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萍
【摘要】陶瓷工藝隨著不同地區(qū)文化與生活習性的需求,而產生不同的陶藝風格,東西方的陶藝文化的陶藝發(fā)展也都受到交流的影響,經過時間的累積,這些外來的影響最后還是融入中國本身的陶藝文化之中,提升了中國陶瓷藝術向現代轉型的步伐。
【關鍵詞】陶瓷;藝術;轉折;創(chuàng)新
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與陶瓷息息相關,日常生活中到處是陶瓷的身影。從古到今,還沒有一種人工制造的器物像陶瓷那樣與人類構成如此廣泛而密切的關系。
陶瓷不是中國獨有的器物,但在世界上,中國是較早發(fā)明了陶器又最早發(fā)明了瓷器的國度,是最充分地發(fā)展了陶瓷藝術的國度。所以,中華文明和中國藝術之源的回溯,不能離開對中國陶瓷的重新觀照。
中國陶瓷藝術,經過由極盛而衰落的痛苦歷程,到了20世紀,則隨著中國社會歷史的重大變化,又逐漸由衰而興,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一時代,盡管具體的歷史階段陶瓷發(fā)展的狀況并不平衡,有曲折,有起伏,但總的來說,這是在新的背景下的歷史性轉折,中國陶瓷藝術開始了真正意義的復蘇發(fā)展。
所謂陶瓷藝術的歷史轉型,當然有對傳統(tǒng)工藝的恢復、繼承,但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是在新的背景上的轉折,這些背景包括了:一、社會歷史背景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化,引起陶瓷藝術的變化。隨著中國社會從古典走向現代的過程,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生活方式有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于陶瓷生產的影響,一方面來自于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即從實用的角度對陶瓷提出新的要求,包括藝術要求,另一方面則是直接從精神需求的方面對陶瓷藝術提出新要概述,以體現現代生活情趣和滿足現代精神生活。這一點有現代陶瓷工藝品方面體現極為明顯。當然,時代、生活方式的變化對于陶瓷藝術影響不僅在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對人的審美意識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陶瓷制作來說,是無形的,卻是極為重要的。二、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隊伍的重要變化。中國現代,尤其是當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人員在文化水平、知識結構、藝術修養(yǎng)、工藝技巧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新中國成立以后,陶瓷生產的體制發(fā)生了由分化到組合,從個體到集體、國營的過程,這在恢復和促進陶瓷藝術方面有積極意義,中國陶瓷有了新的大發(fā)展的機遇。同時,也挽救了陶瓷藝人的技藝?!拔母铩苯Y束以后,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人材濟濟,陶瓷藝術人才在父子、師徒傳授的基礎上,有了新的重要來源,這就是全國各專業(yè)藝術院校的畢業(yè)生,形成老、中、青幾代各競其技的局面。三、與陶瓷人才隊伍狀況的變化相聯系,陶瓷藝術流派紛呈,風格多樣。這種多樣性既表現在題材的豐富性及其相互比照方面,也表現在陶瓷藝術手法的多樣和不斷創(chuàng)新方面。四、整個科技發(fā)展、新材料的出現引起陶瓷藝術的變化。五、現代哲學文化思想和藝術觀念重大變化對陶瓷藝術的影響等等。這后兩個方面,對于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新來說意義重大,前者提供了新的物質條件,后者則促成新的創(chuàng)造意識的產生。下面,對這兩方面的狀況作進一步的分析概述。
從中國陶瓷藝術發(fā)展史來說,與傳統(tǒng)陶瓷藝術相比,現當代的陶瓷藝術的歷史性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傳統(tǒng)精神與現代意識相互消長,開拓了中國陶瓷藝術新的繁榮發(fā)展的局面。在挖掘傳統(tǒng)陶瓷工藝和藝術精神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這表現在一些絕跡的陶瓷工藝技術失而復得,如黑陶、蛋殼陶等古老陶器藝術重放光彩。同時,仿古陶瓷藝術品也達到很高水平,傳統(tǒng)名窯如哥窯、鈞窯,汝窯瓷品幾可亂真,青花、斗彩、五彩等等制品層出不窮。這種仿制自然也包含了使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的意義。
第二,現代藝術觀念、現代審美意識的融入,使得“陶瓷”作為藝術被重新理解和認識,陶瓷藝術品的發(fā)展局面有了重大改觀。與對傳統(tǒng)陶瓷藝術繼承相互輝映的是充滿現代意識的創(chuàng)新陶瓷藝術品的出現。單從藝術的角度說,現代意識和美學精神在陶瓷制作中的體現,是藝術工作者對陶瓷的實用功能和藝術功能進行了大膽的“分化”。換句話,當代陶瓷藝術品在傳統(tǒng)陶瓷藝術的墓礎上變化發(fā)展,又在發(fā)展中開始徹底打破傳統(tǒng)工藝品的范疇,而把陶瓷藝術品看作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chuàng)作。當然,當代陶瓷藝術在審美意識上可以說是多元的,豐富多彩的,藝術價值的追求是多維的?,F代審美意識在陶瓷藝術上的體現,極大地改變了作為工藝的陶瓷中的局面。從藝術的角度來看現當代陶瓷的變化,其藝術史的意義和其所休現的美學涵義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專業(yè)陶瓷藝術家的自覺藝術追求,體現為創(chuàng)作的個人化或私人化。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個人化”傾向,主要不是指制作規(guī)模和燒制方式的個人化,而主要是指臺在制作中所體現的個人色彩、個人意識和藝術個性。專業(yè)陶瓷藝術作者不再把陶瓷視為一般器物或工藝品,而被視為藝術;陶瓷藝術的生產也不是簡單的“制作”,而被視為“創(chuàng)作”,他們利用現代陶瓷原料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竭力去體現自己的藝術現念。當他們明確地以“藝術”定位自己的陶瓷作品時,這就為陶藝的發(fā)展打開了新的極大的發(fā)展空間?,F代陶瓷藝術田原先的器物或者工藝品變?yōu)榧冦驳奶沾伤囆g時,也就為其個人化打開了巨大的空間,拋開實用功能的約束,作者就有了廣闊的自由想象的天地。
第四,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回歸自然,展示人性中國當代、特別是進人新時期以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生存環(huán)境的改變、生活方式的變化,回歸自然、崇尚情趣成為一些都市人的精神追求,在這種社會心理的諸多體現方式中,就有人們對陶藝的興趣,普通人參與“陶吧”。在這些專門供人們創(chuàng)作的場地,自己作陶、燒陶,自我欣賞。這種現象當然不會流行起來,不會形成人人模仿的局面,但是,它露出一種信息,即人們可以從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中體會到其他娛樂活動所不具有的享受,他們在泥與火的交融中,使自己“本質力量對象化”,“觀賞”到自己的創(chuàng)造精神,滿足創(chuàng)造欲。如陶藝作者談到自己制作陶藝時的感受時說:“面對一團團濕漉漉的泥巴,它喚起我對大自然、大地的眷戀,那種親切感、溫暖感、創(chuàng)作的沖動感油然而生。事先設計好的稿子似乎顯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夠盡快地把這種激情融人泥和火之中。”專業(yè)作者的這種感受如今也讓普通人有所體驗,他們把陶瓷工作與旅游、欣賞大自然風光一樣的享受,視為一種同體育鍛煉一樣的活動,一種同游戲一樣的愉悅,一種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這個意義上,陶瓷藝術又向其本來的特性回歸,陶瓷藝術更體現人性。這種意識的發(fā)展無疑會為中國陶瓷藝術的新發(fā)展開拓新的前景。
【參考文獻】
[1]《中國陶瓷》. 馮先銘(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出版[2]《中國古陶瓷鑒定基礎》陳德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3]《中國陶瓷藝術論》.程金城.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