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寧
人們在拍照時,都十分注意選擇一個好的角度。拿拍攝人像來說,可以正面拍,可以側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選擇一個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態(tài),對攝影者來說,至關重要。
作文也同攝影一樣,要講究角度。選擇什么樣的用度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往往能決定一篇文章的優(yōu)劣和成敗。
寫作角度也就是作者選擇和處理創(chuàng)作素材的著眼點。明人董其昌在其《畫禪堂隨筆》中說:“山行見奇樹。須四面取之。樹有左看不入畫,右看入畫者,前后亦爾?!彼援嫎錇槔?。說明一個客觀對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表現(xiàn)它。而作者必須選擇最適宜“入畫”(足以表現(xiàn)“奇”)的某一“點”:這個“點”須“四面取之”。即須對事物進行多方面的觀察才能確定。這同今天所說選角度意念是相吻合的?!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的這兩句詩形象貼切地說明了由于作者選取角度不同,所反映的事物的情狀境界亦隨之不同?!皺M看成嶺側成峰”,蘇東坡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廬山的。我們只有像他那樣站在不同的立足點來感受生活,才可能對生活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晰的認識。作家、藝術家都非常注意藝術觀察和表現(xiàn)的角度,從獨特的感受出發(fā),尋找獨特的表現(xiàn)角度。對同一“景象”,換一角度去觀看,就會有新的感受。寫文章也是如此。如果角度不新,就不能吸引讀者。所以高考作文要注意變向思維,選擇最佳最新角度,提煉出新穎的見解。角度的選擇是作者的智慧、觀察力和判斷力的反映。角度好能給人以新鮮感,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怎樣選擇新的角度呢?
1.可以接通歷史。2002年高考作文題目是《心靈的選擇》,一個同學寫了《一個“死囚”的無悔抉擇》。 如今的中學生,知道張志新的恐怕不是很多。面對“心靈的選擇”這個話題,這位考生一下子就想起了幾乎被人遺忘的張志新,這樣的選材,本身就已經(jīng)不同凡響。當然,文章的優(yōu)劣,不僅在于“寫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樣寫”。要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內,把張志新的故事敘述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然而這位考生在謀篇布局上又顯出了獨到的匠心。作者把場景布置在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在清純而又凝重的抒情氛圍中展開對張志新事跡的追憶,綿長的思緒和純白的荷花融合在一起,烘托出張志新烈士高潔的形象。結尾吟出韓瀚曾經(jīng)廣為傳誦的小詩,把全文的感情推向高潮。這樣的構思可以說是非常精妙的。
2.可以接通生活。2006年上海高考題目是《必須跨過這道坎》,作者敘述了放假期間, 跟著美術老師去偏遠的山間寫生的經(jīng)歷。這是一篇難得一見的記敘文。文章立意顯然是偏遠的農(nóng)村必須跨過民俗守舊落后,思想封建保守這道坎。但作者并沒有做口號似地闡述,而是將其化為了一連串具體可感的形象:高壘的門坎兒、昏暗的廳、不上學,滿山遍野地亂跑的孩子,還有夾著濃重的鄉(xiāng)音的小腳阿婆。結尾尤其出色,落日的余輝灑在倚門而立阿婆的身上和有著高高坎的門上,卻照不亮阿婆逝去的年華和坎內那昏暗的廳。明指那個農(nóng)村尚未跨過落后的坎,暗指他們必須跨過這道坎以后才能進入現(xiàn)代文明社會。
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是《他們》,一位考生將民工子女的生存狀態(tài)很真實地描繪出來,從農(nóng)村到城市經(jīng)歷的不自然、不適應,再到他們心態(tài)的逐漸成熟,讓人感受到一個真實存在的群體;考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但是并無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自己的情感和視野,文字和主題很匹配;作文表達了作者對同齡人的同情、關注和企盼,言為心聲,也正是作文題目要求的體現(xiàn);結尾一句“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寫出了作者美好的希望。
3.巧化詩歌意境。2007年高考作文題目是《關于“幫助” 》。一個考生寫作的作文是《落紅》,題目取《落紅》,顯然是擷取了古典詩詞的意象,落紅即落花。正如其結尾引用的清代思想家龔自珍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取其花落歸根,化為春泥去孕育、呵護、滋潤未來的花,隱含不忘舊恩,知恩圖報之意,意蘊綿長悠遠。這篇文章描寫了花兒飄零的過程,凄美,感人,特別是花兒的心理,讓讀者感受到花兒的崇高。全文具有較濃的文學意味——這或許正是這位考生所追求的吧。
4.接通課本。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目是《我想握著你的手》。握誰的手呢?父母?老師?似乎都顯得平淡,一位考生寫到魯迅。這是很好的。在初中學到一篇文章《一面》,描寫了魯迅的手。作者在考場上想到魯迅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魯迅是文化名人,巧借魯迅,使文章有了深度。魯迅的手象征著一種精神。他的手是民族的手,難怪作者在結尾處寫到:緊握這雙手,在現(xiàn)代的膚淺和喧囂中,我站成了一棵樹,硬成了一塊石,凝成了一掊土……
5.接通文學名著。2005年江蘇省高考作文話題是《鳳頭豬肚豹尾》,一位考生寫了《沒有了妖魔的取經(jīng)之路》,作者假想了如果一步西天的種種情形,結尾得出結論:沒有妖魔的取經(jīng)之路,是一條南轅北轍的路。
高考閱卷老師這樣評析到:一篇好文章,應該追求“三獨”——獨立思考、獨家發(fā)現(xiàn)、獨特表達。這三點,《沒有了妖魔的取經(jīng)之路》都做到了。首先,面對“鳳頭、豬肚、豹尾”這個話題,該考生想到了“厭惡過程而只求所謂的結果”的時弊,又想到了“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可以作為自由發(fā)揮的由頭,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獨立思考”。取經(jīng)之路為什么少不得妖魔?作者的認識有三點——“患難見真情”、“出門長見識”、“征程即真經(jīng)”,這無疑是他的“獨家發(fā)現(xiàn)”。至于“獨特表達”,就更鮮明了。文章既有濃郁的雜文味,又是相當規(guī)范的議論文。三個分論點層層遞進,很有見解,很有力度。
綜上所述,所謂“新”,就是不落俗套。對同一個問題和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闡述,見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寫出來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兒見過,這除了材料陳舊之外,主要是寫作角度不新,無法議論出新意來。必須明白,只有從新的角度觀察事物,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新的特點,從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獲得對事理的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