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聯合創(chuàng)始人拉里.佩奇今年在密歇根大學的演講中提到了感謝、夢想、生命與實現等關鍵詞——搜索引擎完全是基于一個雄心勃勃的夢想而誕生的。他有一句氣勢如虹的宣言:漠視不可能!基于這樣的邏輯,假如百度框計算是更為廣義的搜索實現,那么谷歌毫無疑問已經取得了5年以上的領先。當然,這種領先并非完全指技術。
框計算和云計算的比較,從技術上而言并不完全成立,他們之間的并列不排除偶然因素,所以不乏“牽強附會”的指摘。而更大的可能是人們期待某些戲劇性的變化,以改寫當前仿佛一成不變的互聯網游戲規(guī)則。拉里.佩奇輕描淡寫地自喻為信奉“當偉大夢想來臨時就抓住他”的人,他可能無法預計到,全世界將有多少年輕的夢想在澎湃。
日前有業(yè)界資深人士指出,框計算需要云計算來支持實現。從本質上看,框計算強調前端用戶需求的研究和響應,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互聯網服務;而云計算強調后臺資源的整合,為客戶提供低成本的IT基礎設施的配置。
框計算與不久前的“阿拉丁計劃”,均是百度自主創(chuàng)新的用心嘗試——李彥宏欲擺脫“谷歌的亦步亦趨的跟隨者”的角色,必須首先建立自己的理論。作為當今領先的信息技術,云計算受到IBM、谷歌和微軟的積極推動,IBM甚至已經開始為中國打造企業(yè)云計算平臺,盡管云計算在全球范圍尚處在探索階段。不過,李彥宏提出的“框”,不再僅僅是指一個簡單的用戶UI界面,也不是獨指百度的搜索框。具體來說,“框”首先是一個功能強大的需求收集器和分析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框”是萬能的,因而也必須是“智能”的。與此同時,如果越來越多的應用確實能在框計算平臺上運行,實現真正的基于互聯網的一站式服務,則有兩個領域的關鍵技術有待突破:需求與應用。
有意思的是,一些業(yè)界人士在框計算概念提出的同時便提出了指責:如果沒有云計算,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框計算。更有人認為,百度所展示的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非成熟的實現手段——包括如何處理海量存儲并在海量信息中進行數據萃取,如何通過建模讓電腦突破格式化思維,去理解非格式化數據,等等。
或許,云計算不妨被視為一種商業(yè)模式變量。時間追溯到2004年,曾有專家建議雅虎處理海量數據的平臺完全可以商業(yè)化,此項潛力無限的建議卻遺憾地因雅虎固有的機械主義被擱置。而亞馬遜率先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向外界出租一些計算資源,并一舉成就了5億美金的業(yè)績,最終促成其上市成功??梢栽O想,“框”一旦建立在“云”的基礎上,或者“框”與“云”無縫整合,極大可能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的互聯網新商業(yè)模式——即使僅僅是設想,也已足夠激動人心。
不管過程是什么,百度呈現給用戶的就是一個“框”,用戶不需要明白后臺是如何運算的,也不需要用很多的技巧,甚至不需要瀏覽器,“框”就能夠完成從識別、篩選、匹配到最終應用的全程服務。
良好的商業(yè)運作及回報,是支撐百度投入創(chuàng)新的的重要原因——好的技術要用來賺錢,然后才能投入更多的研發(fā)費用。雅虎搜索的失敗表明,一個不賺錢的技術一定不會給用戶提供好的服務體驗,具有良好商業(yè)模式的企業(yè)才能夠對技術創(chuàng)新矢志不移,蘋果、IBM為此都提供了不爭的事實證明。當然,框計算建立在“云”的環(huán)境中,那是整個產業(yè)最具未來生態(tài)價值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