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多年以后,比如11年后2020年,人們回望2009,心情或許與此刻格外不同。
盡管多種預測認為,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然而正如我們此時回望11年前發(fā)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雖然遭受沖擊,卻以出色的應對,藉此確立了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負責任的區(qū)域大國形象,我們有理由相信,本輪全球金融危機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崛起的長期趨勢。全球化的最大成果就是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騰飛,盡管它也使中國無法在危機發(fā)生時置身世外。
如果說。順風順水的時候,信心與希望的表達只是錦上添花的陳辭,并有令聞者驕傲的危險,那么身處危機之中,信與望就成為對結果有著決定性影響的要素。中國經濟的新氣質,乃至整個國家的新氣質,已然與本輪危機的應對密不可分。波瀾過后,今日在世界眼中依然模糊的中國形象,將漸趨清晰,在歷史遺傳與環(huán)境影響的交互作用下,沉淀出現(xiàn)代國家的“國格”,讓崩潰論與威脅論成為轉型史中的一則注腳。
然而,何謂信?“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jù)”。無信者絕無未來。有信必有果,因為信心決定著我們應對危機的措施和邏輯。
如果有信心,地方官員就不會頻出怪招,例如處罰降價銷售商品房的企業(yè);就不會呼吁放松最低工資標準和勞動保障等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就不會急于循老路向市場釋放巨額政府支出的信號;人們就不會擔心本月開始實行的《循環(huán)經濟促進法》中對節(jié)能減排的長期追求,是否會遭遇短期現(xiàn)實的當頭一棒。經濟本身是具有周期性的,危機襲來,按照人性并不陽光的一面,作為弱勢群體的勞工和作為公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容易被“打折促銷”,而如果每輪危機都導致中國利用勞工待遇與環(huán)保標準的“靈活”操作過關,可持續(xù)發(fā)展從何談起?如果執(zhí)政黨仍將法律視為促增長的手段,法律將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向社會提供的公平性不足的尷尬現(xiàn)狀。而政府放松銀根的信號,因為完全被市場所預期,所以即使高達萬億,也未收到明顯的刺激效果。
印鈔票易,改革難。如果人們確知改革的大方向,但政府支出客觀上卻在需要大刀闊斧“革命”的領域形成了資產的增加,根據(jù)牛頓力學定律,質量越大,慣性越大,日后改革的成本與難度無疑都將加大。這種做法并不明智,是在給改革的后來人添包袱。
無論中西今古,危機時刻總是呼喚有魄力有信心的政治家,推進國家做出結構性的變革,為社會與民族的長久發(fā)展凝聚共識、打造核心動力。日前,胡錦濤主席將改革開放視為“第三次革命”、“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的講話,無疑適時起到了提振民氣并校準下一階段航程的作用。
此次危機應對,從-開始人們就意識到擴大內需是關鍵所在。但,擴大內需背后,隱含的根本訴求卻是晦澀不明的,需要更明晰的表達:即,在發(fā)展的基礎上著手進行分配方式的調整。任何一個社會,分配的調整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因此如果說僅靠經濟手段就能實現(xiàn),也就不可相信不可冀望。“保八”之所以成為許多部門剛性的政治任務,正說明中國社會的利益分配結構已經趨于剛性化。如果盲目增加貨幣投放,當未來通貨膨脹緊隨通貨緊縮而來,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民眾又通過資產貶值的方式,被動捐款以紓國難。
在這樣的背景與可能之下,偉大的政治家與偉大的政黨,甘于被時代的氛圍托舉,轉頭俯身緊緊依靠民眾,以擴大內需的經濟策略為先導,重構國家與社會的結構,調整精英聯(lián)盟利益與責任不相匹配的關系,整肅貪腐,自我潔凈、自我強健。如此方能贏得民眾之信,共度時艱。
但,歷史與現(xiàn)實都提醒我們,民氣可恃的危機時期要防止兩種危險傾向:一是權力的過分集中,二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全球經濟不景氣,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本就有抬頭的趨勢,狹隘的民族主義正好授人口實,刺激別國,惡化中國的貿易環(huán)境。
而對于前者的擔心,也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本輪危機實屬歐美市場經濟體系肇事,各國重拾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之道,中國國內改變政府過多介入經濟、告別審批型政府的必要性,似乎顯得不那么迫切了。其實,正因為人們在危機面前才會充分暴露并承認理性的局限,所以才需要放松以理性之名實行的管制,真正開啟民智,讓數(shù)億顆頭腦在自由而寬容的氛圍中迸射智慧的火花,交匯碰撞出一個創(chuàng)新型的國家,在公平的競爭中提升經濟體的效率。
取法乎上,乃得其中。這一“創(chuàng)新型國家”,同樣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層面。中國特色之路,特色之核心要素與最高級的體現(xiàn),最終不是也要落腳在文化上嗎?在“文明的沖突”之中,在伊斯蘭世界與西方世界的對立之間,在歐洲大陸曾經的排猶背景與猶太文明的芥蒂之間,作為唯一與阿拉伯民眾和猶太人都擁有互信的交往情誼的中國,理應更有所為。中華文明的自我閉塞與禁錮。使我們的文化日漸淪為導游小姐嘴里的解說詞和好萊塢大片的外景地,溫吞吞地透支前人的鋪墊,浪費歷史的積累,漠視只有偉大文明才能承載的使命感。
自由,以信心為保障。信心與自由的好土,可以讓一粒芥菜種,“種在園子里,長大成樹”,釋放社會的活力,孕育一個小小的可能,即使在危機之中,生發(fā)成重塑國家氣質與形象、影響多國多人的事件。讓中華胸中有愛、心中有信的崛起,成為世界的一個美意,國與民溫和而有彈性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