痕跡。
可是,宮殿還在,鐵塔還在……順著一層層的階梯,我上了鐵塔。登上塔頂時,夕陽仍在,為這個古老的城市添上一抹金色的光芒。
據(jù)史料記載,開封共被淹沒過七次,而據(jù)近人研究發(fā)現(xiàn),開封卻是經歷了十余次黃河泛濫。一次次地毀滅,一次次地重建,這需要怎樣的一種韌性與決心?洪水沖走了房屋、牲畜甚至是人,而過后人們又回到這一片土地上休養(yǎng)生息,耕種育養(yǎng),這又是怎樣的一種信念?
我不禁想起了那個慘烈的龐貝古城,一次火山爆發(fā)就將其定格為永恒。而開封呢?每一次的洪水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每一次的記憶都是如此的慘痛。可是,人們并沒有放棄,在洪水過后,開封依舊可以重新興盛。龐貝如同一只撲火的飛蛾,在臨死之際釋放出盛大的光芒并永存于世人的記憶中。在我看來,開封如同一只蛹,一只能夠一次次將痛苦與磨難纏繞成絲的蛹,它又在痛苦的蛻變中將痛苦抽絲剝繭成生存的勇氣,最終獲得新生。
這樣,開封便不再是一個悲劇。
塔下已經星星點點地亮起了路燈,從高處望去,比白天可愛幾分。我已不再為我所看到的開封沮喪。開封,她將中華民族堅韌與不屈的精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當今世界,毀滅七次而又重生七次的城市,恐怕也就只有它了。層層黃沙,托起一座新生的城,更托起了一個民族不朽的生存信念。
我站在塔上仰望,看見的是,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