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 陽
【真題回放】
在課堂上,老師拿了一個玻璃杯,里面放了一個大石頭,差不多和杯子一樣大,老師問大家:杯子滿了嗎?一個學生回答:沒滿,還可以放沙子。待學生放完沙子,老師又問:滿了嗎?全班同學回答滿了,有一個男孩卻回答沒有滿,還可以放水。老師笑了,接著把沙子和石頭倒出來,杯子是空的。這回老師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問大家,杯子滿了嗎?如果要放石頭進去,該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來,先把石頭放進去。
老師讓學生們對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各抒己見:
一個學生說:看起來到了極限,其實還有很大空間。
一個學生說:做事要有一定的順序,應該先放沙子。
一個學生說:對,分量重的事應該先做,比如大的石塊應該先放進去。
還有一個學生說:不一定吧,先放沙子和水也未必不可。
……
請就以上材料,展開聯(lián)想,自定角度,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選(除詩歌外),不少于800字。
【考題解析】
自主命題以來,前幾年的北京卷作文命題變化一直很大,從2004年幾乎沒什么限制的話題作文“包容”到2005年限制很嚴格的命題作文(而且只能寫作議論文)“說安”,這樣的大幅度變化讓備考生和老師弄得無所適從,當然,這也正是命題者還不成熟的探索;再到2006年很被看好的“北京的符號”不僅彰顯了時代特色,而且考查了考生的文化感悟能力,說明了北京卷作文命題正走上了一條自己的路子;而2007年考查考生對“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詩句的審美感悟則既是對2006年作文命題思想的延伸,而在形式上則又有了新的變化——列出了可供參考立意的提示,真正體現(xiàn)了限制與自由并存的作文命題形式;與2007年高考作文題型毫無二致,今年的北京卷作文題還是新材料作文,并且也提出了幾條可供參考寫作的立意(2007年是5條,今年是4條),并且也要求“展開聯(lián)想”和“自定角度”,所不同只不過是把去年的詩句換為課堂上的一則小實驗,由引導學生體悟美轉(zhuǎn)為了引導學生對人生與生活作理性的思考罷了。這也正說明了北京卷作文的命題逐步找到了穩(wěn)定的命題點,這在未來的備考中是很值得關(guān)注的。
針對這則材料,按照“自定角度”這一要求,我們在全面閱讀了材料之后,首先可以按照材料中的“學生說”來分別立意,則可有以下可供選取的角度:
一、極限問題:很多時候所謂的極限往往是理論上的,而事實上是可以突破的,比如說人的生命極限——理論上是7天不食不飲,但汶川地震中卻有人埋在廢墟中196小時后奇跡般地生還……其實,在這次地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可寫;除了這些生命的極限外,我們自身的生活中一樣也有素材,比如高三學生,無論目前的生活多么緊張,總會還能再擠出些時間的。其實,這里就可以把那些石頭理解為每天的上課、睡覺時間,沙子則可當做吃飯、娛樂、看電視等時間,水則好比閑談等耗費的時間,這樣看來,其實自己的時間運用并沒達真正達到極限。而事實上,大家的成績差異往往也就是由怎樣充分合理利用課下時間造成的。
二、順序(主次、方法)問題: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順序,抓住主次,這樣才能做得更快、更強、更好。尤其是在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上,更是如此。人生其實就像那個瓶子,而知識、能力則如那個石塊,只有趁著年強老早就把“石塊”裝進人生的“瓶子”,才有可能實現(xiàn)人生的理想,否則,“瓶子”里老早裝的盡是吃喝玩樂的沙子、水,恐怕到覺醒時已經(jīng)很難再裝進“石塊”了,此生也只好在遺憾中渡過了;再比如寫作抗震救災這一熱點,則可寫要先救災,然后才是重建、追究責任、防疫等問題。當然,也可結(jié)合學自己來談怎樣學習等。
三、“還有一個學生”的話也只得我們思考,那么大家也可以由此來深入發(fā)掘,展開聯(lián)想。
四、最后的省略號其實旨在告訴考生,對該事還可以有自己的獨到的理解。比如可以把瓶子比作人生,而石頭則是知識,沙子和水則分別是執(zhí)著和智慧,只有這三者同在,人生才會充實、完美。
當然,我們還可以結(jié)合材料的上半部分來立意:比如從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得出正確答案的角度來看,則可以從該怎樣教育學生的角度來立意;從學生群體的表現(xiàn)來看,則可以從凡事不能僅僅看表象或者觀察要與思考同步等角度來立意;從那位小男孩的“沒滿”來看,則可從“堅持自我”或“相對與絕對”的角度來立意;從那位男孩的最后表現(xiàn)來看,則可以寫作“創(chuàng)新思維”的話題……
總之,這是一道非常富有開放性的試題,可供選擇的角度非常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所選角度務必要契合材料。
滿分文一:
民族的比重
北京考生
有一位哲人說過一句話:“只產(chǎn)生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同意這句話。
英雄是高大的,堅硬的,就如廣口瓶中裝滿的石塊,他們是一個民族的脊梁。但一個民族決不僅僅需要脊梁,一個有骨有血有肉的民族才是偉大的民族。
我想,“石塊、沙子、水”的道理一定是水泥匠發(fā)現(xiàn)的吧。沙子填充石塊的縫隙,而水又注入沙子的空隙,這樣它們?nèi)灰惑w成就了一個堅固的實體。這個實體不會被分裂勢力所消化,如鯁骨卡在一切惡勢力的咽喉。它是如此的團結(jié),而又在石塊、沙,還有水的不斷變位中凝聚,這全應歸功于石塊、沙還有水的各自特點的有機結(jié)合。這就是一個強大民族的比重。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大江帶來無數(shù)英雄的名字,使它們?nèi)缡瘔K沉入歲月的河底,而肉體隨江而逝。華夏的河床,先由英雄鋪就!這些磐石中,有仰天長嘯“還我河山”的岳飛,有抑斷最可怕的樣槍——煙槍的林則徐,也有臥倒在火海中的邱少云,撲倒在鐵軌上的歐陽海。這些人鋪就了中華坦途,而鋪路石就是他們的肉體。
所以有人說:“死去的英雄比活著的多?!钡艺J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正如充滿石塊間的沙礫,他們除了“量”與英雄不同外,其“質(zhì)”是一樣的——石英,同樣的堅硬。在前天的電視節(jié)目中,我看到了一位老人,他是一位火炬手,他的名字是袁隆平,一個十三億中國人都知道的名字。他沒有建功于疆場,也沒有立業(yè)于政壇;他只是呆在稻田中,一呆就是二十多年,而他的“兒子”則被播散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從而撐起整個中國的農(nóng)業(yè)。無需多言,許多人都如袁隆平爺爺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偉大的英雄太少,他們無法攥起民族的每個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只能由平民化的英雄來完善,這同樣值得歌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似乎歷來百姓都被比作水。水乍一看是柔弱的,但“抽刀斷水水更流”。沒錯,是百姓,這一看似柔弱的群體,滲透出一個民族的點點滴滴。百姓,是民族騰飛的根本,因為他們有如水的力量與善良,如同黃河之于華夏。毛主席說過:“我們什么都可以邈視,但我們不能邈視黃河!”
沒錯,一個民族的比重就是如此:英雄偉人是骨,杰出人才是肉,普通百姓是血。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正如裝滿石塊、沙土、水的瓶子——一旦凝結(jié),將牢不可摧!
【評點】
“民族的比重”?相信每位讀者面對這樣命題都會驚訝而疑惑,是的,它與材料何干?民族又怎么會有比重?讀者便會禁不住要知道個究竟,那么,這樣作者便達到了精心擬題的目的——涵蓋主旨、吸引讀者。細看文章才知道,原來作者通過大膽的聯(lián)想,以類比手法將民族比為瓶、將出色英雄比為石塊、將一般英雄比為沙、將老百姓比為水、將大家萬眾一心比為沙、石、水凝結(jié)于瓶中無堅可摧。這樣,不僅巧妙地切入了材料的主旨,顯得自然圓融,渾然一體,而且新穎別致——有一個小小的實驗生發(fā)出強國富邦之思,讓人不僅驚訝于作者認識的深刻、高遠了,文章便也因而顯得大氣磅礴、令人擊節(jié)嘆賞了。
滿分文二:
生無止境,躍進無息
北京考生
古人云:“生無止境?!绷攘人淖?,已成至理。
然而古往今來卻總有人悖乎此。他們自負于自己的熠熠才華,鋒芒畢露:他們以為自己人生成就之瓶已然滿盈,傲睨塵寰。
于是嵇康的打鐵鋪中傳來不馴的聲音;于是阮藉的途窮路上響徹寂寞的泣訴;于是滕王閣上,是那個自負的王勃倚欄作賦,傲對諸公;于是雕欄玉砌,是那個自艾的李煜獨視春水,目無下塵……若說是時代的無情給了他們失意的顛沛,我想?yún)s不盡然。是他們的自負蔽住了自己尋找光明的雙眼;是他們的自滿阻礙了不斷超越前行的道路。
若把人生的成就比作一個小小的玻璃瓶,他們總以為自己才華滿盈,成就充斥了全部的生命,殊不知,成功的極限未曾存在,不斷的追求仍有空間,一句“生無止境”,他們未曾徹悟,于是他們的成就,只是為后人留下幾篇用痛苦和迷惘壓榨出的文字,僅此而已!
縱使“石塊”已經(jīng)滿載,仍可有“沙子”、“清水”注入的空間。人生于世亦如是,永遠不停息,空間無止境!
就好似那從巍巍青山中、幽幽流水畔走出來的沈從文先生,他們不斷追求、不斷躍進贏得的,是國人的欣賞與愛戴、尊重和景仰。
坍圮的白塔,比屋的碾坊,孤行的渡船,艷晦的河灘……每每伴著靜夜里的山歌,伴著虎耳草的香氣捧讀先生的文字時,我們難以忘記這位作家的筆耕不輟,這位語言大師的學無止境,這位民俗學者的不斷躍進。一冊《邊城》中的神韻美文便是見證;一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的旖旎風情便是見證……
然而更令我們贊嘆的是,當國人將“關(guān)注人性善美,構(gòu)塑民族理想”的贊美之辭賦與先生的時候,他只是微笑地說:“我做的還遠遠不夠!”年已垂垂,鬢已斑白,卻依然不停息不滿足,依然相信自己的人生之瓶尚可注入更多的收獲,如此精神,怎能不令我們崇敬呢?
原來,極限,決不可用量化尺度去衡量。因為或許,極限未曾有過明確的界限,不斷躍進,你便會發(fā)現(xiàn),本已有所成就的自己實則有著如此大的發(fā)掘空間。
就像那個可以不斷載入新物的玻璃瓶,看似達到極限,實則還存在空間。因為,生無止境;因為,躍進無息。
【評點】
文學需要個性,而考場作文也一樣需要展示個性,唯此,才能給閱卷老師以眼前一亮之感,從而讓自己的作文脫穎而出。此文即是如此的富有個性:嵇康、阮藉、王勃、李煜等歷史名人在考生筆下卻“僅此而已”,這種與眾不同的個性化認識讓人讀來不由一驚,而事實上在考生“是他們的自負蔽住了自己尋找光明的雙眼;是他們的自滿阻礙了不斷超越前行的道路”這樣的獨特認識中,的確是有道理而又令人信服的,這樣,也就使得文章的立意新、深;人們眼中的沈從文本是文學大師,而考生筆下他卻成了民俗學者,不僅語出驚人,而且令人深思,其實這一點展示的是考生對“無常生活的從容輾轉(zhuǎn)”的感嘆,是對“學無止境”的深情贊賞——這又暗中扣住了材料的主旨,進一步使得文章深化了考生的認識,同時進一步展示了考生的學識;大多考生行文時是由材料而轉(zhuǎn)入生活,而此考生則先生活而后歸結(jié)到實驗,有種水到渠成之感,這也正巧妙地彰顯了實驗材料的普適性和哲理意味。這樣的文章,又如何不令人嘆賞有加呢?
滿分文三:
我們在追求什么?
北京考生
我們在追求什么?在高考考卷上,我不禁這樣發(fā)問。
很顯然,此刻的我,奮筆疾書,目光炯炯,我正在書寫我12年的寒窗苦,未來的大學路。我在追求著更高的分數(shù),更好的學校,而在未來呢?我想我還會追求更高的職位,更多的金錢。
欲壑難平,此言得之。
就像那個神奇的實驗,石頭放滿了還能放沙子,沙子放滿了還能再灌水,似乎一個小小的瓶子竟蘊藏著宇宙的無窮,人們似乎堅信,那肉眼不可辨別、顯微鏡尚且吃力的縫隙里還能再塞下些什么。
人們熱衷于這種游戲。就像股神巴菲特所說:“錢對我來說早已沒有了意義,我現(xiàn)在仍拼命地賺錢只是為了充實我無聊的生活?!?/p>
我看到同學們整日抱著書本背寫作素材,背答題規(guī)律,恨不得把整個大腦都塞滿,我們把花季快樂的回憶換作一堆堆古人的語句,把人生的朝陽埋入層疊的試卷。
何必呢?學知識是為了理解,讓它升華我們的靈魂,把考試看作八股,讓思想受到禁錮,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
我想,我們所追求的,并不是更高的分數(shù),我們的欲望所在,應該是靈魂的升華,世界的安寧與平和。
停止塞滿那個玻璃瓶吧,它已不堪重負,如果再繼續(xù)下去,它肯定會破裂。那時,石塊、沙礫散落一地,清水變得渾濁,先前一切努力變成徒勞。
何必要塞滿那個瓶子呢?留下一些空間,讓石頭可以叮當作響,讓沙子可以緩緩流動,讓請水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柔情。
何必要苦苦追尋所謂的幸福生活呢?其實把金庫填滿并不一定是幸福。幸福就存在于那欲望未及的空間里。
又何必要追求一味的現(xiàn)代化,把樓建得更高,把自然消滅得更徹底?我在英國看到那些隨處可見的古老的建筑,家家門前茂盛的綠色,以及窄窄的馬路對面那幽深的小樹林。人與自然相生相依,何必拼命把動物都塞進動物園,把植物都種進瓦盆里?給它們留下空間,也是給我們的靈魂留下空間。
我們在追求什么?在最后,我還是要這樣發(fā)問,希望大家都能時時停下腳步,輕輕地問上一句,我們在追求什么?
【評點】
由于時間、心境等的限制,考場作文往往很難寫出深刻的思想,因而,思想深刻的文章也就很易于獲取高分。此文即是如此,文中那深刻警人的思想對求名逐利者來說恰如當頭棒喝,對
對忙忙碌碌者來說則如一劑清涼散,令人不禁感嘆萬千。尤妙者是眾多考生都在行文中思考那個瓶子究竟該填的時候,作者卻語出驚人:“何必去填;留一些空間,享受自然與生命?!?/p>
這樣新穎獨特的立意,不僅切合題意,而且也符合“自定角度”這一要求,且暗中還具有批判意識。實有一石三鳥之妙。接著作者從做學問、謀財富、求現(xiàn)代等方面驚醒審視,乃至批判,并在對比、分析了一系列現(xiàn)狀后,發(fā)出了“給它們留下空間,也是給我們的靈魂留下空間”的呼喚,從而使得作者的思考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同時,作為雜文,文中大量反問、設(shè)問句子的運用,不僅使得本來就很富有戰(zhàn)斗性的文章更犀利、思辨色彩。