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
摘要:每班都有一定量的學困生,學困生轉(zhuǎn)化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工程,是一門艱深的藝術(shù)。教師要把這項工作當作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應時刻注意學困生的轉(zhuǎn)化,轉(zhuǎn)化學困生關(guān)鍵一個字:愛。
關(guān)鍵詞:學困生;轉(zhuǎn)化;愛心
普及九年級義務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zhì),但學困生似乎有決堤之勢?!叭酥?,性本善”,孩子生性是一樣的,但經(jīng)過十幾年的成長,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扭曲的自尊心?,F(xiàn)在的家庭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中是公主和王子,全家人圍著他們轉(zhuǎn),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他們認為的就是真理,一旦違背了他們的意愿,就會高呼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殊不知這樣的自尊心是扭曲的,是違背常理的。走進學校,依然帶著他們所謂的自尊心,老師的一點批評,一點責備都當成對他們自尊心的傷害,如果不及時意識到,他們就會討厭學習,討厭老師,討厭學校,成績也會一點點的落后,長此以往,學習對這些孩子來說就是天方夜譚,學困生的帽子就會扣在他們的頭上。
2.枯萎的學習動力。家庭的富裕給孩子提供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那么孩子已經(jīng)模糊了學習的理由,以前跳農(nóng)門的學習動力已不存在,他們疑惑我為何要認真學習,生活如此美好,我要奮斗什么。他們現(xiàn)在尚能坐在班級里,完全是家長的嚇唬,老師的強迫,學習沒有動力,哪來學習的勁頭?在枯萎的學習動機面前,我們的學困生成蔓延之勢,令人痛惜。
3.家庭疏于管教。在農(nóng)村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孩子隨著爺爺、奶奶生活,祖父輩能給孩子的只是物質(zhì)上的關(guān)愛,父母沒有盡到監(jiān)護人的職責。疏于管教和關(guān)心的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愛,思想慢慢會變質(zhì),學習漸漸會懶惰,他們慢慢也會加入學困生的行列。試問,作為父母的我們盡力了嗎?我們交給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種種的原因,造就了學困生,我們老師感嘆的同時,該擔起怎樣的責任?為祖國將來的發(fā)展交出怎樣的答卷?
可見,轉(zhuǎn)化學困生工作不僅是素質(zhì)教育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始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
一、理解和尊重每個后進生,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信心,都有學好的愿望,但由于學困生在學習中常遇到挫折,造成缺乏自信或產(chǎn)生自卑心理,喪失自信,得不到老師、同學的關(guān)心,感受不到班集體的溫暖。他們由于擔心受到或曾經(jīng)受到他人的嚴厲指責或嘲笑,往往比較心虛、敏感,常常主觀地認為老師對自己輕視、厭棄,甚至有敵意。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應當理解他們,懷著濃厚的感情,從多方面關(guān)心和幫助他們,用熱心和真誠贏得他們的信任,使他們親身體會到教師的善意,相信教師的真心;要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在班上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找回自信,樹立自信,力求上進。只有這樣,才能使學困生不斷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也才能使我們找到轉(zhuǎn)化后進生的切入點,學困生的轉(zhuǎn)化成功才有可能。
二、用愛心去感化每個后進生,多寬容,少責備
素質(zh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學困生轉(zhuǎn)化工作中,必須以人為本。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熱愛學生?!睈郏缇d綿細雨,潤澤學生“久旱”之心田;愛,似習習和風,溫暖他們“長寒”之身體。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意識到該做什么還不一定產(chǎn)生去做的意向,如果說是在情感上想做什么便可能立即行動起來。因此,在轉(zhuǎn)化學困生的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用無私的愛去感化他們,多寬容,少責備。清代教育家顏元有一句名言:“數(shù)之十過,不如獎之一長?!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培養(yǎng)學習興趣,給他們以學法指導
學困生之所以成為后進生,許多人是從學習無興趣開始的,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加上分辨是非的能力又差,而過剩的精力無處利用,難免節(jié)外生枝,做出出格行為。所以,做好學困生轉(zhuǎn)化工作,一定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興趣。若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低下,就會使他們產(chǎn)生苦惱,從而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學習方法的指導顯得非常重要。真正的教育似水的載歌載舞,輕柔、舒適而又不露痕跡,它存在于真情交融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這種不露痕跡的感動與激勵,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轉(zhuǎn)化學困生的動力。讓我們像流動不息的水一樣,沉下心來,彎下腰來,多一份理智,少一份沖動,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苛刻,多一份耐心,少一句埋怨,將每一個石子都雕琢成美麗的鵝卵石。
參考文獻:
[1]李洪元,陸士杰.后進生的心理特點與教育[M].科學出版社1989.
[2]楊廷英.淺談班主任對后進生的轉(zhuǎn)化[J].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