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品味古典詩詞,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誦讀是古典詩詞有效教學的途徑。筆者把古典詩詞教學分為四步閱讀法:一讀知其意;二讀曉其情;三讀品其味;四讀抒己懷。
【關鍵詞】閱讀 傳統(tǒng)文化 古典詩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品味古典詩詞,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但實際教學情況是:當前的古典詩詞教學效果并不好,很多教師“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把古典詩詞進行分解教學。重字詞的解析,輕誦讀感悟。“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充斥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沒有個性化的閱讀,必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被動,效率低下。對傳統(tǒng)文化感悟少,文化積累更少,也缺乏基本的審美和想象能力,難以感受古典詩詞的魅力,更領略不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神,造成當前語文教學的被動,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難以提高。古人語:“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熟讀精思子自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誦讀是古典詩詞最有效的教學途徑。
筆者認為古典詩詞教學應以誦讀為基礎,通過反復朗讀,產(chǎn)生語感,進而產(chǎn)生美感,體味詩人的情懷,達到“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之境界。依據(jù)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起、承、轉(zhuǎn)、合”四個特點,筆者把古典詩詞教學分為四步閱讀法:
一讀知其意
古典詩詞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是古代文化的精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現(xiàn)代人有隔膜。在閱讀和理解方面也有不少難度,“誦讀”就是打破古今隔膜的最有利的武器。因為古典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又講究聲韻,誦讀起來,既朗朗上口,又具有音樂的美感。第一次讀一要注意字音要準確,二要注意節(jié)奏要分明。至于閱讀方式,它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教師范讀,聽錄音讀,全班齊讀,小組分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等等,例如學習《離騷》一詩,先讓學生對照注釋,查字典解決字音字義,再讓學生劃分節(jié)奏,然后開始讀,慢慢地進入角色。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基本上可以了解詩歌大致內(nèi)容。
二讀曉其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感情的抒發(fā)是詩人寫詩的主要目的。詩詞的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詩人的情懷,或與景交融,或寓情于理之中。在一讀的基礎上,教師可稍加點撥學生,找出文中物象,或“春花”、或“秋月”、或“小橋”、或“流水”、或“梧桐”、或“芭蕉”……所有物象都蘊涵著作者的情懷,或傷感、或高興、或凄涼、或閑適、或思鄉(xiāng)、或重逢……教師只要帶領學生盡情地誦讀,引導學生認真體味辨別,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產(chǎn)生共鳴,學生就能體會出作者的情懷。如學習白居易《琵琶行》,詩詞主要寫了琵琶女的琴聲和詩人的感受,來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應的有三次感受,通過誦讀都能很好地體會出其中的情感來。
三讀品其味
古典詩詞是藝術殿堂上的一顆明珠,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結(jié)合為一體,借助有限的文字表達一種至高至純的意境:有的抑揚鏗鏘,有的纏綿悱惻,有的迭沓酣暢,有的悠揚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味其中的味道。只有讀出其中的味道,才能把文字演繹成精美的畫面和豐富的意境,我們從而體會到其中的美,這樣也相應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師生可以共同探討詩詞的一個字、一句話,也可以重點品味詩詞,古人對詩詞的語言錘煉,是很有講究的。例如李白的《蜀道難》中“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是個千古名句,學生開始誦讀時很難讀出感情,經(jīng)過品味,腦中再現(xiàn)畫面,就能感受到那種高而險的美的震撼。
四讀抒己懷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以上三個層次的誦讀,我們調(diào)動自己的主觀情感就不能僅僅局限詩詞本身的思想內(nèi)容,而是把自我的情懷融入詩詞中,這就是個性化的閱讀,詩詞的情感就是我們自己獨特的人生體味。
★作者簡介:殷允超,山東省微山縣二中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