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燦
一、考點點擊
社會科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科學,包括政治經(jīng)濟學、法律學、歷史學、文藝學、倫理學等。社會科學類文章是闡述社會科學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討社會科學問題、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文字載體。近年來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的社會科學類文章內(nèi)容廣泛,涉及社會科學的許多方面,有政治經(jīng)濟、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詩畫評論、文學評論和藝術鑒賞等。
二、常見誤區(qū)
社會科學作品閱讀題的解題方法一般分三步:1吃透閱讀材料,把握全文觀點(讀);2,在閱讀材料中找到與選項對應的文段(找);3將選項與閱讀材料中的句、段細加比較,求同求異(比)。這三步中,最關鍵的一步是“比”,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選項微小的帶有迷惑性、欺騙性的錯誤。要在比較中作出準確判斷,這就要求我們掌握錯項的一些規(guī)律:
1,背離原文,歪曲觀點
選項中的觀點與原文不一致,錯項故意更換個別關鍵字詞,造成~字或一詞之差,從而背離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觀點。
2,置肯定為否定,置否定為肯定
原文已明確否定了某一觀點,選項卻予以肯定,或相反。即變肯定為否定,或變否定為肯定。
3,主次不分。本末顛倒
將原文中所說的主要問題說成次要問題,或相反。
4,過于武斷,夸大其辭
將原文對某一個方面的判斷擴大成對整體的判斷,故意擴大判斷對象的范圍,夸大其辭;或將可能發(fā)生的情況說成一定會發(fā)生,過于主觀武斷。
5,節(jié)外生枝,無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說到某種觀點或態(tài)度,選項卻脫離原文毫無根據(jù)地生出一個觀點或態(tài)度,選項的判斷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據(jù)。
6,東拉西扯,張冠李戴
將原文中甲的觀點說成是乙的態(tài)度,讓人感覺東拉西扯、混亂不清。
7,不明事理。偷換概念
將原文中的A概念換成B概念,也就是原文說的是A事物,而選項說的是B事物,義理混淆。
8,不明關系。強拉因果
將毫無關系的兩個事物拉到一起,并強加因果;或將有因果的兩個事物關系顛倒,因說成果,果說成因。
三、鏈接高考
1(2009年全國卷I)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上面不加一橫,董作賓稱之為“不戴帽子的王”,見于武丁卜辭和武乙、文丁卜辭,另一種上面有一橫,為“戴帽子的王”,行用于其他各時期。孫詒讓《契文舉例》所依據(jù)的劉鶚《鐵云藏龜》以武丁卜辭最多,其中的“王”字,孫詒讓釋為“立”,卜辭無法通讀。到羅振玉的《殷墟書契考釋》才釋出此字。羅振玉首先把《說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進行對比,釋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著指出,其異體作省其上畫的形式,“亦‘王字”,“且據(jù)所載諸文觀之,無不諧也”。
“王”字釋出來了,使一大批卜辭可以讀通,也證實了這是殷王室的遺物。但是這個字的構成一直困擾著古文字學家們。有的說,此字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說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為“王”。如此等等,其說不一。直到1936年,昊其昌根據(jù)青銅器豐王斧的銘文和器形,并列舉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寫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義,斧也”,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從字形看,“王”字是橫置的斧鉞的象形。從甲骨文、金文的寫法中還可以看出,最下一筆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形,上端的一橫或兩橫像柄或金屬斧鉞闌?!巴酢弊窒窀X之形是因為“王”這個稱號是從氏族社會的軍事首領演化來的,國家出現(xiàn)以后,才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專名。而斧鉞正是軍事統(tǒng)率權的象征,在原始社會晚期的軍事首領墓葬中,曾掘出隨葬的玉鉞、石鉞,其遺風一直延續(xù)到夏、商、周三代,《史記·殷本紀》記載,殷王曾封用族首領姬昌為西伯,“賜弓夫斧鉞”,授予他對周圍小國的征伐之權。
那么為什么一定要用橫置的斧鉞呢?這也是由這產(chǎn)生的時代決定的。橫置是斧鉞實施砍殺功能的狀態(tài),而最早軍事首領的權力只限于戰(zhàn)場上。荷馬時代的希臘人領袖握有的權力不大,亞里士多德說:“假如阿伽門農(nóng)王獲得在戰(zhàn)場上殺死逃兵的權力,那么在戰(zhàn)后的評議會上卻只能忍受責罵。”這就是“王”要用一個正在執(zhí)行斬殺的橫置斧鉞來表示的原因。
但這一切距離許慎太遙遠了,《說文解字》“王”字下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邊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边@顯然是后人的臆測了。
(摘編自羅琨《甲骨文解謎》)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甲骨文中,所謂“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沒有一橫。
B羅振玉通過比較《說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釋讀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對于“王”字的形體構造有種種說法,最后吳其昌提出“2L”是斧鉞的象形,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D,古代只有氏族社會的軍事首領才擁有斧鉞,所以人們采用斧鉞之形的“王”字來表示軍事首領。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準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題中D項“古代只有氏族社會的軍事首領才擁有斧鉞”錯誤,以偏概全或無中生有;“所以人們采用斧鉞之形的‘王字來表示軍事首領”因果顛倒,原文說的是“王”字像斧鉞之形是因為“王”這個稱號是從氏族社會的軍事首領演化來的,國家出現(xiàn)以后,才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專名。而“斧鉞正是軍事統(tǒng)率權的象征”“這就是‘王要用一個正在執(zhí)行斬殺的橫置斧鉞來表示的原因”。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所謂“且據(jù)所載諸文觀之,無不諧也”,是說“王”字釋讀出來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讀通了,沒有不順暢的。
B斧鉞作為隨葬品的遺風一直延續(xù)到夏、商、周三代,始終可以被置放在軍事首領和最高統(tǒng)治者的墓葬中。
C亞里士多德的話是說,荷馬時代希臘阿伽門農(nóng)王的權力僅限于戰(zhàn)場上,離開了戰(zhàn)場,這種權力就不復存在。
D許慎《說文解字》根據(jù)后代的字形,誤解了“王”字的結構,以為其中三橫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和推斷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準確把握原文信息作答。B項以偏概全,原文說的是“而斧鉞正是軍事統(tǒng)率權的象征,在原始社會晚期的軍事首領墓葬中,曾掘出隨葬的玉鉞、石鉞,其遺風一直延續(xù)到夏、商、周三代”。注意“原始社會晚期”,題中“始終”的說法不準確。
答案:B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詒讓之所以未能釋出“王”字,一個原因是劉鶚的《鐵云藏龜》中所收“王”字字形單一,難以進行比較研究。
B在羅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釋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們無法證實卜辭是三千年前殿王室的遺物。
C從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時候軍事首領的權力只限于戰(zhàn)場上,不但荷馬時代的希臘如此,中國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離許慎太遙遠了,不然的話,許慎是可以釋讀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確解釋它的字形結構的。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進行推斷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據(jù)原文信息和科學知識推斷。D項偷換概念,應該是“斧鉞正是軍事統(tǒng)率權的象征”這個時代距離許慎太遙遠了。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