馕在新疆各地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是新疆各族人民喜愛的面食之一。一壺奶茶,幾塊馕,就可以是一頓簡單的美食。說它是“新疆第一吃”一點也不為過,新疆人離不開馕,不僅因為它的樸素和實在,更因其包含的藝術(shù)品味和古老的烹飪文化……
樸素精神
新疆馕不似“狗不理”包子“肚里有貨”,光餡料就五花八門;也不及面包花哨,味道香甜品種繁多;更比不上蛋糕華麗,那誘人的奶油配上鮮艷欲滴的水果,散發(fā)出奢華的氣派……
假如把蛋糕比作一件華美的絲綢裙,那么馕就是純棉背心。嬌貴的絲綢裙不屬于世俗生活,但那件柔軟舒適的純棉背心,一定是你每天貼身穿著的。
馕就是這么憨厚樸實。一些面粉,幾撮鹽,最奢侈也不過加一點酥油??墒前釉傧?,天天吃也會膩;蛋糕再美,多了也難以消受。只有實實在在的馕,沒有華而不實的外表,只有吃下去才能感受到它的實在,才會有那種扎扎實實、飽的感覺。
獨具匠心
新疆人不說“烤馕”,只說“打馕”?!爸谱麾巍憋@得奇怪;“搟馕”純粹是外行話,惟獨一個“打”字,不僅形象生動,更透出了新疆人的豪邁、干脆。
在新疆維吾爾族農(nóng)家,家家戶戶門口都有馕坑。每個維吾爾族男人必須學(xué)會的本領(lǐng)之一便是打馕。
馕坑一般高約1米,坑坯是用羊毛混入黏土或硝土做成。馕坑周圍用土塊壘成方形土臺,烤馕人便在此操作。
首先用炭火把馕坑燒熱,然后把壓好的面坯貼在坑壁上,幾分鐘就烤熟了。馕含水分少,存放一個月一點問題都沒有,且食用方便。所以新疆人對馕情有獨鐘,出門總愛隨身帶上幾個。
不管是坐在火車上,還是住在賓館里,甭管再怎么水土不服、鬧肚子,只要把馕往水里那么一泡,松軟香甜,那濃濃的新疆味攜著家的感覺,立刻就回來啦。
新疆出產(chǎn)的優(yōu)質(zhì)冬小麥?zhǔn)氢巫詈玫脑?,口感筋道,味道香甜。在面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即可烤制。
添加了羊油的即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胡椒、洋蔥等佐料拌餡烤制的為肉馕;在表面抹上一層冰糖水,稱為甜馕等等,品種大約有50多個。
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間薄而脆,邊沿厚而松軟,中央戳以花紋,直徑足有四五十厘米。每個需要用1公斤的面粉,被稱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叫“托喀西馕”,只有茶杯口大,厚約1厘米,做工較為精細(xì)。最厚的馕叫“吉爾德馕”,厚五六厘米,直徑十來厘米,中間有小窩洞,又稱“窩窩馕”。
不管是哪一種馕,都不難看出新疆人在制作馕時的獨具匠心和充分利用當(dāng)?shù)靥禺a(chǎn)的聰明才智。
維吾爾族有句名言:“馕是信仰,無馕遭殃。”由此可見馕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無論是自家進(jìn)餐,還是宴請來賓,首先要把馕擺在桌中央。只有吃了馕,喝過茶,才能上其他飲食。如果沒有馕而直接上飯,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上馕的時候不能把有花紋的那一面朝下放,否則也是失禮的表現(xiàn)。吃馕時要掰著小口吃,大口咬馕既不雅觀,也很不禮貌。
西方人吃比薩直接用手拿著吃,陜西人吃羊肉泡饃掰得越小越內(nèi)行,新疆人吃馕也大有講究:一個馕要掰開大家分著吃,表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從這里就能看出維吾爾人崇尚互助友愛的傳統(tǒng)美德,流傳千年的掰馕食俗,時時在提醒著人們:當(dāng)自己有所得的時候,不要忘了別人。
馕還被視為幸福的象征。過去男方向女方提親的見面禮必須要有馕,而且在結(jié)婚儀式上,主婚人會向新人賜一小塊鹽水馕,以示生活富足、白頭偕老。
有些地方的婚禮上,新郎、新娘還要搶食兩塊鹽水里泡著的馕,誰先搶到馕,成家后誰就當(dāng)家。作為鬧洞房的一個高潮節(jié)目,這種搶馕的習(xí)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除了婚禮,馕在新疆人的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牧人在身上帶幾個馕,餓了就找條小溪,把馕像扔飛碟一樣拋到上游,人在下游不緊不慢地洗手洗臉,馕隨著溪水漂下來,順手撈起這天然礦泉水泡軟的馕就可以美餐一頓!
馕是神圣的,掉在地上的馕渣要拾起來放到高處讓鳥兒去食,以免造成浪費,顯示出維吾爾人崇尚節(jié)約的美德。這貌不驚人的馕,體現(xiàn)著西北大漠的豪情,展現(xiàn)了在嚴(yán)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和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