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引言
中國是一個擁有詩詞輝煌歷史的國度,自有文字記載開始至今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特別是在古代,膾炙人口的詩詞作品繁星滿天?!白怨盼娜硕啾铩?在眾多著名詩詞作品中,相當部分屬于“悲秋”之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悲秋作品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均首屈一指。本文通過對李清照悲秋詩詞作品從自然氣候、社會政治、生理因素、個人經(jīng)歷四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并與歷代文人的部分悲秋之作進行比較分析,揭示李清照悲秋之作產(chǎn)生的特殊歷史原因。
一、自然氣候因素變化影響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氣候變化。在中國,秋季從立秋開始,到立冬結束。秋季太陽直射點從北半球逐漸南移,秋分之后越過赤道,太陽直射南半球。秋季開始之后,氣溫會逐漸下降。在較冷的深秋,由于晝夜溫差大,白天蒸騰的水汽會在夜間凝結,或為露,或為霜。隨著氣溫的下降,許多多年生植物的葉子會漸漸變色、枯萎、飄落,只留下枝干度過冬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將會步入它們生命的終結,整個枯萎死去。人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自然界的四季變化和草木榮枯自然會對其情感產(chǎn)生影響。因此有“其時也,野多商聲,木葉黃落,人類感染自然肅殺之氣,心情往往悽惶悲涼”的感慨。
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悲秋之作當數(shù)《詩經(jīng)》中的《蒹葭》一詩。而宋玉的《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林搖落而變衰。”描繪出一幅凜冽的悲秋圖,讀之令人心靈為之一顫。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一詞被稱為以秋景寫秋心的經(jīng)典之作。僅就上片而言,就可以看到作者描繪的的確是一幅肅殺悲涼的塞外秋景圖。“夕陽”與“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來、生氣漸弱的意象,極易喚起人們的愁腸;“芳草”本無感情,但在僅靠野草點綴的荒原上,卻令人無限依戀。這一是因為芳草鋪向斜陽之外的遠方,直接溝通內(nèi)地家鄉(xiāng);二是因草枯了,明年還會綠,人卻一年年老去,下次春草萌發(fā)時,不知征人是否還能看得見?永恒的自然界與短暫的人生,怎能不引發(fā)人們深深的感慨?
作為情感豐富的女詞人李清照當然也逃不脫自然界中氣候四季變化對其情感產(chǎn)生的影響,即使是身處天真爛漫、生活幸福的少女時期的她也是如此?!饵c絳唇》(蹴罷秋)雖然是描寫一位天真無邪的少女蕩罷秋千遇人之后匆匆溜走,然后又回眸倚門偷覷的無盡嬌羞、無盡可人之態(tài),不見悲傷的形態(tài),可是感情細膩的她僅用“露濃花瘦”的描寫,就足以勾起我們許多悲憫之心!
二、社會及政治因素變化影響
任何一個人的成長變化,除了受自然環(huán)境(地理氣候等)的影響外,必然還會受社會環(huán)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影響和制約,特別是那些滿懷報國熱情和憂患意識的愛國人士,他們的命運是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政通人和,國運興旺,歌舞升平,唱贊歌的多。當國運衰敗之時,憂國憂民之士感慨頗多,因苦于報國無門或無力回天,只好訴諸筆端,即使在鳥語花香的陽春三月也是滿腔憤懣(杜甫的《春望》),更何況是萬木凋零的秋天。
受社會因素影響,我國自古以來不乏哀嘆國家前途命運的悲秋之作。杜甫晚年所創(chuàng)作的被稱為千古哀情悲秋絕唱的《秋興》與《登高》就是如此,這兩首詩都是作者在秋天面對國難家仇生發(fā)出的深深感慨。
李清照屬于這一類作品的代表作是《憶秦娥》(臨高閣),詞的上片寫作者獨佇高閣,憑欄遠眺,撲入眼簾的是“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象,疊句“煙光薄”則加強了對這種荒涼、蕭瑟景色的渲染,加重了凄涼、壓抑的氣氛,進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所聞是指“棲鴉歸后,暮天聞角”,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曠、悲涼,給人以無限空曠的感受,意境開闊而悲涼。下片寫作者的深切感受,特別是“西風吹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的描寫,仿佛真的使我們看到片片落葉像無邊的愁一樣,打落在她的心上;陣陣風聲,似鋒利的鋼針扎入她受傷后孱弱的心靈。這里既有國破家亡的傷痛,又有背井離鄉(xiāng)的哀愁,那數(shù)不盡的辛酸,頓時涌上心頭。
宋徽宗是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和昏君,他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公元1127年,金軍攻陷北宋的都城東京,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多人,北宋滅亡,史稱 “靖康之變”。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就是李清照遭受“靖康之變”這一重大政治變故影響之后的又一悲秋之作品。當時詞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倉皇南奔,顛沛流離,不久,丈夫趙明誠又病亡。這樣,她既失去了故國和故鄉(xiāng),又失去了至親,成為 “孤舟嫠婦”,不幸和痛苦伴隨著她。特別是詞的下片“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讀來更是讓人感到愁緒滿腔和萬分憔悴。為了排遣憂愁,她采取“不如隨分樽前醉”的這種醉酒忘憂的方式,希望達到“莫負東籬菊蕊黃”的目的,可是她最終也只能是“舉杯消愁愁更愁”罷了。
三、生理因素變化影響
人生在世,一般人大致都會經(jīng)歷幼、少、壯、老年四個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會發(fā)生相應變化,心理感受也會大不相同。幼時,“其始生也,色薄氣稚”,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衣食無憂。少、壯之年則開始為成家立業(yè)而勞碌奔波。及至垂暮之年,猶如進入人生的秋季,就連那些擁有整個“天下”的皇帝都擔心受到生命威脅而哀嘆、千方百計尋求長生不老之藥,更何況平凡之士。處于這個年紀的人,即使在鳥語花香、生機勃勃的春天,相當一部分也會心灰意懶,更何況那些具有豐富情感的文人騷客,遇到風雨凄凄、蕭蕭落木、百花凋零的秋天,焉能不為生命之短暫而悲嘆!正如歐陽修《秋聲賦》所云“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何況人乎?
在李清照的詞作里,《青玉案》、《行香子》是最能體現(xiàn)其身心變化的兩篇悲秋作品。據(jù)史料介紹《青玉案》(征鞍不見邯戰(zhàn)路),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詞人當時已經(jīng)46歲,可謂顛沛流離,飽嘗了人間的各種苦處。因此,當?shù)艿芤槭送颈疾〞r,她勸阻并在分別時寫了這首詞,其中“秋風蕭條何以度”、“相逢各自傷遲暮”兩句則分別是對蕭瑟的秋風和相逢之時人已衰老的傷感?!缎邢阕印?天與秋光)詞的上片寫白天情景:隨著秋意的加深,傷感之情越發(fā)濃重?!皾u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而表現(xiàn)了一場秋雨一成涼的氣候變化典型特征。下片則寫出了詞人黃昏的寂寞和夜晚的孤獨無奈。李清照創(chuàng)作此詞,時年六十三歲,因此“黃昏院落”一句,除了是對秋天院子的真實描寫之外,也是她垂暮之年的象征,“凄凄惶惶”則寫出了當時的心境。
四、個人經(jīng)歷因素的影響
每個人的個人經(jīng)歷對其生理及心理因素產(chǎn)生的影響最大,作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也不例外。李清照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于官宦人家,長大以后,嫁給了翩翩少年趙明誠。趙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能有如此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在李清照的少年和青年時期,國家處于北宋時期,國家安定團結,欣欣向榮。因此,她的少年時代和青年時代都是十分幸福的,個人情感經(jīng)歷上沒有多少憂愁可言。即使有也僅僅是夫妻之間的閨怨閑愁,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朝經(jīng)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后,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掠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由于國家破敗,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平亂,而是偷偷用繩子墜城逃走。事后,被朝廷撤職,李清照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夫婦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當行至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第二年趙明誠被召回京復職,隨即急病而亡。
真是“屋漏又遭連夜雨”,遭遇國破家亡夫逝的李清照,孰料在其后半生又經(jīng)歷了三大磨難:
第一大磨難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第二大磨難是,顛沛流離,四處逃亡。
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孤清的院落,舉目無親,國事難問,家事怕提。
因此,飽嘗了人生各種煎熬的李清照,吟出了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千古悲秋絕唱——《聲聲慢》(尋尋覓覓),作為已近垂暮之年的李清照仿佛還不死心,她“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原來她還在尋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還在覓幸福的愛情,還在找自身價值啊!可是,這一切的一切,在她的生命里再也無法找到了,國已破、家已亡、情已斷、業(yè)已荒,樣樣都是那么令她揪心、愁苦,怎能叫她不愁?
結語
通過對李清照悲秋之作及其身世經(jīng)歷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李清照詞的悲秋之作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年齡因素、個人經(jīng)歷四個方面。其實,不唯李清照,就是歷代的悲秋之作也大抵如此。因此,在閱讀賞析這類作品的時候,只要循著這些元素去解讀,應當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梁德石.女詞人李清照[N].新疆日報,1979年6月10日第4版.
[2]楊敏如.李清照詞淺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79.05.
[3]黃海登.從藝術性上看李清照的詞[N].光明日報,1980年2月27日第1期第4版.
[4]韓楚森.評李清照后期詞[J].教學與研究,1980.01.
[5]王汝禮校著.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4.05.
[6]劉瑞蓮.試論李清照所受魏晉人物及文學影響[J].文學遺產(chǎn),1993.01.
[7]王汝禮.談李清照詞前后期的變化[J].南通師范大學學報,1993.02.
[8]陳祖美.李清照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09.
作者簡介:
張燕,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陽市分校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