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清亭
海嘯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個蟄伏在海底的“怪獸”并不勤快,因此難以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也許幾十年才會出現(xiàn)一次災難性海嘯,對于及時行樂的現(xiàn)代人,這個時間尺度足以使他們忘掉所有的悲痛記憶,繼續(xù)迷醉于香車美女旁邊,直到下一次巨浪撲到面前。
然而,一些大海嘯曾經深刻地影響了生物演化和人類歷史,當我們重溫海嘯的某些瞬間,震耳欲聾的濤聲仿佛就在我們耳旁回響。
遠古小行星引起的海嘯:
生物界大危機
要了解海嘯,就要把目光投得遠一些。讓我們首先回眸35億年前,研究地球早期歷史的科學家在巖石中找到了海嘯的身影,并發(fā)現(xiàn)它影響了早期生命的演化。
這次古老的海嘯是由一顆直徑20~50千米的小行星引起的,行星撞擊到地表的海洋中,引起了原始海洋中高達千米的軒然大波,撞擊產生的海嘯波向四面八方擴散,30小時之后,在地球的另一面遇到了自己。波浪依然沒有停止,一直環(huán)繞了地球幾圈,才逐漸平息。整個小行星也在撞擊產生的巨大能量中化為灰燼。
這顆小行星的體積是導致恐龍絕滅的那顆星體的幾倍,幸好當時的地球是細菌的天下,而不是恐龍的天下。細菌可以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存活下來,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微小的生命比龐大的恐龍更堅強。作為細菌的后代,我們目前還不知道那次星體撞擊對細菌世界造成了多么大的影響,但我們可以肯定,當時有大量的細菌無聲無息地死去了,而有一些細菌經受住了打擊,存活下來,并最終演化出人類。
克里特島的海嘯:
歐洲文明急剎車
對于發(fā)展時間本來就較短的人類文明,東西方的人們總是在爭吵,非要爭一爭不同文明之間誰比誰更先進,誰影響誰更多些。海嘯從不理會文明的優(yōu)劣,3千多年前地中海一個噴嚏,就讓米諾斯文化畫上了句號,歐洲文明被撞了一下腰,過了很久才緩過氣來。
公元前20世紀到公元前15世紀,希臘南部的克里特島十分繁榮,島上的克諾索斯城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人口達10萬之眾。根據(jù)傳說,克諾索斯城的統(tǒng)治者叫做米諾斯,因此人們把這個時期稱為米諾斯文化。這是古歐洲文明發(fā)展的一個高峰,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米諾斯文化是歐洲最早使用文字的文化,人們還制造陶器,創(chuàng)作精美的壁畫,建造了輝煌的米諾斯宮殿??墒沁@一切都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嘎然而止,宮殿、城鎮(zhèn)、別墅都遭到了毀壞,居民不知去向。
是什么摧毀了本可以成為歐洲現(xiàn)代文明源頭的米諾斯文化?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公元前16世紀,在克里特島北邊120千米處的桑托林島,發(fā)生了一次極為猛烈的火山噴發(fā),那次火山噴發(fā)引起的海嘯巨浪高出海平面90多米,并波及到了300千米外的尼羅河河谷。噴出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古埃及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記錄了這個現(xiàn)象,成為那次災難的佐證。而距離火山噴發(fā)地點更近的克里特島首當其沖,遭受了火山灰和海嘯的雙重打擊。根據(jù)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定,火山噴發(fā)發(fā)生在公元前1520~1450年之間,剛好與米諾斯文化消失的時代吻合。
海嘯讓歐洲的文明列車停了下來,直到幾百年后,影響整個歐洲的古希臘文明才在巴爾干半島崛起。
里斯本的海嘯:
促進地震學的誕生
面對災難,文明并非無能為力,對自然界的深入了解,破除對災難的恐懼,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之一。因此,里斯本地震以及帶來的海嘯雖然使6萬人葬身魚腹,卻也敲響了人類對海嘯以及地震災害的科學反擊的戰(zhàn)鼓。
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附近海域發(fā)生強烈地震后不久,海岸水位大退落,露出了整個海灣底,好奇的人們紛紛下到海灣底“探險”。然而幾分鐘后,海嘯波峰到來,滔天巨浪沖上海岸,卷走了幾萬居民,城市也被淹沒。巨大海嘯橫掃北大西洋的大部分地區(qū),高達3米的巨浪一直蔓延到西印度群島。地震使阿爾卑斯山上的湖水也上下翻騰,整個歐洲被強烈地震撼了。
里斯本地震震呆了無數(shù)的凡夫俗子,卻激發(fā)了一位地質學家的探索熱情,他就是英國人約翰·米歇爾。對里斯本地震進行了5年的研究后,這位劍橋大學的教授提出,地震是地震波在地殼中傳播而產生的,如果在地表建多個地震觀測站,通過測量地震波傳播的方向,以及抵達不同觀測站的時間,就可以找出震源的位置。米歇爾還用自己的方法粗略地估計了里斯本地震的震源位置。
從約翰·米歇爾開始,人們對地震的研究逐漸步入了科學的殿堂。海嘯產生的原因是地震,因此正是從那時起,人們開始真正用科學的眼光來看海嘯,而不是只有恐懼和祈禱。
達爾文經歷智利大海嘯:
地球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說是海嘯催生了現(xiàn)代地震學的誕生,那么海嘯也洗滌了一個生物學家的大腦,并借助這個大腦在人類的科學界、思想界制造了“海嘯”,打破了宗教對人們的思想束縛,讓生物進化的觀念深入人心。他就是達爾文。
1835年2月20日,智利附近省城發(fā)生強烈地震,引發(fā)海嘯。當時正在進行環(huán)球航行考察的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恰好就在附近。地震來臨時,達爾文正在海岸邊的森林里休息,他感到了地面的晃動,因此有些頭暈。附近的木頭房子搖動得特別厲害,居民恐慌地涌出了房間。11天之后,達爾文隨“貝格爾”號軍艦到達受災最嚴重的康塞普森城,他登上海灣里的小島,看到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達爾文親自測量了一些散落在海灘的巖石碎片,碎片上附著的海洋生物說明巖石來自海洋。
海嘯給達爾文以震撼,使他對受災者產生了憐憫之心,并被自然的偉力深深地吸引了。當時的人們受宗教的影響,多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地球和生物,地球和生物是永恒不變的。而眼前巨大的變化,使達爾文對宗教關于地球不變的觀點產生了懷疑。稍后他又到達了加拉帕戈斯群島,在那里觀察到了鳥類和海龜在不同島嶼上的演化,最終確立了物種可變的思想。
回到歐洲后,達爾文寫出了《物種起源》,達爾文進化論的誕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這一思想“海嘯”的產生,有智利海嘯的功勞。
印度尼西亞大海嘯:
人類共同體初見端倪
每一次海嘯都像一塊試金石,衡量著陸地上的蕓蕓眾生的智慧。在經濟全球化和民族主義泛濫的今天,只有海嘯的力量能讓人們清楚,什么是社會中最重要的,文明的根應扎在何處。最近的一次大海嘯,讓地球村中的村民們緊密團結了起來。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fā)生了8.7級地震,引發(fā)了海嘯,整個印度洋成為海嘯波狂奔的跑道,在襲擊了泰國南部后,海嘯又奔襲千里,襲擊了印度洋沿岸的各個國家。20多萬人在一時之間失去了生命。
巨大的災難讓該地區(qū)的印巴沖突和各民族分裂或獨立的活動暫時停了下來。全世界的人們都牽掛著印度洋沿岸受災情況。從富國到窮國,從老者到孩童,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海嘯面前,并肩工作的人們不再約束于那些人為的界線,比如民族、宗教、階級、文化,那些在平安年代驅使人們怒目相對的概念,都在緊張的救助中被忘到了腦后。正是各國人們的共同努力,數(shù)百萬從海嘯中幸存的人們才免受饑荒和疾病的第二波攻擊。
當通訊和經濟的發(fā)展讓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的時候,世界大同的觀念還需要在人們的頭腦中建立起來。這次海嘯提供了一個契機,讓現(xiàn)代人意識到,彼此之間是鄰居,和諧的鄰里關系雖然難求,但卻是值得追求的珍寶。
物是人非,過去的海嘯與現(xiàn)在的海嘯,從性質上沒有區(qū)別;但過去的人們與現(xiàn)在的人們卻已不同??茖W在前行,文明在演進,海嘯影響了歷史,生命之舟在海浪里沉浮。
(選自《科學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