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明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并與少兒田徑訓練實踐相結合,論述少兒田徑教學訓練的特點,即訓練過程的階段性、訓練內容的多樣性、訓練方法的雙重性:以及早期基礎訓練、主要基礎訓練、專項初級訓練等階段訓練的特征。
關鍵詞:少年;田徑;訓練特點;階段訓練
現代田徑運動的發(fā)展,無論在訓練理論上還是在訓練體系科學化程度以及在訓練的內容上,選用的訓練手段和方法都有新的內涵和發(fā)展。培養(yǎng)高水平的運動員,除了應具備科學的訓練理論做指導、教練員正確的訓練觀點和經驗及科學化的訓練方法外,還應從少年抓起,形成完備的多年訓練體系和良性循環(huán),幾乎是每一個田徑強國的共同觀點。經驗表明:經過從9歲開始的多年有計劃的訓練。到16-18歲時可以達到高水平的運動成績。因此,在現代高級運動員的訓練體系中,兒童少年時期的訓練有著重大意義。正因為如此,許多田徑強國都把培養(yǎng)后備力量的訓練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只有遵循少年兒童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和心理、生理的特點,進行科學的訓練,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為此,對少年兒童教學訓練的探索,是一個前沿而深層的課題。
一、少年兒童田徑基礎訓練的特點
田徑基礎訓練應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6-9歲應為第一階段,主要通過活動游戲,以提高兒童對運動的興趣:10-12歲為第二階段,主要以一般身體訓練為主,全面及時地發(fā)展學生的耐力、速度、柔韌、協調等各項身體素質,掌握田徑的基本動作,為今后的長期訓練做好準備;13-14歲為第三階段,是在身體全面訓練基礎上,進行田徑多項全能訓練,建立起身體素質綜合基礎,掌握和儲備大量運動技能,逐步進入運動定型。
由于少年兒童身體發(fā)展和各方面素質的不平衡。所以不同的運動項目開始專項訓練的時間應與那些和專項特點相關的素質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大量運動訓練研究證明:動作速率高速發(fā)展時期是在14-15歲:肌肉力量快速增長期是在15-18-歲;而耐力達到最高水平是在20 29歲之間,
(一)訓練內容的多樣性
田徑運動各項目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少年兒童可進行多項訓練,走全面訓練的道路。經過數年的多項運動實踐后,如在某單項中表現出特殊才能和良好的運動成績,即可從事單項訓練;如果在多項訓練中表現出較均衡的運動成績和全面發(fā)展的才能,亦可進行全能運動訓練。這有利于發(fā)揮特長,挖掘潛力,確定運動訓練專項;有利于豐富運動技能,打好扎實的全面發(fā)展基礎;有利于提高訓練效果和成才率:有利于進入高齡組訓練,不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又由于田徑各項目技術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作用,因而在少年兒童田徑運動技術教學訓練過程中,建立廣泛的運動技能,學習、掌握多種運動項目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二)訓練手段的多樣性
技能訓練手段的多樣性,既可使少年兒童學習掌握大量的運動技能,又可通過訓練手段的轉換,提高訓練的興趣,防止疲勞的過早出現,從而達到提高運動技能數量和運動技術質量的目的。一般來說,某一技術動作的掌握。能在學習其他技術動作時出現正效應而有助于新技術動作的掌握。但有時也可能出現負的效應而干擾和影響另一技術動作的學習與掌握。為此,應根據多項運動的難易程度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科學選擇訓練手段,合理安排技術教學訓練順序。充分發(fā)揮其正效應,最大限度地縮小其負效應。
對于青少年的訓練,切忌采取狹窄的專項訓練手段,少年時代表現出較好的運動成績是好事,但必須看到在訓練中采用什么手段來提高成績。如果將全面訓練比重減少,專項訓練比重加大,而且采取少量訓練手段和高強度訓練法來提高成績,那么這種訓練手段方法是不可取的。訓練中只采取少量的訓練手段,初期能收到明顯效果,但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訓練之后,身體容易對這些手段產生適應。如果這時不增加其他訓練手段,不改變原來的訓練方法。這種適應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會對進一步提高運動成績起阻礙作用。
(三)訓練方法的針對性
少年兒童的訓練要區(qū)別于大年齡組甚至成人的訓練,在訓練課的組織和內容形式和節(jié)奏安排上應有多種變化,切不可像成人訓練那樣單調、機械。各種練習盡量與游戲相結合,以提高他們的訓練積極性,如進行速度訓練時應盡量避免單純的加速跑,因為各種段落加速跑容易造成速度障礙。另外。由于強調速度而經常進行全速跑,會造成肌肉用力緊張,技術動作變形,心理抵觸等現象。所以訓練中要保持兒童先天所具有的自然、放松、輕快的特點,就要科學地組織以游戲為主的速度練習,如各種變化的接力跑,小角度的下坡跑,追逐跑,對向跑,讓距跑等等。這樣可以使隊員在不經意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了“小強度”,“小負荷”的訓練,既達到了提高速度的目的,又保持了其自然、輕松、合理用力的動作結構。特別是在全面發(fā)展少年的力量素質時,一定要以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為主要形式、嚴禁大負荷、大密度的力量練習,應以各種跳躍練習,像跳繩、蛙跳、多級跳、抱膝跳、臺階跳、單足跳等,來代替大負荷的力量練習,以大角度的實心球正反拋擲等來代替機械的仰臥起坐等,用來加強身體各部位的力量,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傊0鸦佣?。游戲性強的各類小、巧、靈的練習形式充實到每堂訓練課中,少兒身體素質的基礎訓練就能保證質量。
二、主要基礎訓練構建
建立達到世界高水平運動員的科學訓練體系,是各田徑強國的共同重要特征。前蘇聯、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羅馬尼亞等國都制定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多年訓練體系。前蘇聯把多年訓練體系分為:基礎訓練階段(9—11歲):初級專項階段(12-15歲);提高專項階段(16-18歲);提高運動水平階段(19歲以上)。德國、法國、英國等許多歐洲國家把多年訓練體系分成3級:即基礎訓練階段(15歲以下);發(fā)展訓練階段(15-17歲);最高能力訓練階段(18歲以上)。羅馬尼亞把多年的訓練體系分為5級:即A級(8 10歲),B級(11-12歲),C級(13-14歲),D級(15-17歲),E級(18-19歲)。少年兒童多年訓練體系是依據我國的國情,在吸收當今世界先進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訓練體系一般為4級式訓練:即中小學基礎訓練:區(qū)縣級體校訓練;地市級體校訓練(包括運動技術學校);運動技術學院訓練(專業(yè)隊)。并對各級訓練的目標、內容和方式都有科學的指標和要求。1987年國家體委組織專家在研究和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田徑教學大綱,1990年12月又編寫了田徑教學訓練大綱教法指導書。這兩部文件對我國少兒多年訓練各階段的訓練目標、訓練內容、選材內容和標準、各項技術的規(guī)格以及實施組織過程和措施,都作了較為科學和具體的論述,不僅為我國少兒多年訓練的實施提供了明確的依據,而且也標志著我國少兒多年訓練體系的科學化、定量化、系統(tǒng)化達到了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