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民
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為他們一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科學教學正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科學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那么在科學課堂中怎樣更好地開展探究活動呢?
一、興趣是科學探究的前提
培養(yǎng)學生興趣是學好科學的關鍵,如果一個人對某方面的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么他就不會有探究的欲望。在《磁鐵的力量》一課中,我把題目改為《有趣的磁鐵》,并在課前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準備了與磁鐵有關的材料。課上我沒有提明確的實驗要求,分成小組放手讓學生玩。玩是學生的天性,學生玩得很開心。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同樣的極不吸,不一樣的相吸;還有的小組發(fā)現(xiàn)離得遠的吸得多,離得近的吸得少等等。這一課學生的興趣都很高,在玩中認真地研究了磁鐵的性質(zhì),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也就更加樂于探究。
二、創(chuàng)設易于探究的情境
小學生由于年齡、能力等方面的影響,他們開展的探究活動,往往是沒有目的、沒有計劃的,甚至是盲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為了使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活動,教師必須為學生鋪路搭橋——創(chuàng)設情境??茖W知識源于各種生活場景,有時教師可將生活場景搬到課堂中來,使學生重溫這種生活場景,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為探究打下基礎。如在學習《杠桿》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探究杠桿原理,我設置了一個比賽:讓一個女同學和一個男同學比誰的力氣大,我故意讓女同學這邊的棍子長一些,結(jié)果女同學輕松戰(zhàn)勝男同學。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肯定會好奇地找原因。這樣,通過情境的真實創(chuàng)設,使學生樂于探究,讓他們的思維進入興奮點,探究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主題上。
三、適時引導,逐步展開
在探究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有時不知從何下手,這就要求教師要給予適當?shù)囊龑?。例?在四年級下冊設計《雨的形成》時,學生緊皺眉頭,我適時提出雨的形成所具備的條件:水蒸氣,遇冷。那么,我們怎樣制造水蒸氣,怎樣制造冷的條件?有的學生說可以用熱水,我進一步啟發(fā):冷的條件用冰行嗎?如何看到像雨一樣流下來。這樣,學生的質(zhì)疑成了探究的主線,思維沿著主線深入下去,其實,就已經(jīng)在探究了。這樣,為以后學生的自行探究打下了基礎。
四、設計合理的探究問題
教學探究的問題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但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選擇問題。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自然有較強的探究欲望,問題明確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從多元智能角度分析,由于學生的智能差異會造成他們理解方法的不同,因此,教師設計問題要有梯度,要針對每一個學生。問題的設計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要具有一定的思維難度,要有可研究性,問題一旦提出,要有探究之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學習固體的熱脹冷縮時,通過演示塑料環(huán)的膨脹實驗,學生提出為什么塑料環(huán)放在熱水里后通不過去,而放在冷水里可以通過去呢?這個問題蘊涵著熱脹冷縮的規(guī)律,是值得在科學課里進行探究的。
五、把探究延伸到課外
科學學科的突出特點是與生活聯(lián)系密切且實踐性強,有些問題課下的探究比課上更重要。在教學中,我們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的思維意境和自主的探究空間,但學生的探究并不是像科學家一樣有一定的結(jié)果。對于兒童來說,培養(yǎng)其尊重事實的科學品質(zhì)是至關重要的,科學探究本身是重過程輕結(jié)果的探索活動,只要他們的活動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結(jié)果符不符合標準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們通過實驗得出來的事實,鼓勵學生主動地去了解認識大自然,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如在學習了《養(yǎng)小雞》一課后,我讓學生寫一篇觀察記錄,鼓勵學生課外繼續(xù)進行觀察。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對養(yǎng)小雞的認識進一步加強了,有的學生匯報時覺得很為難,因為他養(yǎng)的小雞死了,這說明學生真正地去觀察、去探究了,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科學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提供平臺,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把個人潛能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來,努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